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转眼就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中外文学作品的互译工作得到蓬勃开展,一方面是外国文学作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读者视野,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学作品陆续被推介到其他语种的各国。
就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而言,欧美文学及其分支苏俄文学无疑是其中的两大主流。其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苏俄文学翻译得较多的一个时期,鲁迅、瞿秋白等就为此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建国后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俄文学的翻译似乎成为了中国翻译界占压倒性优势的主体工作。
至于除苏俄文学之外的欧美文学的汉语翻译工作,在大部分时间段中,比之苏俄文学的翻译显然更为主流。如林纾与王寿昌合译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长篇小说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即《茶花女》)出版后就颇受广大读者追捧,而这部作品似乎也是外国长篇小说第一次被翻译成汉语与中国读者见面。此后多年,林纾又接着翻译了许多其他的西方文学作品。这之后,中国的翻译家更是层出不穷,如翻译了大量莎士比亚剧作的朱生豪,翻译了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傅雷,翻译了塞万提斯长篇小说《唐·吉诃德》的杨绛等。
毛姆是英国最知名最重要的现当代作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毛姆的作品很多,《人生的枷锁》就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15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翻译家新近为中国读者翻译的又一部杰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之旅。对比毛姆的个人经历,这部作品显然具有相当的自传色彩,从中似乎可以看到作者早年的不幸遭遇。小说因此显得更为扎实,提炼自生活矿藏的文学创作无疑也会显得更为真切,更具艺术感染力。
毛姆1874年出生于巴黎,不到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随后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体缺陷则是跛足,这种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特定对应自然也投射在菲利普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形成、心理阴影等方面。毛姆毕业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而菲利普也是医学院毕业。毛姆在小说中塑造的米尔德丽德、莎莉等女性形象也是可圈可点,颇为典型——谁在年轻时没有遇到过几位令自己心仪的异性呢?难得的是,毛姆在米尔德丽德这个人物上倾注了许多的悲悯之情。可怜又可叹的是,米尔德丽德最终竟然堕入了风尘当中。但这其实也是毛姆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一种必然。
《人生的枷锁》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时,阶级矛盾尖锐,英、法、德、意、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当权者对劳工阶级之剥削、压榨可谓残酷,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国家矛盾、民族矛盾日益突出,西方社会危机四伏,帝国主义为转嫁矛盾、摆脱困境,悍然发动战争!但战争恰恰使得这些矛盾更为激化。在这样的大环境里的像米尔德丽德这类的小人物的命运自然也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说,《人生的枷锁》固然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特定年代的成长小说、青春小说,但其实也可以算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