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集説明

每年的9月,除了教師節和中秋節,我們還會記住一個特别的日子,農曆八月十六日,2018年的這一天,我們尊敬的老師吴榮曾先生迎來九十大壽。

爲祝賀先生的九十大壽,吴先生的弟子門生,北大歷史學系和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晚輩同仁,依照近年來的學界傳統,決定編集一部先生九十華誕的紀念論文集,以此向吴榮曾先生的淵博學養、道德文章致敬。

吴先生當年爲自己的恩師張政烺先生主持編集的八十慶壽論文集,取《孟子》“盡心”一典爲名,以表達弟子同仁誠心盡力、以文爲賀的心意,而且吴先生肯定了爲有貢獻的前輩學者祝壽而出論文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如今以一部論文集爲先生九十壽,其實也是在師承先生的“盡心”之意。而在我們看來,吴榮曾先生的學術人生,足可以讓學界友朋後學以同樣的方式慶壽紀念。

吴榮曾先生,1928年生於江蘇蘇州,1950年入北京大學史學系,師從北大諸名師,敏而好學,得以在中國古史和考古學領域顯才學、窺堂奥,畢業後以優異成績留校,持續貢獻於中國古史教學科研,成果斐然。除專精之學外,爲人們所熟知的,是主筆擔綱了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先秦史部分的撰寫,這一教材北大延用至今,並在社會上影響深遠。先生1960年支援内蒙古大學建校、1976年調任《歷史研究》雜誌社工作,依舊筆耕不輟,持續古史研究。1983年,吴先生調回北大歷史學系,此後以教授、博士生導師身份,在北大歷史學系常年開設中國通史之先秦兩漢魏晋南北朝史、先秦史專題、先秦史籍舉要、先秦官制史、中國古代錢幣等課程。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北大學子得以有幸親聆先生教誨,領略先生廣博學識。先生以北京市優秀教師、“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國家教學奬等榮譽,爲長達半個世紀的教學育人生涯圓滿作結。榮退後,吴榮曾先生仍對求教的後學晚輩來者不拒,有問必答,而且不顧年事漸高,不時舉辦講座報告,並在網絡上開講春秋戰國史等系列課程。先生曾説,身爲教書匠,一生别無所長,一心只在學術。先生對於他所堅守的學術事業,以及教書育人的敬業心,確是用一生來踐行的。

吴榮曾先生學問精深廣博,尤其在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成績卓著。何吴先生請教治學之道,先生向來言必稱先賢師長,以爲前輩學者高山仰止,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承前啓後的工作。這當然是先生的謙遜低調,也更讓我們肅然起敬。聽吴先生講課,傳道受業解惑,顯名師風範;與吴先生交往,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謙和寬厚,坦蕩誠懇,如古之君子;讀吴先生文章,其文質,其事核,學養厚,識見明,是大家底藴。吴先生每每與學生説起,做我們這種古史的學問,除了要用功讀書,打牢根基,養成嚴謹扎實的學風,把具體問題研究深入;還要注意大處著眼,想大問題抓重點難點題目,這樣才能小中見大,才能爲推進學術發展做更大的貢獻。先生還會時時提醒我們,中國上古史研究涉及的學問極廣,文獻要結合考古,中國要對比世界,舉凡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文字訓詁、民族民俗等等,都要有意識做專門學習,都要力争爲我所用。吴先生治學專精的背後,其實正是此種融匯貫通之學。本書收録了吴榮曾先生的一篇治學專訪和一篇談治學的專文,從中正可領略其精深以及背後的博大。先生之論著,上下先秦兩漢魏晋等數千年歷史,探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專門課題,涉及歷史考古等不同學科,而於每一問題的研究考證,理據分明,扎實可信,多有發明創獲,每成不刊之論。

吴榮曾先生的治學成就,爲國内外學術同行所公認。吴先生的做人態度,淡泊而有所守,景仰者衆。本書收録的幾篇涉及吴先生道德文章的文字,正可一窺吴先生的學養識見、風骨風采。而此次發起的慶壽徵稿,儘管限於同行同事很小的範圍,僅以友朋門生爲主,但響應之熱烈誠懇,還是出乎我們的預料,聞訊而主動貢獻文章的學者,更不在少數,使得我們的慶壽紀念文集,不但很快達成預期篇幅,而且後來超出預期規模。我們知道,所有文章的作者,都是爲了來藉此表達一份對吴榮曾先生的學術致敬,和最誠摯的祝福。

特别讓我們感動的是裘錫圭先生。裘先生身患眼疾,久已無法正常讀書寫作,但聽聞老友九十大壽,以耄耋之年,仍堅持在夫人董岩女士和助手劉嬌協助下,精心寫成數萬字宏文,其中艱辛,可想而知。不僅如此,文集書名裘先生本欲親題,但因眼疾,多次嘗試仍無法完成,最終裘先生特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秦漢文字的石繼承先生集秦漢簡古隸而成,在此誠致感謝。而吴先生的摯友周清澍先生,更是在第一時間爲吴先生送上祝壽文章。此外,要感謝的人還很多,在此一併謝謝大家。

最後要就徵文到出版歷時長久向吴先生和大家致以歉意。

祝吴榮曾先生健康長壽。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