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新说十三讲

第一讲 出发点:讲的是哪本《西游记》?

我们要讲的是哪本《西游记》?

初看起来,这个问题有点奇怪。

其实并不然。

第一讲由此开始,是基于两点考虑:一、书名标作“西游记”的小说,并非一种,而彼此间差异不小。先把研究、讨论的对象确定下来,自然是所有话题的出发点。二、借此梳理一下各种《西游记》之间的大致关系,与本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先来讲一讲“哪本”,也是为后文的讨论做个铺垫。

书名标作“西游记”的小说,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载,便有13种之多。当今读者面对的“通行本”,乃是其中若干种的综合整理本。当今通行本中影响最大的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整理本。这个整理本卷首的《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中讲到整理的宗旨:1.以明万历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基础,参以明崇祯刊“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及清代《西游证道书》《新说西游记》等共计7种校核。其理由是“(世德堂本)在今天所见到的许多刻本中,却是最早的”。2.“除了‘书业公记’本《新说西游记》外,其他清代刻本,实际上是世德堂本的删节本。”3.把《西游证道书》中的唐僧出身传部分补充到世德堂本之中,作为第八回的“附录”——理由是怀疑世德堂本原有唐僧出身的文字不知何故被刊落,而“证道书”的出身传部分却又较为拙劣粗疏。

可以说,这些处理都是很恰当的,突出了世德堂本在《西游记》成书、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也是符合文学史实际情况的。

至于世德堂本的成书过程,人民文学社通行本的《前言》则采取了学界通行的说法,即四阶段说:唐初的《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为第一阶段,二者的基本属性为宗教历史文献。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元末的《西游记平话》为第二阶段——前者主体尚存,惟时代存疑;后者仅见断简残篇,时代也有不同看法。第三阶段,元明之际的多种戏剧,其中仅明前期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尚得睹全貌——同样,时代存疑。最后,第四阶段,明嘉、隆、万时期的吴承恩“集大成”“再创作”——成果便是前面提到的世德堂本《西游记》。而其结论是:“《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成果。可以说,没有关于《西游记》的民间文学,就没有吴承恩的《西游记》。”

此《前言》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民群众”“民间文学”云云,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说《西游记》的成书属于“世代累积”型,这个大思路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抬出“人民群众”,就过于笼统,甚至不着边际了。另外,与“成书过程”密切相关的一个学术难题——诸多《西游记》版本中,繁本与简本孰先,则被《前言》的作者完全回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