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中国南方的社会动乱
- (美)魏斐德
- 1590字
- 2023-02-06 10:41:37
译者的话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对中文读者来说,并不陌生。魏先生研究中国历史有其独特视角与深厚功底,他的著述从明朝的建立,一路纵横穿越历史长河,直达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其涵盖面的深广为史学界所罕见,其叙事风格与理论阐释之深刻则被公认为史学之典范。魏先生的主要著作如今都有中文译本。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中国南方的社会动乱》初版于1966年,迄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跌宕洗涤,然而作者在书中所构建的相关历史画面与内涵阐释,至今依然生动完整;其开一代先锋的里程碑式叙事,至今仍保持了其权威性,多年来也一直是大学的历史教科书。而完成这部著作时,作者年仅28岁。
作者以闻名中外的“三元里事件”为《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开篇,进而考察研究鸦片战争中及之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抗英运动。本书重建再现了当年的团练运动、士绅阶级的功能、朝廷的应对、英国势力强行进入广州以及他们的对华贸易等,并对这一系列复杂事件与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同时,揭示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读者能在书中“耳闻”“目睹”各种人物的动与静,能感知到时代的脉动与张力。这是作者历史叙事的特点:从事物内部出发来重构展现往昔,并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过程。而通常,人们阅读某个历史论述,更像是看一个展览的解说,读到的是一种旁白,更多的是信息和前因后果的单向解释,而非见证和感受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与内在机制。魏先生作为史学大师的功力正是在于:能驾轻就熟地让纷繁而错综复杂的事物与现象渐渐地自动呈现出其内在的关联与动因,使人在阅读中有一个心身投入的参与过程。魏先生历史著述的另一特点是:紧扣人物,尽量逼真地把他们勾画出来。人,才是制造产生历史的要素。然而,历史人物早已离我们远去,如何再现他们?如何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史学研究者是最具挑战性的。在魏先生的毕生研究与著述中,除了缜密周全地考证史料外,他从未放松对研究对象的全方位体察:日常生息、气候、经济、朝廷政策、农业收成、社会治安、百姓的生计、社群及人际往来、集市的兴衰等,全都在他凝视考察的范围里。也就是说,魏先生对自己所研究的人与社会始终怀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在尽可能发挥历史想象的同时,牢牢守住一个中立者的冷静视角,而让人物自己在读者面前踊跃展现。如是,今昔遥远的时空距离渐渐融化消失于作者的字里行间,各种人物从书本里走出来,在读者面前活起来。此外,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重大的历史主题,揭示了传统中国在与西方互动中根深蒂固的本土意识形态与立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早期萌芽,在那时已经相继绽开。
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豪地享有更高的世界地位。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世界的重大责任与担当。而在当下的国际生态下,国内仍在发生一些排外事件,可以说其源头与思想根基均集中体现在该著作论述的历史阶段中。本书最后一章叙述了英军在平定了对他们的抵抗,成功地开启双边贸易后,却决定撤离回归的历史,这一历史事件及影响对审视当今中英关系及事务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与其他各国不断地持续互动,以及国家间不可避免地互相牵扯影响的现实下,如何选择平等互利共处的最佳途径,已是涉及造福于本民族与全人类命运的大计。前车之鉴,以免后车之覆,当“大门口的陌生人”已经成了你迫切希望请进来的客人,而你自己则可能成为进入他乡异地的“陌生人”时,我们更需重温和反思当年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走向文明的高峰。
新星出版社的这个中译本,是该著作的第二个中译版。20世纪80年代的首次中译本,无疑对此著作引入华语世界做了巨大贡献。然而早年的时代局限与当时中国学术的状况等,都让当时的翻译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作为译者,我希望此中译版除了勘误和弥补漏译之外,也在总体上更上一层楼,能把作者的叙述声音更切近完整地传递给中文读者。
梁禾 2021年夏于加州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