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认识智能网联汽车

情境导入

汽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高科技的集成物,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你知道什么是“智能网联汽车”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和级别划分。

2.能够描述智能网联汽车的结构。

3.能够描述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4.能够描述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

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查询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及应用场景等信息。

2.能够查询并分析目前车辆具备的智能网联汽车属性。

素质目标

1.培养安全意识。

2.培养汽车行业职业素养。

3.培养自主学习、资料查找、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

引导问题一 什么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如何划分等级?

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ICV)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驾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车联网(Connected Vehicles)概念来自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体系架构及其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的信息物理系统。车联网的主要功能包括智能动态信息服务、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等。

工信部、国家标准委于2017年12月共同制定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即: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有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图1-1-1所示的是智能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对比。可以看出,智能网联汽车首先是具备一定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再融合现代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具备与汽车外部进行实时通信功能的网联汽车。

图1-1-1 智能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对比

图1-1-2所示的是车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关系。可以看出,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交集。

此外,车联网还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丰富的车载信息服务,并服务于汽车智能制造、电商、后市场和保险等各个环节。

图1-1-2 车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关系

2.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

传统的汽车根据底盘、轴距、发动机排量等综合因素划分为A、B、C、D等级别,而智能网联汽车主要从自动驾驶的角度进行分级。

(1)国外对自动驾驶的分级

1)美国SAE的分级方法。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对汽车自动驾驶进行等级划分,见表1-1-1。

表1-1-1 NHTSA和SAE对自动驾驶的分级方法

2)德国博世公司的分级方法。德国博世(Bosch)公司对自动驾驶的分级方法如图1-1-3所示。

L0级:没有自动化,车辆的所有行驶情况完全由驾驶员掌握。

L1级:辅助驾驶,驾驶员可以“脱脚”,只需要用眼睛观察道路情况、双手控制方向即可。

图1-1-3 博世公司对自动驾驶的分级方法

L2级:部分自动驾驶,在“脱脚”的基础上,进一步“脱手”,加速、制动和方向全部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但是驾驶员的视线必须要观察前方的路面情况,手和脚也要做好随时控制车辆的准备。

L3级:到了这个级别,眼睛的视线可以不用盯着前方了,但是这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个级别的自动驾驶还不足以应对所有的复杂路况。因此,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驾驶员去接管、控制车辆。

L4级:自动驾驶已经足够强大,驾驶员可以在车上去做一些其他事情,不用担心车辆的行驶状况。

L5级:完全自动驾驶,不需要驾驶员,甚至不需要乘客,车辆也能独自、安全地完成驾驶。

从技术角度来说,博世公司的自动驾驶分级方式也将车辆在出现事故时的责任主体划分清楚了:

L0~L2级别,驾驶员可以对车辆进行直接的操控,此时的事故责任主体为驾驶员;而L3级别往上,车辆的行驶过程完全由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操控,驾驶员不再对车辆进行任何操控,在这种情况下,事故责任的主体就变成了自动驾驶系统。当然,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无论任何车型、任何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发生事故后,车辆的事故责任主体仍然是驾驶员。

(2)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说明,我国将智能网联汽车分为智能化和网联化两个技术层面。智能化主要指汽车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决策和自动控制能力。网联化是指汽车与人、车、路、云端(后台)等之间通过通信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换。智能网联汽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高度自动化/无人驾驶。

以下从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角度,介绍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方法。

1)智能化分级。与SAE的自动驾驶分法类似,我国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划分为5个等级。

1级为驾驶辅助(DA),2级为部分自动驾驶(PA),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CA),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HA),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FA),见表1-1-2。

表1-1-2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分级

2)网联化分级。在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方面,分为网联辅助信息交互、网联协同感知、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3个等级,见表1-1-3。

表1-1-3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分级

(3)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

以上各种分级方法从不同的技术、行业角度出发,细节略有不同。但是,从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角度来看,分为驾驶员对车辆具有完全控制权、只有部分车辆控制权、无车辆控制权三种形式。当驾驶员拥有车辆控制权时,车辆的智能网联等级越高,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越少,即车辆的自动驾驶程度越高。

如图1-1-4所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升级的时间阶段如下:

1)L0/L1级。2015年以前辅助驾驶功能为L0/L1级。L0级基本没有装备驾驶辅助功能。L1级可实现加减速或转向控制,驾驶员持续进行车辆横向和纵向的操作。汽车大部分功能仍是由分布式离散控制单元(ECU)控制,即单个ECU对应单个功能。

2)L2级。2016年进入L2级时代,可同时实现车速和转向自动化。驾驶员须始终保持掌控驾驶过程,在特定场景下系统进行横向和纵向操作。汽车部分控制ECU开始集成式发展,但仍未有域的划分。

3)L3级。2020年进入L3级时代,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可解放双手。驾驶员不必一直监控系统,但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汽车分布式离散控制单元(ECU)逐渐发展成为域集中式架构,整车大约分为五六个域,控制单元的计算能力以指数级提升,以太网开始出现。

4)L4级。到2023年逐步进入L4级时代,随着芯片和算法等性能的提升,自动驾驶功能将进一步升级,更高级的功能将大量涌现,整车的控制架构进一步升级。

数据来源:NXP、华为,东吴证券研究所绘制

图1-1-4 自动驾驶升级示意图

根据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厂进程规划来看,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已经在2019—2020年量产L3级自动驾驶车型,少部分汽车制造厂则选择跳过L3级,直接进入L4级自动驾驶。

引导问题二 智能网联汽车由哪些结构组成?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车联网体系的一个结点。智能网联汽车具备自主的环境感知能力,通过车载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互联网等之间的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汽车、信息、网络、通信、控制、交通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因此其结构比较复杂。

以下分别从层次结构、技术结构角度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结构。

1.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

如图1-1-5所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由环境感知层、智能决策层,以及控制和执行层组成。

图1-1-5 智能网联汽车层次结构图

(1)环境感知层

环境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GPS/BDS、4G/5G网络及V2X等,实现对车辆自身属性和车辆外在属性(如道路、车辆和行人)静态、动态信息的提取和收集,并向智能决策层输送信息。

(2)智能决策层

智能决策层的主要功能是接收环境感知层的信息并进行融合,对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等信息进行识别,决策分析和判断车辆驾驶模式和将要执行的操作,并向控制和执行层输送指令。

(3)控制和执行层

控制和执行层的主要功能是按照智能决策层的指令,对车辆进行操作和协同控制,并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安全信息、娱乐信息、救援信息以及商务办公、网上消费等信息与服务,提供安全驾驶、舒适驾乘和智能交互等功能。如图1-1-6所示,宝马X3汽车专用的毫米波雷达(77GHz)前方防碰撞预警系统(FCW),探测到前方车辆的信息(距离、车速等)和道路信息(车道线等),并把这些信息传输给智能决策层,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安全车距,再把判断结果传输到控制和执行层,发出预警信息,保障车辆安全行驶。控制和执行层主要依赖于车辆的基本结构,如底盘(驱动、转向、制动)、车身电气(车门、灯光、仪表、导航、影音)等系统实现车辆的自动控制,以及驾乘人员与车辆的交互。

图1-1-6 毫米波雷达前方防碰撞预警系统工作示意图

2.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结构

如图1-1-7所示,从技术结构的角度,智能网联汽车涉及车辆/设施关键技术、信息交互技术与基础支撑技术三大领域的技术,以及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车载平台及基础设施两大条件。

图1-1-7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结构

智能网联汽车三大领域涉及的技术细分如下:

(1)环境感知技术

包括利用机器视觉(摄像头)的图像识别技术、利用雷达(激光、毫米波、超声波)的周边障碍物检测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传感器冗余设计技术、利用柔性电子/光子器件检测和监控驾驶员生理状况技术等。

(2)智能决策技术

包括危险事态建模技术、危险预警与控制优先级划分、全局/局部车辆轨迹规划、驾驶员多样性影响分析等。

(3)控制执行技术

即车辆自主控制系统,包括驱动/制动控制、转向控制、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的集成底盘控制、融合车联网通信及车载传感器的多车队列协同和道路协调控制、人机交互技术等。

(4)V2X通信技术

包括车辆专用通信系统、车与车之间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通信保障机制、移动自组织网络技术、多模通信融合技术等。

(5)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

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云平台架构和数据交互标准、云操作系统、数据高效存储和检索、大数据关联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等。

(6)信息安全技术

包括汽车信息安全建模技术、通信加密机制、证书管理、密钥管理、汽车信息安全测试方法、信息安全漏洞应急机制等。

(7)高精度地图与高精度定位技术

包括高精度地图数据模型和采集方式标准化技术、交换格式和物理存储技术、卫星定位系统和差分增强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多元辅助定位技术等。

(8)标准与法规

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整体标准体系,以及涵盖汽车、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等。

(9)试验评价

包括智能网联汽车试验评价方法和试验环境建设等。

引导问题三 智能网联汽车有哪些关键技术?

1.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包含环境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智能互联技术、车载网络技术、高级驾驶辅助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人机界面(HMI)技术等。

(1)环境感知技术

图1-1-8所示是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的场景。环境感知包括以下内容。

图1-1-8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的场景

①车辆本身状态感知:包括车速、方向、行驶状态、车辆位置等。

②道路感知:包括道路类型检测、道路标线识别、道路状况判断、车辆是否偏离行驶轨迹等。

③行人感知:判断车辆行驶前方是否有行人,包括白天、夜晚行人识别,被障碍物遮挡的行人识别等。

④交通信号感知:自动识别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判断如何高效通过交叉路口等。

⑤交通标识感知:识别道路两侧的各种交通标志,如限速、弯道等,及时提醒驾驶员注意。

⑥交通状况感知:检测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是否发生交通事故等,以便车辆选择通畅的路线行驶。

⑦周围车辆感知:检测车辆前方、后方、侧方的车辆情况,避免发生碰撞,也包括交叉路口被障碍物遮挡的车辆。

在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下,单一的传感器无法完成环境感知的全部,必须整合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使其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路况环境信息。

(2)无线通信技术

包括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①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用于提供即时的互联网接入,主要采用4G/5G技术,特别是5G技术有望成为车载长距离无线通信专用技术。图1-1-9所示是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场景。

②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LTE-V、蓝牙、Wi-Fi等,其中DSRC和LTE-V可以实现在特定区域内对高速运动下移动目标的识别和双向通信,例如V2V、V2I双向通信,实时传输图像、语音和数据信息等。图1-1-10所示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场景。

图1-1-9 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场景

图1-1-10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场景

(3)智能互联技术

当两辆汽车距离较远或被障碍物遮挡,直接通信无法完成时,两者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路侧控制单元进行信息传递,构成一个无中心、完全自组织的车载自组织网络。车载自组织网络依靠短距离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路侧控制单元等相关系统的通信,在一定的通信范围内的车辆可以交换各自的车速、位置及车载传感器感知的数据,并自动连接建立一个移动的网络。智能互联技术典型的应用包括行驶安全预警、交叉路口协助驾驶、交通信息发布以及基于通信的纵向车辆控制等。图1-1-11所示是智能互联技术应用场景。

图1-1-11 智能互联技术应用场景

(4)车载网络技术

传统的数据交换形式是通过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控制单元)间专设的导线完成点对点的通信。数据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车身线束的增加。庞大的车身线束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还占用空间,加大了整车重量。线束的增加还会使因线束老化而引起电气故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车载控制单元通过车载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车载网络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所谓的CAN BUS系统,以及LIN、Flex Ray和MOST(光纤)总线等。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清视频应用进入汽车,如ADAS、全景泊车系统和蓝光DVD影音播放等,这些车载网络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带宽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以太网最有可能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应用,它采用星形连接架构,每一个设备或每一条链路可以专享100MB的带宽,传输速率达到万兆级。以太网的开放性、兼容性更适应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容易将现有的应用嵌入到新的系统中。图1-1-12所示是车载网络技术应用场景。

图1-1-12 车载网络技术应用场景

(5)高级驾驶辅助技术

高级驾驶辅助技术通过车辆环境感知技术和自组织网络对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交通信号进行检测和识别,并对识别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传输给执行机构,保障车辆安全行驶。高级驾驶辅助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的技术,其成熟程度和使用多少代表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水平,是其他关键技术的具体应用体现。高级驾驶辅助技术包括3D环视、后视摄像头、后视交通警示系统、盲点检测、车道偏离警告、智能前照灯控制、交通标志识别、前方碰撞警告、智能车速控制和行人检测等,已经在宝马、奥迪等高端品牌车型广泛应用。图1-1-13所示是高级驾驶辅助技术应用场景。

图1-1-13 高级驾驶辅助技术应用场景

(6)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是指在一定准则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源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以实现不同应用的分类任务而进行的处理过程。该技术主要用于对多源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分析和综合,将不同数据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进行组合,产生完整、准确、及时、有效的综合信息。智能网联汽车采集和传输的信息种类多、数量大,必须采用信息融合技术才能保障实时性和准确性。图1-1-14所示是信息融合技术示意图。

图1-1-14 信息融合技术示意图

(7)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接入网络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中,每辆汽车及用户的信息都将随时随地被传输到网络中并被感知,这种暴露在网络中的信息很容易被窃取,直接影响到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的安全,甚至影响驾驶员的生活及其他安全。因此,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必须重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图1-1-15所示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应用场景。

图1-1-15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应用场景

(8)人机界面技术

人机界面技术,尤其是语音、手势识别和触屏技术,在未来汽车市场上将被大量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人机界面的设计,最终目的在于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的驾驶乐趣或驾驶过程中的操作体验,并在用户体验和驾驶安全性方面做平衡。未来的车载信息显示系统将与智能手机无缝对接,人机交互方面将有更多的选择,并根据个人喜好自由切换。图1-1-16所示是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上的人机界面技术。

图1-1-16 汽车上广泛应用的人机界面技术

2.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区别

智能网联汽车也是汽车,因此总体结构与传统汽车基本一致,但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网络互联并兼具智能化的系统,从其使用功能的角度,与传统汽车有所区别。

(1)系统升级

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方便地从云端接收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更新数据,驾驶员可以获取包括安全特性在内的最新的系统功能,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新的个性化服务。

(2)辅助/自动驾驶

智能网联汽车可以自动避免危险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比如驾驶员分心、有障碍物或恶劣天气时,车辆系统可以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安全;或者在驾驶员感到疲惫、不愿意驾驶车辆时采用自动驾驶模式。

(3)车辆保养维修

车辆需要进行例行保养维修,这是保证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监控车辆零件的磨损和使用里程/时间信息,结合用户的驾驶习惯预测车辆需要的保养维修需求。智能网联汽车还可以根据特定的车辆状况,例如控制系统监控到故障,发送需要保养维修的信息和故障诊断报告。

(4)紧急救援求助

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盗抢、防盗系统意外触发等需要求助的情境时,智能网联汽车可以通过紧急救援功能,自动向交管监控中心或维修中心发送紧急救援服务信息。图1-1-17所示是紧急救援求助示意图。

图1-1-17 紧急救援求助示意图

(5)个性化定制

智能网联汽车将向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丰富的定制化服务方案,在保证安全驾驶的前提下定制开发用户对车辆的特殊扩展功能,以满足各种个性化的需求。

引导问题四 智能网联汽车有哪些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加快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标准、法规体系,引导汽车行业规范化、健康稳定发展,先后制定了《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程(试行)》等指导文件。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工作于2017年12月29日开始正式启动,同日中国汽标委下属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正式成立,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下设立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标准工作组、自动驾驶(AD)工作组、汽车信息安全标准工作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工作组和网联功能及应用工作组,开展各细分领域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的大致流程是:预研—立项—起草制定—审查—报批—发布。标准的制定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大部分智能网联汽车的国标目前仍处于“预研”状态。

1.标准体系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如图1-1-18所示,包括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相关标准4个部分,同时根据各具体标准在内容范围、技术等级上的共性和区别,对4部分做进一步细分,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界限清晰的14个子类。

图1-1-18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1)基础类标准

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和定义、分类和编码、标识和符号三类基础标准。

(2)通用规范类标准

主要从整车层面提出全局性的要求和规范,包括功能评价、人机界面、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

(3)产品与技术应用类标准

涵盖信息感知、决策预警、辅助控制、自动控制和信息交互等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和应用的功能、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但不限定具体的技术方案,以避免对未来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产生制约或障碍。

(4)相关标准

包括车辆信息通信的基础——通信协议,主要涵盖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互的中短程通信、广域通信等方面的协议规范;在各种物理层和不同的应用层之间,还包含软硬件界面接口的标准规范。

2.标准体系建设计划

2020年9月15日,第六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标准法规国际交流会(ICV2020)期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CAICV,以下简称“联盟”)正式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团体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智能网联汽车团体标准体系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交叉共性,前瞻引领;填补空白,拾遗补缺;协同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参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着力建设支持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的团体标准体系,分为“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系统设计”“专用通信与网络”“大数据及信息服务”“车路协同与网联融合”“信息安全”“高精度地图及定位”和“测试评价与示范推广”等部分。目前,联盟根据行业需求与专家调研征集,识别梳理出93项团体标准项目和18项研究项目。

按照建设指南,联盟将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产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分阶段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团体标准体系:到2022年,累计制定25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急需重点团体标准,促进智能化产品的初步普及与网联化技术的逐步应用;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系列团标,支持建设国标、行标、团标协同配套新型标准体系,促进智能化与网联化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技术和产品的全面推广普及。

学习总结

一、总结研讨

1.参观实训室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台架、模型或挂图,初步认识智能网联汽车。

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互联网查询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及其他相关资讯。

打开电脑或移动终端的浏览器、APP,利用“百度”等搜索功能,分别搜索“智能网联汽车”+“定义、分级、结构、关键技术、标准体系”等关键词,查询、学习相关资讯,总结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

1)智能网联汽车的准确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举例。

应用场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场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场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场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场景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当前市场上的汽车具备智能网联汽车的属性。

根据查询获取的资讯,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当前市场上的车辆已经具备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属性,并填写下表。

二、自我测试

1.判断题

1)只要是采用车载网络系统的车辆就属于智能网联汽车。 ( )

2)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驾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 )

3)根据SAE的自动驾驶等级分级,L3就能完全实现自动驾驶。 ( )

4)根据现行法律,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责任主体仍然是驾驶员。 ( )

5)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车联网体系的一个结点。 ( )

2.单项选择题

1)车联网的主要功能包括( )。

A.智能动态信息服务

B.车辆智能化控制

C.智能化交通管理

D.以上都正确

2)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方面,分为( )等级。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3)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由( )组成。

A.信息感知层、智能决策层、控制和执行层

B.环境感知层、智能决策层、控制和执行层

C.环境感知层、安全决策层、控制和执行层

D.环境感知层、智能决策层、控制和反馈层

4)“危险预警与控制优先级划分”属于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技术中的( )。

A.环境感知技术

B.智能决策技术

C.控制执行技术

D.V2X通信技术

5)代表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的是( )。

A.人机界面技术

B.信息融合技术

C.车载网络技术

D.高级驾驶辅助技术

3.多项选择题

1)根据博世公司对自动驾驶分级定义,从技术角度车辆事故主体属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是( )。

A.L1

B.L2

C.L3

D.L4

E.L5

2)根据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划分的等级,属于驾驶员监控驾驶环境的等级是( )。

A.DA

B.PA

C.CA

D.HA

E.FA

3)智能网联汽车涉及三大领域的技术包括( )。

A.基础设施

B.信息交互

C.车辆/设施

D.车载平台

E.基础支撑

4)以下属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是( )。

A.环境感知技术

B.无线通信技术

C.智能互联技术

D.高级驾驶辅助技术

E.人机界面

5)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包括( )。

A.环境感知

B.智能决策

C.控制执行

D.系统设计

E.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