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股市投资逻辑变迁及牛熊转换攻略

第一节 牛熊起伏间的投资逻辑变迁

中国A股的交易所市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更早的交易记载是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西康路101号)于1986年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理“飞乐音响”“延中实业”股票买卖,这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股票交易。但1995年以前的股票市场由于制度规范等都不成熟,甚至连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都还存在疑问,所以出了不少风险事件,例如深圳810事件,还有期货市场中著名的3·27国债事件等。以笔者对股票市场发展阶段的理解和划分,1995年年底到1996年年初应该是中国A股市场逐步形成规模,开始融入实体经济的起点,同时证券公司开始成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起点。或许是个巧合,笔者正是1996年7月走出中央财经大学的校园进入证券行业的,以1996年为起点梳理回顾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逻辑变迁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开始。

一、价值投资的萌芽(1995—1997)

1996年是中国A股市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牛市,是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起点。1995年以前,股票市场作为新生事物其实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实验品,规模较小,也没有全面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视野。但从1995年开始,国有企业脱困的重大需求诉诸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第一次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被需要,虽然说这种定位给后来股票市场的良性发展埋下不少隐患,但股票市场正式登堂入室并出现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牛市。当时,宏观经济和通胀治理取得重要成绩,成功实现软着陆,降息周期启动,所以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到1997年上半年的两年时间是一个股债双牛的黄金时期。

我们稍微浏览一下表1.1中的大牛股,就可以大致理解当时投资逻辑的核心内容:绩优股成为这一轮牛市的核心逻辑,这应该是价值投资逻辑的萌芽。但当时绩优股的概念是什么呢?主要包括三个特点:第一,深圳本地股,其基本逻辑是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具备产生绩优企业的土壤;第二,家电股,家电行业的确是那个时期中国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家电企业——四川长虹、江苏春兰、青岛海尔、康佳以及新大洲这样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从这个维度讲是非常符合价值投资逻辑的;第三,高送配,当时绩优股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必须有10送5或转增5以上的送转方案,或者按照较低价格配股的方案,当时的逻辑是送配比例大小代表着未来的成长空间大小,所以除权再填权构成股价上涨的基本动力,而且这一逻辑在后来的股票市场长期存在,但站在今天来看,这显然和价值投资逻辑没有必然的联系。

表1.1 1996年牛市期间涨幅领先的股票(%)

资料来源:Wind数据

另外,这一轮牛市是股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所以诞生了中国股市最广泛的一次无风险盈利模式——打新股。大量资金涌入新股申购市场,同时新股上市表现往往也非常好,所以这一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最高时接近年收益率100%,这也是空前绝后的一段历史。逢新必炒的逻辑在很长时间贯穿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很多违背常理的事情,例如封闭式基金的溢价上涨,认沽权证的疯狂等,这显然是中国股票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但是,不可否认,从这一轮牛市开始,中国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逻辑和方法开始全面酝酿并生根发芽。

1. 投资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虽然那时实地调研少有人涉及,但专业投资者们已经开始进行上市公司调研了,笔者的第一次企业调研也是从1997年开始的,曾经去过最远的酒泉看亚盛集团的生长基地,也走过邻近的河北省看复杂的石油化工企业。当然,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是每到年报和中报公布之前,坊间经常流传一份某证券研究所做出的业绩预测和送配方案表,这像一本高深的武功秘籍一样受人追捧。

2. 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成长,送股和公积金转增股本的盛行其实就是被认定为企业具有高成长潜力和能力的朴素逻辑,虽然现在看起来并不如此,但也是有其合理性的,毕竟股价填权的上涨一度普遍存在。

3. 后来的事实证明,企业可持续成长是何其艰难,当时的绩优股如四川长虹、江苏春兰这样的大白马后来都江河日下,今天的家电龙头是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只有青岛海尔算是勉强穿越历史,所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必须跟随时代变迁,1996年牛市大白马的沉沦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并购重组的萌芽(1998—1999)

1998年笔者第一次在《中国工商时报》公开发表文章,写的就是关于并购重组的内容。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企业从破产到兼并收购现象实际上是从1995年开始的,而股票市场天然的功能之一就是资产重组,所以股票市场虽然自1997年年中牛市结束后陷入低迷,但资产重组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可谓如火如荼。有资料显示,当时有700多家上市公司,1998年沪深两市共有38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资产重组,其中194家企业的经营业绩获得了显著改善,而且当时的资产重组基本都是乌鸡变凤凰式的重组,“壳”资源的概念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兴起的,因此在中国股票市场形成了“炒作绝对低价股”的投资逻辑,并且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消失。笔者当时从事策略研究工作,大约在2000年前后曾经写过一个专题研究报告——T类股票投资分析,就是专门针对经过资产重组乌鸡变凤凰的ST、PT类股票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从行业、区域、规模等维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类似上海、四川等省份的确是重组行为非常活跃的区域。

再度回顾当年资产重组牛股其实意义也不大,对于我们探讨中国股票市场投资逻辑变迁也没有太大正面引导作用。可以确定的是,乌鸡变凤凰式的资产重组带来的是监管机构对内幕交易监管的提升,可以说这类投资机会大多数时间都是个体性质的,也算是并购重组逻辑的第一次登台亮相并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始终存在。在接下来的20年中,中国股票市场上系统性的、有内在逻辑的并购重组投资机会其实一共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就是1998年发端的,重组的上市公司占比非常之高,而且特征有迹可循,基本从“连续亏损或微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集中、所属区域政府重组意识和理念领先、绝对股价够低”等几个维度,是可以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捕捉投资机会的;第二次是后面我们要分析的改革牛和并购牛,也是有非常清晰的逻辑和脉络可循的,关于这个内在逻辑我们在第五章的重组股投资中还会有详尽的阐述和分析。

三、国际接轨的萌芽(1999—2001)

1999年5·19是中国A股市场很有代表性和值得回忆的事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00年到2001年的新一轮牛市,这一阶段牛市投资的初始逻辑是互联网,是与全球互联网泡沫遥相呼应的。2000年3月,以互联网、信息科技和生物医药为主的美国NASDAQ指数攀升到5 048点,网络经济泡沫达到最高点,在此之后,全球互联网的泡沫开始逐步破裂。但正是在美国互联网泡沫聚集期间,中国股票市场第一次出现了与国际接轨的投资逻辑,并主导了历史上著名的5·19行情,很多科技股在短短一个半月都出现了翻番的涨幅,我们看表1.2中的这些当时的明星股票,如清华同方、深科技等,特别有代表性的是综艺股份,这家公司搞了一个8848的网站,因此一飞冲天。可以说,当时的投资逻辑既是领先的,也是盲目的。所谓领先是投资选择非常接近于国际流行的商业模式,但盲目是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网络经济。当时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笔者一个研究商贸零售行业的研究员同事写了一篇研究报告——《换个角度看梅林》,当时的上海梅林启用了电话订水的全新商业模式,上海梅林因此应声而起,连续飙升若干涨停板!

1999年5·19行情以及随后而来的2000年牛市,对中国股市的投资逻辑和理念发展及形成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很多投资者心中建立了浓厚的科技股情结。科技股作为中国股票市场一个非常有独立性的群体长期存在,而且反复被阶段性关注,直到真正的价值投资逻辑逐步形成,科技不再是专业投资者的一个独立研究标的,而是按照细分的行业来建立研究观点和投资逻辑,但即使这样,科技也依然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股票概念。

表1.2 1999年5·19时期涨幅领先的股票(%)

资料来源:Wind数据

四、股权分置改革的博弈(2001—2005)

这个时期的A股市场熊市的形成其实就是和国有股减持密切相关的,由于当时非流通的国有股占比高达全市场的70%左右,所以被市场称为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压垮股票市场。

客观讲,这一轮熊市和当时的经济增长是脱钩的,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迎来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2003—2005年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股市表现持续低迷,这也成为很多投资者说中国股市和经济表现没什么关系的重要例证。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围绕股权分置改革的博弈一直持续了三年多时间,所以形成了中国A股市场第一次长熊,其间的投资之艰难甚至带来了整个证券行业的技术性破产和大规模重组,1992年成立的三大全国性券商(华夏、南方和国泰)经过这次重组就此全部改头换面。但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最早出现于1998年的规范运作的中国公募基金公司经过培育和发展,在当时的市场中开始显露头角,第一批真正意义的机构投资者凭借其专业的研究和投资能力,在熊市后期通过第一次抱团取暖获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可以说熊市阶段的防守型投资策略在很多专业投资者中第一次成型,凸显了价值投资和专业投资的力量。

我们观察表1.3中这一时期表现领先的股票,大致可以看到一些防守型投资逻辑的真谛所在。

第一,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电力等公用事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中的投资逻辑其实是天时地利共振的结果,一方面公用事业类股票凭借其稳定的现金流本就具有典型的防御特征;另一方面恰逢加入WTO后外贸高速增长阶段,这样港口、机场等防御类行业和公司在特定阶段具有了进攻性。

表1.3 一个长期熊市中涨幅领先的防守型股票(%)

资料来源:Wind数据

第二,消费品公司才是真正穿越牛熊的价值投资品种,贵州茅台、双汇发展、张裕等非常有代表性,现在我们发现在十几年以前茅台就已经开始显现它的优秀了。

第三,具有独特优势和资源的头部公司。头部公司是我们今天的提法,当时没有这样表述的,但龙头地位甚至全球领先者彰显了其投资价值,如海油工程、烟台万华、中集集团、东方电气、振华港机等一批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在股票市场穿越了当时的熊市。这个阶段的投资逻辑是第一次让专业投资者昂首,用价值研究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引领了市场的投资,凸显了专业的价值,也是价值投资逻辑第一次在中国股票市场形成,尽管有些单薄甚至还有些偏颇,比如对公用事业公司的理解。但是,这个阶段奠定了价值投资逻辑的强大基础。

五、新牛市冲击刚刚形成的价值投资逻辑(2005—2008)

这个时期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黄金时期,在解决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一体制性约束后,中国A股市场像一头真正脱缰的蛮牛,形成了一轮非常具有冲击力的牛市,这个阶段的牛市第一次让中国股市体验到了周期的力量,是一次与经济增长相互映射的牛市,也是周期股进入价值投资逻辑框架的开始。周期股的投资认知在这个阶段疯狂成长,当然后来的熊市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它们叫周期股。

我们可以看一下表1.4中此轮牛市的明星,周期两个字十分耀眼,动辄10倍以上的涨幅彻底树立了周期股的光辉形象。第一,资源股。焦作万方(铝)、云南铜业、驰宏锌锗,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资源品价格大幅上涨,资源股涨幅都在10倍以上。第二,证券股。这是又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股,经营业绩和股票市场牛市相互映射,是周期股中最具弹性的品种,辽宁成大(持有广发证券)、东北证券、国金证券、中信证券等最高涨幅都超过20倍。除了耀眼的周期,一些消费股的表现也不弱,一些医药股、白酒股的表现十分出色,只是和周期股相比还是有些失色而已。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逻辑的第二次完美体现,从经济增长到行业表现再到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经典体现了专业研究和价值投资的内涵。当然,牛市结束后这样一批耀眼的周期股很多出现了高达90%的跌幅,可以说从终点回到了起点,这才是股票市场对周期股一次完整的体现,让中国的价值投资者真正认识到周期的力量是双向的,也对周期股的估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股票市场的周期股后来虽然还是有表现出色的时候,但再也无法像这一轮牛市一样,可以摆脱周期概念的枷锁一路狂奔,而是给周期股更加理性和合理的估值定价,价值投资内涵中对周期股的定义变得更加完整和准确。

表1.4 经济晴雨表牛市中涨幅领先的品种(%)

资料来源:Wind数据

六、真正的熊市(2008—2013)

什么是真正的熊市?什么是内外交困下的熊市?这一轮熊市总体是全球经济动荡和中国经济黄金时期逝去的体现,虽然有几次挣扎,但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打击都是残酷的,更为麻烦的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四万亿元刺激的短暂反弹后,开始进入增速放缓的周期,而且这种趋势是长周期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是很难避免和逾越的阶段。所以中国股票市场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充分体现了经济放缓的特点,在长达六年的时间内,除了2009年四万亿元刺激后的一次大反弹,几乎各年的指数表现都是下跌的。在此期间,表现最为出色的一批股票体现了怎样的投资逻辑呢?客观说,只有经历了这种长期熊市的洗礼,才真正懂得“自下而上”的道理,特别是在经济持续下滑的过程中,放弃自上而下,放弃系统性投资机会的捕捉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逻辑变迁过程中又一次提升和成熟。

表1.5 一轮长熊周期中涨幅领先的股票(%)

资料来源:Wind数据

我们观察表1.5,看一下这些在熊市周期中平均每年都能翻番的股票,可总结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基本都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而且在经济下滑过程中保持了企业经营的高增长,例如华夏幸福、金螳螂、大华股份、歌尔股份等都是可以从专业研究的逻辑中找到答案的。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消费类股票再次证明消费是一个真正能够穿越熊市的防守利器,除表1.5中的部分消费股外,还有片仔癀、人福医药、伊利股份、天士力等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

七、改革牛和并购牛(2014—2015)

人造牛市能够如此迅猛,来自新的制度设计、新的交易模式,这一轮牛市是又一次对专业投资者的逻辑和理念考验,是又一次让专业投资者怀疑人生的经历。笔者在观察了这一轮牛市中表现出色的股票后,发现企业价值分析在改革牛和并购牛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应该说对中国股票市场投资逻辑的成长没有什么特别有益的可总结之处,如果说非要提炼一下这轮牛市对投资逻辑变迁的贡献,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稍微可以提一下。

第一,全新产业的泡沫化。为什么不叫新兴产业,而是全新产业,是因为这个阶段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一批上市公司,它们归属于以往几乎没有的产业,如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传媒、教育等,这些全新的产业和企业是最吸引眼球的,和并购重组结合起来推动了一波虚假繁荣,也带来了后来的一地鸡毛。

第二,并购重组卷土重来。在前面1998年部分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了这次改革牛和并购牛,其逻辑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以大股东股票解禁走向全流通为时间节点,一大批公司为了做大市值迎接解禁,掀起了十分广泛的并购重组运动,当时照此逻辑寻找投资标的成功率极高,这虽然称不上什么特别复杂的投资逻辑,但实战效果绝佳。

此外,这一轮牛市在投资方法论中增加了两个新的内涵:一个是杠杆,一个是量化交易。中国股票市场的杠杆投资在全股民中普及是从这轮牛市开始的,更广泛的普及是大股东们,在牛市疯狂中几乎都利用股权质押加了杠杆,最终成为今天依然无法消化的难题。量化交易从这一轮牛市开始普及,大量国外有相关交易经验的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以“低风险量化对冲+杠杆”的模式获取较为可观的收益率。

八、价值投资重塑辉煌(2017—2019)

2017年和2019年又是两个专业投资者大显神威的年份,也是价值投资逻辑弘扬光大的高光时刻,尽管有2018年的惨淡,但秉承价值投资逻辑的专业投资者们第一次和那些没有理念随波逐流的投资者拉开差距,这是一道已经无法逾越的鸿沟,是冰与火的距离。

2017年是蓝筹股的天下,是价值投资逻辑全面领先并在专业投资者乃至中小投资者心中彻底奠定中坚地位的一年。表1.6中一批表现领先的公司具有非常清晰的业绩增长逻辑和特征,既有传统的优势产业消费品股特别是白酒,也有业绩持续增长的消费电子类公司海康、大华,还有新能源产业链爆发下的部分周期品特别是资源股赣锋锂业和华友钴业。其实,还有很多表1.6无法体现的股票也表现出色,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头部公司的力量,包括北新建材、贵州茅台、科大讯飞、万华化学、永辉超市、中国国旅、中国平安、美的集团等,不一而足。更有标志意义的是,这批公司第一次给价值投资逻辑和方法论增加了头部公司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产业选择,而是任何行业里的头部公司都可能是价值投资的优选标的,特别是在整体经济依然处于下滑周期的背景下,经过市场竞争和选择后,各个行业都开始出现头部化特征,所以使得这一投资逻辑越发有魅力,因为在2017年,多数股票其实都是下跌的。

表1.6 2017年涨幅领先的股票(%)

资料来源:Wind数据

当价值投资逻辑在2017年大放异彩之后,2018年立刻接受了一次全面回调的洗礼,而更有意义的是随之而来的2019年,价值投资再次高歌猛进,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逻辑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使得专业投资者的地位和形象得到空前提升和改善。头部公司理念开始形成,各行各业都在寻找自身头部公司,这些公司的估值已经成为重要的标杆。

九、中美贸易争端推升新的战略导向(2018—2021)

2018年我们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外部挑战:中美贸易争端全面升级。中美争端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很多卡脖子行业面临瓶颈,例如芯片、基础材料、应用软件甚至包括种子等不一而足。怎么办?最简单而朴实的做法就是学习和借鉴美国资本市场推动创新的基本模式,事实上我们已经坚定地走在路上: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将在创业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10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将“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这一系列政策安排彰显了股票市场将成为承担中国提升自身创新实力,实现卡脖子工程突破,应对中美贸易压力的重要支撑,这前所未有地提升了股票市场在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我们观察表1.7,从股票市场的表现来看,自然清晰地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新的战略支撑,在专业投资者追逐头部公司的大逻辑下,头部公司的市值水平城头变幻大王旗,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头部公司估值的差异化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在资本市场的导向。第一,新兴头部公司的估值已经全面接近并超越传统头部公司,以市值指标为例,过去我们A股市场的老大哥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现在则被贵州茅台超越,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生力量已经充分接近,超越只是时间问题。第二,从市盈率指标看更是天壤之别,新生代公司的PE可以高达百倍以上,几十倍可谓比比皆是,而传统头部公司的PE基本在10倍以内,也许这样的定价只是短期风格的极致表现,但确实凸显了国家战略对股票投资的巨大影响。第三,海外上市的头部公司更是当前科技公司的代表,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估值不惊人但市值巨大,亏损的美团也能录得万亿元市值,同样亏损的哔哩哔哩市值竟然逼近2 000亿元,即使这样,和美国的FAANG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例如原来的脸书现在的Meta市值2 000亿美元,PE也就22倍,苹果2.5万亿美元市值25倍PE,谷歌2万亿美元27倍PE,奈飞3 000亿美元60倍PE,亚马逊1.7万亿美元65倍PE。第四,同样是证券公司,拥有互联网平台和基因的东方财富市值稳稳超越拥有行业老大地位的中信证券,似乎不可思议却也在情理之中,但和全球龙头高盛等相比又差距巨大。

表1.7 头部公司的差异

资料来源:Wind数据

注:统计日期为2020.11.11

十、总结与展望

笔者用数据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从1996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投资逻辑的演变和发展,对每个阶段有意义的逻辑内涵都进行了描述、提炼和分析,可以称为一幅有历史的全景图,最后的篇幅为大家进一步汇总和展望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逻辑。

第一,价值投资逻辑的方向之正确无疑是被历史证明的,在遥远的1996年,业绩已经开始被重视,只是业绩增长背后的逻辑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研究方面还很薄弱,但随着专业研究的深入,价值投资逻辑最终在逐步清晰和完整。

第二,牛市的疯狂和周期股的弹性是价值投资者们最好的成长课。如何能坦然面对牛市疯狂中无序上涨的股票,特别是如何面对优秀公司表现弱于垃圾公司的压力,只有经历了当时和现在,才能更有底气和定力。周期股的弹性不再令人迷茫,什么是周期股今天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该疯狂时仍然会为之疯狂(比如2019年的猪肉股),但该冷静时已经可以保持冷静。

第三,什么是穿越牛熊的利器?消费股的历史表现无疑给价值投资者更深刻的理解和足够的信心,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研究股神巴菲特的持股结构,你就会更加笃定此事。抱团取暖对很多专业投资者而言的确是一种看似务实的策略选择,但2005年的抱团取暖和今天市场扎堆的白酒等头部公司其实是异曲同工,都是对当前盈利能力最强公司的一种追逐,或者说是投资逻辑趋同后的正常反映。我们大致可以做个判断,以业绩增长为核心的头部公司,它们的投资策略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很长时间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第四,投资逻辑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但永远要有其合理性和基本逻辑。2015年开始的量化交易,2019年开始盛行的指数化交易,都是有效投资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金融工具和产品的丰富,类似的投资模式经过提升乃至重新组合必然会在市场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

第五,头部公司逻辑和理念的盛行还在2019年让一种新的投资模式被广泛认可,就是指数化投资,因为这些头部公司近几年的表现非常不错,同时它们基本都是各种指数的核心成份股,这个群体的合计市值也对指数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指数化投资往往可以带来不错的投资收益。相反,大量不是成份股的绩差公司表现低迷,和头部公司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也远远赶不上指数的稳定上涨。因此,指数化投资从2019年开始全面流行,各类ETF产品也蓬勃发展。可以预见,这也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六,中国股票市场不时出现一些阶段性的无风险盈利模式。无风险打新股的盈利模式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出现过若干次,从最早的1996年到现在2019年,当前的科创板打新再次成为很多无风险投资者的重要选择。这样的机会只能称为特定阶段的特定模式,和投资逻辑无关。但一个有意义的启示是,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越来越被大资金关注,这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因为大资金不再单一关注股票市场的机会,而是根据风险收益特征在所有金融行业(银行、信托、债券等)跨领域进行配置,因此专业的资产管理也必须要具备跨市场资产配置的能力。

第七,国际化的影响会逐步体现并实现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股票市场融入MSCI,不断对外开放,2019年北上资金的持续涌入,都是强化以头部公司为核心的价值投资逻辑的重要推手。未来的金融开放,除了从这一维度对投资逻辑完善与夯实,美国NSDAQ的投资风格大概率在中国的科创板,乃至注册制进一步推广的创业板掀起一些波浪,如何给高成长定位和估值,这一点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上其实并不陌生,但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股行情多少有些形似而神不似,如何从产业和企业研究的经典框架中梳理出高成长的内涵,这应该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逻辑的未来课题,需要一次再提升,也可能是一次再洗礼,但这一课必须得补上,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关于投资逻辑和方法的总结,我们将在本书的后面分章节具体阐述,从而全面洞察和了解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逻辑,以帮助投资者在未来的投资中提高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