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历经十四年的艰辛,终于到达雷音寺取到了真经,取经团队五人均成圣。现在回头看看他们走过的路,分析唐僧师徒之间的恩怨。
唐僧师徒四人加上小白龙在取经之前属于不同阵营的人:唐僧来自灵山,属于如来的人;孙悟空师从于须菩提祖师(实际上是如来),又曾经官封“齐天大圣”,既是如来又是玉帝的人;猪八戒属于玉帝和太上老君的人;沙僧属于玉帝的人;小白龙的父亲属于天庭的人又和如来关系密切。
这群来自不同派别的人组成的团队,加上取经之初,观音给他们的承诺不一样,导致在取经过程中,不可避免有矛盾发生。
唐僧讨厌孙悟空是众人皆知的,而唐僧偏袒猪八戒这件事情,孙悟空也是知道的。在乌鸡国一节中,原文第38回,介绍如下:
行者笑道:“老孙的计已成了,只是干碍着你老人家,有些儿护短。”唐僧道:“我怎么护短?”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儿偏向他。”唐僧道:“我怎么向他?”行者道:“你若不向他啊,且如今把胆放大些,与沙僧只在这里。待老孙与八戒趁此时先入那乌鸡国城中,寻着御花园……这才是有对头的官事好打。”唐僧闻言暗喜道:“只怕八戒不肯去。”行者笑道:“如何?我说你护短,你怎么就知他不肯去?你只象我叫你时不答应,半个时辰便了!我这去,但凭三寸不烂之舌,莫说是猪八戒,就是猪九戒,也有本事教他跟着我走。”唐僧道:“也罢,随你去叫他。”
如果你以为唐僧真的很宠猪八戒,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唐僧很精明,他只是不想刺激猪八戒而已,因为这头野猪经常闹辞职。而猪八戒闹辞职,主要是因为观音菩萨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未来。
在取经团队告别寇员外即将到达灵山脚下时,取经团队露宿街头,猪八戒向往常一样抱怨了几声。这下可好,唐僧怒骂猪八戒是“孽畜”。唐僧第一次对猪八戒发这么大的脾气,而且说话这么难听,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猪八戒不敢回嘴,只有傻笑。猪八戒知道唐僧不会再袒护他了。现在已经到了灵山脚下,大家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猪八戒要离开,唐僧绝对不会阻止他。猪八戒明白自己没有再发牢骚的机会了。
就像做传销一样,对于积极的下线,领导一般不会去照顾他们。而面对经常吵着要退出的人,领导会很照顾并鼓励他,当他已经取得了成功,没有回头路的时候,领导就不会再关心他了。
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关系如何?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猪八戒极力怂恿唐僧赶走孙悟空,但是孙悟空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猪八戒的本性不坏,孙悟空也爱作弄猪八戒,并非借公报私。
在狮驼岭时,猪八戒与白象精交战。猪八戒打不过,准备逃跑时,孙悟空故意用绳子把猪八戒绊倒,导致猪八戒被抓走。随后孙悟空去营救猪八戒,顺便又“讹”走了猪八戒珍藏在耳根里的几钱银子。其实孙悟空是在恶作剧,并非故意陷害猪八戒。
孙悟空和唐僧矛盾甚多。唐僧算是孙悟空的救命恩人,因为是唐僧亲自帮他解封的,孙悟空才得以脱身。对此,孙悟空对唐僧心存感激。由于两人的性格不一样,任务也不一样,在取经路上产生过许多不愉快的经历。
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在老鼠精那一难中达到了顶峰,两人互相在背地里用恶毒的语言骂了对方。唐僧骂孙悟空不是人生父母养的,孙悟空则骂唐僧是一个“坑爹”的灾星。
早在三打白骨精那回中,目空一切的孙悟空暗自嘲笑猪八戒和沙僧没有本事。孙悟空看不起猪八戒和沙僧两人,所以猪八戒和沙僧也不愿意帮孙悟空在唐僧面前说句公道话。但是孙悟空如果不想干了,沙僧会第一个站出来阻止他。
在遭遇红孩儿变成的孤儿时,唐僧屡屡不听孙悟空劝阻,执意要救下红孩儿,导致唐僧被抓走,孙悟空对唐僧非常不满。原文道:
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吃惊的意思),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这次孙悟空扬言要散伙,沙僧听了非常害怕。因为沙僧的前途早早内定好了,即官复原职,沙僧算是取经团队的既得利益者,他对观音的恩德铭记在心。
沙僧是取经团队中的和事佬,又早早知道自己的结果,所以他默默地跟随唐僧,很少和团队发生矛盾。沙僧有可能通过天上的取经监督小分队与观音取得联系,把孙悟空的牢骚转述给了观音。
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时,观音问他“为什么不保金蝉子去西天取经,来找她干什么。”以前观音都是说“唐僧”,怎么这次改成了“金蝉子”,难道是作者的笔误?其实这是观音故意的,让孙悟空知道唐僧是金蝉子而不是普通的凡人。
观音要孙悟空尊重唐僧,因为金蝉子是如来的二弟子,而且要让孙悟空有信心:他保的是金蝉子,不是普通人,孙悟空将来前途无量。
这次观音还破天荒和孙悟空调侃起来,拉近与孙悟空的关系,以便减轻孙悟空的压力。“智满金身”的观音知道他的压力很大,她也担心孙悟空真的撂担子不干了。观音以小姐姐的形象和孙悟空调侃起来,不再动不动就怒斥他。
作为任劳任怨的优秀员工,孙悟空是时候发一下脾气了,不然领导以为他是个工作狂,天天要求加班,不计报酬的那种。孙悟空这次发牢骚获得了意外收获:观音改变了以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他非常友好。
沙僧对孙悟空是阳奉阴违。在他们到达金兜山时,孙悟空要去化缘,嘱咐沙僧看紧唐僧,不要离开他画的圈子。结果唐僧经不住猪八戒的牢骚,决定离开圈子去寻找食物,而沙僧一声不吭地跟着唐僧出去了,直接导致三人被青牛精抓走。而猪八戒两次遇到老君下面的妖怪时,都是在坑孙悟空,暗示猪八戒与老君联系密切。
取经团队离开西凉女国后,孙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又激怒了唐僧。此时原文说道: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依大路向西正走。孙悟空与其他人不睦,猪八戒和沙僧也嫉妒孙悟空。
在六耳猕猴事件结束后,孙悟空的诉求终于得到了最高领导如来的重视。如来给了孙悟空“功成之后坐莲台”的承若,孙悟空的地位迅速上升,确定了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唐僧不再念紧箍咒了,猪八戒和沙僧也非常尊重孙悟空。孙悟空的心情非常愉快,也更加喜欢调侃唐僧,在即将到达朱紫国时,孙悟空与唐僧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原文如下:
进前行处,忽见有一城池相近。三藏勒马叫:“徒弟们,你看那是甚么去处?”行者道:“师父原来不识字,亏你怎么领唐王旨意离朝也!”三藏道:“我自幼为僧,千经万典皆通,怎么说我不识字?”行者道:“既识字,怎么那城头上杏黄旗,明书三个大字,就不认得,却问是甚去处何也?”三藏喝道:“这泼猴胡说!那旗被风吹得乱摆,纵有字也看不明白!”行者道:“老孙偏怎看见?”八戒沙僧道:“师父,莫听师兄捣鬼。这般遥望,城池尚不明白,如何就见是甚字号?”行者道:“却不是朱紫国三字?”
孙悟空如此调侃唐僧,猪八戒和沙僧赶紧上前圆场,唐僧这次没有发火,因为孙悟空的地位已经不同往常了。
唐僧是心智成熟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性格是不会改变的。唐僧懦弱、胆小,就算经过八十一难也改变不了他的性格。只有脱胎换骨才能成佛,所以唐僧需要脱去凡胎并唤醒金蝉子的灵魂。唐僧在接受如来的封赏之后,恢复了金蝉子的记忆和本领,成为灵山新一代的精神领袖。
总的来说,唐僧师徒是一个经受住考验的成功的团队。最终唐僧也受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尊重,团队成员之间也是互助互爱。在取经团队中,唐僧是领导,孙悟空是核心,而观音是他们的灵魂。观音组建了这只团队,并且时刻引导团队,解决团队存在的矛盾。在共同利益面前,取经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
唐僧来到灵山之巅时,受到了在雷音寺门外修炼的信男善女的欢迎。原著道:
师徒们逍逍遥遥,走上灵山之巅,又见青松林下列优婆,翠柏丛中排善士。长老就便施礼,慌得那优婆塞、优婆夷、比丘僧、比丘尼合掌道:“圣僧且休行礼,待见了牟尼,却来相叙。”
孙悟空见唐僧对这些人行礼,笑着说唐僧拜早了。这些在雷音寺外修炼的善男信女地位不高,很少有机会进入雷音寺,他们等着与唐僧相叙。说明当年金蝉子在灵山修炼时,有很多相交甚好的道友。
灵山等级森严,唐僧师徒最终地位如何呢?如果参照现在的职称排位:唐僧和孙悟空属于高级工程师(诸佛),他们位列这个级别的最后两位;观音等菩萨属于中级工程师(西天极乐菩萨);圣僧、罗汉和揭谛属于初级工程师(大菩萨);比丘,优婆,迦蓝分别属于高中初层次的技术员(菩萨);其他如:丁甲,功曹,山神,土地以及各洞神仙等没有职称的普通师仙。
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在技术员里排名垫底,属于初级技术员(菩萨),与唐僧和孙悟空的差距巨大。通过分工,如来将这支伟大的团队支解了:猪八戒基本上呆在人间享受贡品;沙僧官复原职,负责后勤;小白龙盘在擎天华表柱上。
当年金蝉子只是“圣僧”,属于初级工程师,取经任务完成后成为高级工程师,位列观音之上。这是金蝉子用三百年的修行换来的,金蝉子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折磨,放弃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唐僧成佛当之无愧。
现在为大家解开西游记最大的谜团:如来的大弟子是谁?如来的大弟子就是斗战胜佛孙悟空。如来并不喜欢收弟子,托塔天王的大儿子金吒只是做一个殿前护法。七百年前如来化作须菩提祖师收孙悟空为徒,是如来默认的大弟子;五百年前收金蝉子为二弟子。
金蝉子转世后成为孙悟空的师父,这种师徒“乱伦”的现象在西游记中并不是个例。号称“七佛之师”的观音前世就是如来的老师,转世后在如来面前谦称弟子。
“初级工程师”职称以下的基本上在雷音寺外的灵山上修行。所以除了观音外,女弟子(优婆夷和比丘尼)基本上不在雷音寺里,而是在灵山的树林中修行。如来让猪八戒去下界扫荡贡品,以免他影响这些女居士。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三百年前,在雷音寺外修炼的女居士中,有一位蝎子成精的小姑娘暗恋上了金蝉子。三百年后,金蝉子化作唐僧功成归来,而蝎子精却已成了孤魂野鬼。如来和观音惩罚了蝎子精,用来告诫弟子们:灵山是修行的地方,不是谈情说爱的场所。
三百年沧海桑田,灵山光彩依旧,唐僧师徒的取经故事永传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