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绪与行为问题的界定

孩子呈现情绪与行为问题,父母、老师或一般社会大众往往不明就里地给他冠上“问题儿童”或“不良青少年”的头衔,甚至含糊笼统地称之为“坏孩子”“古怪的孩子”“莫名其妙的孩子”或是“少年罪犯”等。这种肤浅而具有伤害性的头衔不但于事无补,甚至把孩子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情绪紊乱”Emotionally Disturbed和“行为障碍”Behaviorally Disordered则是比较合适的名称,经常出现在正式的文献中。本书使用的“情绪与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与情绪紊乱和行为障碍并无二致。名称有别,内涵则一。

情绪问题或情绪紊乱是指孩子内在有根深蒂固的心理症状,这种症状有赖于专业人员的心理治疗;行为问题或行为障碍是指观察得到、容易鉴别的外在行为表现,这些症状往往可以经由受过特别训练的老师和父母在学校和家中加以处理。从广泛的意义而言,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影响,彼此助长。

情绪与行为问题的界定和诊断标准见仁见智,专家学者往往各说各话。因此,本书所提的各种问题,都引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rth EditionDSM-IV的诊断标准,然后参考其他专家的意见,对情绪与行为问题加以界定。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构成情绪紊乱与行为障碍有3个决定性的条件:一是情绪与行为的障碍已干扰到这个孩子的日常生活、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学习活动年纪较大的青少年则干扰到职业上的表现;二是问题的出现已有一段历史,通常是指超过6个月;三是问题已演变为固定的模式而且经常发生,即这个孩子在某种情况中会经常出现这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情绪与行为问题在DSM-IV中虽有明确而详尽的界定,但在观念上依然模棱两可,因此在临床诊治上仍需费心斟酌,莎丽和杰米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

莎丽是一个人缘相当好的女孩子。她长得娇小可爱,言行举止端庄合宜,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喜欢坐在教室的前排,面对着老师常展露可掬的笑容,适时地回答问题,而且热心地参与小组讨论。她是个独生女,父母对她寄予重望,特别关切她的学业和品德。莎丽和她母亲尤其亲密,母女无所不谈。不幸的是,莎丽在升上五年级的时候,母亲在车祸中丧生。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而且不再与人来往。她父亲起初以为这是丧亲之痛的自然现象,事情过去就会恢复正常,因此也不特别留意。两个星期过去,莎丽的孤立行为并无好转,于是父亲决定把她送回学校上课,希望能驱除她抑郁的情绪。莎丽回到学校后不声不响地把座位移到教室的最后一排。老师明白莎丽对母亲的深情和怀念,因此也不对她的功课和社会关系施加压力,只是在课余一有空档就尽力给予辅导并且屡次好言相劝,希望她恢复往日的求学态度,积极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但是两个月过去,莎丽的情况毫无好转迹象。学校经过讨论协商,决定让她暂时留在原来的班级,希望有一天她能恢复“正常”的学习活动。

杰米成天调皮捣蛋,每一个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尝过苦头。他上学时总是蓬头垢面。不但举止粗野、做事懒散,功课更是一塌糊涂,上课中老师几乎无时不在纠正他的行为。他的母亲原先还和老师保持联系,但后来对老师所面临的困境完全不理。她告诉校长,杰米在家的行为已经把她弄得焦头烂额,实在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来管他在学校中的种种问题。杰米的父亲终日为事业奔波,对他的行为问题根本无暇过问。更不幸的是杰米的母亲突然病逝,一向与母亲较有话说的杰米突然失去了心理的依偎,从此他的行为问题变本加厉,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终日暴跳如雷。他的父亲认为这是一时悲痛所致,时过境迁就会好转,也不以为意。在这一个星期的丧假期间,他完全无法和杰米沟通。丧事过后,杰米回校上学。他一回到教室就大发雷霆,把课桌椅踢得东倒西歪,把同学的课本作业撕得碎烂,把人家的东西乱丢乱摔,并且尖声叫嚷:“我恨死她!她为什么就走了?我恨她!我恨她!”老师想尽办法都无法控制他的情绪和行为。经过学校的紧急商议决定,立刻把杰米送进医院,让专家协助处理。

莎丽和杰米都是学龄的儿童。但情绪与行为问题也可能发生在学龄前的儿童身上,更可能发生在青少年的身上。本书所提儿童与青少年是指18岁以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