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绘画心理应用手册
- 严虎等主编
- 13字
- 2024-11-03 02:34:18
第二章 中学生个性与绘画特征
第一节 中学生个性特征
一、个性的定义
个性也称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独特的心理。个性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个性的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二、中学生个性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世界观正确与否可以分为良好个性与不良个性。
良好个性,是指一个人能顺利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健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良好个性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变能力,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能冷静地承认面临的现实和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能理智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在现实、责任、压力与差距面前,勇于正视、不消沉、不气馁、不抱幻想。
所谓不良个性,是指介于良好个性与变态人格之间的一种个性状态,表现为个性发展的不良倾向。是指个人不能顺利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具备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妥善处理各种冲突与矛盾的能力,在情绪、行为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异常。不良个性表现为在面对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时,心理的不适应朝着两个极端的方面发展:一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进而产生焦虑、彷徨、失落、抑郁和挫折感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另一种是表面上似乎很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表现为赶时髦、追潮流,实际上内心空虚、失落,行为反常,性格扭曲。这种不良个性,不像变态人格那样会严重干扰个人正常的心理机能和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个体合理而健康的生活受到损害。
三、中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当中学生个性发展偏离正常发展时,就会出现不良个性,其表现形式包括自我意识偏差、自我中心倾向、自卑倾向、嫉妒心理等。
1.自我意识偏差
自我意识是指中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发现了“自我”,于是要审视自己、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认识不全面和不完善,可能导致自我认识与外界对自己的认识出现明显差别,因而导致苦闷和烦恼、抑郁和闭锁的心理相继产生,有的中学生甚至有出走、轻生,或者自残的行为。
2.自我中心倾向
这种个性的人有任性和自私的典型特征。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别人或完全不顾及别人。不仅经常表现自我,有时还会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一旦不能达到,就给别人难堪,并且表示强烈的不满。
3.自卑倾向
自卑倾向是对自己的活动结果和潜能做出偏低的评价的心理特征。因此,有这种倾向的中学生常感到不安,有时胆怯、失望,有时无所追求,有时甚至自暴自弃,结果导致恶性循环,更是一事无成。对于这种倾向,只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实践,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一定能够战胜自卑这种不良的个性特征。
4.嫉妒心理
这是受自私心态支配,怀着一种忌恨心理看待那些在相貌、学问、成就、品德上强于自己的人的心理障碍。有这种不良个性的人有时轻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有时埋没他人的贤良,有时还可能怀着“阴暗心理”给别人“使绊子”,甚至不择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心理障碍多发生在那些心胸狭窄、好胜心强、好出风头和表现欲强烈的中学生身上。
四、中学生不良个性的防治
家长和老师应本着真诚的原则针对中学生不良个性表现的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意见,鼓励中学生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在教育中绝不可板起面孔训人,更不可给中学生“扣帽子”,应循循善诱,耐心周到,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一时难以矫正的不良个性,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制订计划,逐步矫正。在矫正过程中,我们应以激励为原则而不是采用惩罚手段,激励中学生在改善不良个性行为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从而使中学生个性得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