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人生:卓仁禧传
- 王艳明
- 2876字
- 2022-11-23 14:28:17
鹭岛卓氏 一门三杰
卓家祖籍福建南安,世代以手工制作与经营角梳为生,不富不贵、不饥不饿。迨至卓全成祖父一代,合族迁至漳州,继续以经营角梳为生。1864年(清同治三年)10月,太平军将领李世贤兵伐漳州,祖父举家避乱逃离,所积薄产也在战乱中损失殆尽。未久,祖父去世。太平军撤离漳州后,卓全成父亲卓长福携家返回漳州。[1]
卓长福返回漳州之初,生活艰难、居无定所,靠给别人打工养家糊口。在积累一些经验后就自己单干,日常于街肆摆摊设点,经营苏广杂货。经年累月,渐有积累,于而立之年赁屋开店,命名为“同兴”杂货店。后期转向厦门发展。由于吃苦耐劳、经营有方,日赢薄利,遂在漳州买房置产。卓家在漳州的十余处房产中,最早的几处就是卓长福从这一时期开始置办的。[2][3]
卓长福妻子叫张懿慕,他们生育了三子一女,长子卓德成、次子卓绵成、三子卓全成,由于卓长福早年生活清苦、度日艰难,只得含泪把唯一的女儿早早地送给别人做了童养媳。卓氏三兄弟,筚路蓝缕、艰辛打拼,最终都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也成就了鼓浪屿卓氏一门三杰的美谈。
卓长福的眼光有些独到,虽说无钱送长子卓德成去学堂念书,但还是设法送他去给外国医生做童工。外国医生都是西医,西医和中医不同,是建立在现代生理学和解剖学等科学基础上的,研习西医自然先要学习文化。卓长福这个做法既能让卓德成学到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又起到了在学校学习文化的作用。[4]
卓德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从杂役做起,倒痰盂做卫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劳作之余悉心观察留意医生的诊断问药。大一点之后就正式跟随外国医生学习医术。由于勤奋学习,卓德成医术日见成熟,慢慢也能坐诊看病。可以独立行医之后,卓德成远走南洋,在东南亚某国一矿山附近开办诊所,悬壶济世。收入颇丰之时,毅然落叶归根。回国后,一方面在漳州开办“兆生药房”,继续行医治病,另一方面在厦门漳州等地兼理一些医药生意,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一派兴旺。[5]
在卓德成的子嗣中,数女儿卓碧玉最为杰出。新中国成立后,卓碧玉先后出任过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工商联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理事,民建第三、四届中央委员,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同时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6]
图1-2 卓绵成(左一)在卓全成长女卓明真订婚仪式上致辞(资料来源:网络采集)
在卓长福的三个儿子中,老二卓绵成(图1-2)算是幸运的,他是唯一进学堂念过书的。据卓仁禧院士回忆,卓绵成小学大概是在漳州念的,到了中学时因为卓长福的小本生意渐有起色,故此卓绵成小学毕业后卓长福又继续送他去福州英华中学读书。卓绵成于英华中学毕业后回到厦门,首先去厦门的壳牌石油公司上班,做到壳牌石油公司中国(厦门)区经理,后来又去“美孚洋行”(三达洋行)工作,出任该洋行闽南地区买办。[7][8]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厦门,卓绵成的名头也是很响亮的。在鼓浪屿轮渡码头附近的鹿礁路2号,是曾经很著名的“海滨旅社”,它是一幢两层半的小楼,1945年9月28日,国民政府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中将,就是在这里主持了侵厦日本海军中将原田清一的受降仪式。其实,老鼓浪屿人都知道,海滨旅社的原主人,就是卓长福的次子卓绵成先生。
1923年初,已是厦门名流的卓绵成,与华侨富商黄奕住、厦门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王宗仁、淘化公司董事长黄廷元、厦门大学教授薛永黍等五人一起出任鼓浪屿首届“华人顾问委员会”委员,在随即与鼓浪屿工部局洋董召开的第一次联席会议中,卓绵成、黄奕住等人就明确提出:“一些儿童和老年妇女,在路上叫卖是很贫苦的,他们的生活,只是依靠每天所赚的几个铜镭。我们建议这些人可以免付小贩牌照费。我们认为这些提篮叫卖的小贩和那些肩挑的小贩要有区别。”[9]最后,工部局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批准了那些小孩和老年妇女可以免缴牌照税。[10]1937年,当鼓浪屿寻源中学迁往漳州之后,卓绵成又捐献鼓浪屿旗尾楼屋两座及现金2.5万元,作为漳州寻源中学基金。1949年,又捐赠马肚底园地、鱼池,开办卓氏农场,以每年收入的四分之三补助寻源中学,四分之一补助鼓浪屿英华小学。[11]
卓绵成的妻子是鼓浪屿旅美画家周廷旭的姊妹,其女儿为卓一龙,享誉全球的钢琴演奏家。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卓绵成举家迁往香港。
图1-3 卓全成遗像(资料来源:卓仁禧提供)
卓氏三兄弟中,子承父业且事业最为成功的是卓长福的小儿子卓全成(1894—1980年)(图1-3),也是这本传记传主卓仁禧的父亲。老厦门人都记得两个名字:卓全成、同英布店。[12]
话说卓长福于19世纪末由漳州转入厦门发展,起初卓长福带着卓全成在大同路上摆地摊,卖煤油灯及针头线脑等一些日用杂货,后来盘下了一个小门面,继续经营他的“同兴”杂货店。有了店面,经营范围就扩大到棉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卓长福将“同兴”杂货店的门面及其全部存货处理给“淘化大同”[13],得1000余银元,打算回到漳州。卓长福此举遭到了次子卓绵成的激烈反对,经与“淘化大同”交涉,收回了店面及其存货。与此同时,卓长福设法筹措1000银元,创立“同英布店”,租赁林尔嘉位于闹市中心竹仔街(即今大同路、横竹路路口)的店屋,经营绸布和杂货。因地处人口稠密、水陆码头要冲地带,加上信誉良好,赊货经营,故买卖甚为兴旺。[14][15]
1913年,卓长福将同英布店交给儿子德成、绵成和全成三人合伙经营,由才21岁的卓全成担任经理,全面负责“同英布店”的经营。“同英布店”真正成为享誉厦门的百年老字号,成为新中国成立前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并让卓氏实现财富积累成为鼓浪屿乃至整个厦门的豪门望族则是从卓全成经营开始的。[16][17]
卓全成经营企业,首先坚持以信立业,店堂正中悬挂着“真不二价”的招牌,以此来吸引顾客。其次,卓全成积极学习沿海一带洋行及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摒弃家族企业的用人弊端,除卓全成出任董事长之外,包括卓绵成、卓德成等卓氏子孙一律不进入、不插手同英布店的经营,聘请专业的经理、店长打理生意。由于卓全成讲诚信、善管理,兼具胆识与谋略,卓氏事业在日军占领厦门前不断兼并扩张,在福建沿海及上海、广东等地不断开设分号,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一度垄断了沿海一带的洋布批发。同时,卓全成除主理同英布店外,还投资其他产业,并兼任鼓浪屿中华电汽有限公司董事长。[18][19]
虽然在日寇占领时期卓全成经营的企业出现过波折,但在厦门解放后,卓氏家族的资产已然达到了惊人的数字。截至1949年,卓氏家族的资产已达到125万银元(约折合现人民币50亿元)。其中同英布店市值2.5万银元,鼓浪屿房产42幢(估值50万银元),厦门市区房产21幢(估值32万银元),漳州房产16幢(估值16万银元),上海房产1幢(估值2万银元)。[20]
此外,卓全成经营致富后,积极回馈社会,致力慈善、接济贫苦、兴资办学、捐建医院。解放初期,卓全成带头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后来又积极配合政府公私合营(图1-4),最后除鼓浪屿鸡山路12号这所老宅外,逐步将全部资产捐给政府。卓全成由于对新中国建设事业发展的无私贡献与捐赠,出任过福建省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等一系列要职,并为福建及厦门的经济建设贡献过诸多的资源与建议。[21]
图1-4 1955年卓全成在《厦门日报》发表公私合营感言(资料来源: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