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五说

故宫·乾元资始,建极一统·2020年

建筑,人类居住形态,文化载体符号,早于典籍,大于器物,常人熟视无睹,哲人观之有思。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摄影师拍建筑是对历史的解读。

紫禁城,世界皇宫之最。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一四〇六年)六月,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〇年)十一月。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七万平方米,现存宫殿九百六十座,房间八千七百零七间,计有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居住于此。现称“故宫博物院”,因是前朝遗址,逊帝宫阙。旧称“紫禁城”,“紫”乃紫微星,位于中天,永恒不变,有“紫微正中”之说。中国皇帝称为“天子”,以“天之紫微”喻“地之皇宫”,天意直达,江山永固。“禁”乃大内之所,戒备森严,典制规整,谓之禁地。二者合一,故北京皇宫称为“紫禁城”。

我拍紫禁城,历时十载,尚未圆满。紫禁城之宽博巨厚,岂数幅图片可以承载,皇城建筑,是人类文明从事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之结晶。以摄影师之视角剖析皇家建筑,俯角仰角,中轴贯通;广角长焦,驰骛八极。以地理空间上分布的建筑形式与历史时间上形成的人类活动相交而为坐标,乃是摄影师解读文明的手段。

文明对话,摄影师拍建筑,以图片“芥豆之微”的形式切入历史文明,直观显见,光华瑰丽的中华传统文明一目了然。以摄影师的眼光观察紫禁城,是一个特殊视点、特殊角度,将史学家的线性思维与摄影家的空间表达做一比较,历史就会鲜活起来。

图以显义,文以记怀,拍摄紫禁城得文十记,今录其五,奉之于众,愚言以记,皆心语也。

天下太和

公元一六四四年,满人入关,建立大清朝,明朝灭亡。是年为农历甲申年,距今三百六十年,二〇〇四年亦为甲申,六十甲子一循环,历史转了六圈。

满人把紫禁城的宫殿改了名称。

三大殿是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明永乐皇帝初建紫禁城,称三大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嘉靖帝改称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谓帝王天下,已到至极。清朝皇帝改朝换代,一切政策以“和”为主,达到“顺治天下”的目的,即以紫禁城三大殿作为政治象征,以“和”为最高境界,长治久安,江山永驻,天下太和。

故“太和殿”为紫禁城之首。

甲申春雪,雪霁初晴,天地间素缟铺墁,唯余茫茫,辉煌雄博的太和殿沉于雪野,达升天境,一派“天子明堂”的壮阔气象,普天之下,唯此为大。

沿丹陛拾级而上,太和殿云气缭绕,如天上宫阙。

我一直对“天”充满敬畏之感。紫禁城是上天赐给天子的居所,无论皇帝多么昏庸,只要他坐在太和殿中,他就是天的儿子。

有一个很聪明的皇帝,把天字上面的一横放到下面做成一点,于是,中国最大的一处殿堂改名作“太和殿”,以“和”为最高境界,达到“顺治天下”的目的。这位皇帝就是顺治。

太和雪霁,太和殿掩去金碧辉煌,还“太和”于本来气象。

农历大雪之日适逢大雪,顺治天时,感应在和。民不再对天畏之,乃以和应之,盛世丰年,天下太平。仰视,广角,摄影师的角度恰是臣民拜见皇帝的角度,取景器是直达天境的通道。“人间天上,天上宫阙”的景象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定格于胶片之上。

午门金水

午门,皇宫正门。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儿时从旧戏文中听到的一句:“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午门是皇朝象征,礼仪之所,在这个地方杀人,岂不晦气!古代京城另有法场。

午门颁布历书,古代社会之盛举。献赋,宣扬文治武功的盛典。考中了状元的读书人可以享受从午门正中的御道出宫的待遇,那是皇上赐予的恩荣……午门有着太多的故事。

午门是紫禁城中最高的一座建筑,高三十八米。午门东西各有两座楼台与中央城楼相连,状如大鸟展翼。古人观念东西南北四向各有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兽作为符号象征,南方属朱雀,故午门又称“五凤楼”。

午门后有一河,曰“内金水河”。水色如碧,何故称金?紫禁城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构其布局,金水河源自京西玉泉山,入城后从积水潭由西向东蜿蜒而至,西方属“金”,故称“金水”,况且金为五行之首,帝为天下之尊,皇宫中的河当然称为“金水河”。源头有玉,流水泛金,闹个金玉满堂,岂不皆大欢喜。

故宫·金水灵光·2005年

曾于冬日拍摄金水河,天青河白,积雪于冰,卧如银弓,展如玉带,全不见半点辉煌金气,只飘忽如白玉沉天,且冬季游人罕至,苍茫幽寂,心境亦陷入久远的历史。快门开启的轻微响声,亦如久远历史的回声。

金殿王气

不入皇城不知太和殿,金銮殿民间口碑皆传。老百姓的历史是戏文里的唱词,专家学者的著述是档案文献的诠释。

前者有趣,后者有据。

太和殿朱墙高耸,黄瓦覆顶,前后金扉,殿内迎门六根“通天金柱”,沥粉贴金,巨龙盘绕,倒海翻江,腾云驾雾,扶摇直上,交于穹顶。穹顶天花中饰有大型藻井,藻井内巨龙盘卧,口含宝珠,俯首下探,庄严生动。中国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易着火,以“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屋宇中间饰藻井,井乃储水之所,藻乃水生植物,龙乃水之主宰,“以水克火”,其意所蕴,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当人无法与天抗争之时,就只剩下心理安慰了。太和殿建成仅八个月,就毁于一场大火,区区盘龙藻井,实在无济于事。以后四百余年,屡毁屡建,皆因大火。

大殿正中设宝座,明代称“金台”,清代称“御座”,民间称“龙椅”,是皇帝的标志,除皇帝外,没人敢坐。御座设在大殿正中的须弥式平台上,平台以楠木制成,外罩金漆,雕刻仰复莲花,镶宝石,正面三出陛,背衬高大屏风,以宽度大于高度的特殊比例,形成平衡稳定的视觉效果,借以祈求江山永固。御座前置香炉、宝鼎、瑞兽、仙鹤,东西两壁置放紫檀满雕群龙闹海大龙柜,盛放象征江山社稷的九只铜鼎。每逢大朝会,香烟缭绕,瑞霭升腾,无论是多么无能懦弱的皇帝,就都有了那么一点儿王气。

太和殿就是有了这些物件,才撑出这么一股王气,这股气弥弥漫漫,从各种物件的每个缝隙飘溢出来,笼罩在太和殿的每一寸空气之中。古有“金陵王气黯然收”之诗句,描写劫后皇宫,入木三分。试想一座四壁如洗、空空如也的皇宫大殿,还有什么“王气”可言。皇帝被人剥去龙袍,赤身裸体地站在大殿中央,还像皇帝吗?

一个皇帝靠宫廷稳定的形式包装起来,就有了“王气”,所谓“黄袍加身,金台登基”是也。

有了包装,有了皇帝。

摄影师拍摄的仅是包装吗?

癸酉冬雪,阴云四合,天也苍苍,地也茫茫,紫禁城凄冷幽绝,人迹渺然。丹陛下拍太和殿,神龙见尾不见首,唯独海水江崖,自雪中出,卓然风范,江山如旧。摄罢收机,扛三脚架风雪中踽踽独行,得诗一句:“苍然紫禁远,雪罢太和高。”

对称阴阳

对称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法则。

紫禁城建筑,名称对称,功能对称。

宫殿有乾清、坤宁;门户有日精、月华;亭台有万春、千秋;更有文华、武英、景运、隆宗诸名,凡乾坤日月,春秋文武,千般万种,包罗万象,能对上的都对上了。

宇宙间的对立统一,莫过“阴阳”二字。大者教化人心如体仁、弘义;小者描情状物如凝香、浮碧;中者方位指向如东华、西华。莫不以对称说事,阴阳含隐其中,需要仔细思量。

紫禁城中,犹爱三大殿的汉白玉台基,徜徉其上,堂堂皇皇,叠叠荡荡,绝对高度难言其高,却有如人间天上。

何故?

不知!

但是真有这种感觉。

每次拍摄紫禁城,都要到这里看看。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每次都能按下快门。

不就是一排排石栏杆吗?文人之语叫作“雕栏玉砌”。

游人多时,熙熙攘攘,犹如街市,看不出“雕栏玉砌”的味道。

索性不看,步下台阶,捡僻静处走。

蓦然抬头,蓝天如洗,螭首凸扬雄起,其势昂昂,阳刚强健,一派雄风。

遂转雕栏,折迴处,见白石栏杆凹缩阴陷,其态柔柔,见此形,方知人工造化巧于天然,哲匠之思隐“阴阳”于“雕栏玉砌”之中。

有了阴阳的含隐,这白石台基方能承载天地。大匠不匠,极浑重的哲思隐于极精巧的雕饰之中。

摄影师在高低俯仰的角度选择中,将“极浑重的哲思”摄于平面的图像之中。

偶然的发现如牛顿看见苹果掉在地上。

摄影师的感悟出于建筑师的哲学表现。

诗梦哲思

壬午冬,又大雪,又摄丹陛。

雪厚半尺,云龙驭天,海水江崖皆掩于雪下。须晴日,天地素洁,玉宇澄清。太和殿顶时有瑞气升腾,疑为宋徽宗赵佶绘《御宫瑞鹤图》景象重现,江山如画,却一时画图难足。

幸今人发明摄影术,须臾之间,情景立现。我得此技,得摄此图,天清气朗,心旷神怡。

当大雪把一切精微细末之处掩去时,太和殿丹陛只留下雄伟的线条与轮廓,苍莽大气,浑然太古。一切宫廷糜废、帝王奢华皆可隐去不言,让人心悦诚服的只有老祖宗留下的建筑文明。

除文字外,建筑是先人留下的最重要的思想传述。

文字是非物质的,建筑是纯物质的,二者叙述的都是思想。

雪掩丹陛,神龙头尾都不见了。

抬头看天,天上有云。

云缥缈而下,与太和殿前的龙浑然一体。腾云驾雾,吞吐霓虹。我愕然,以为见到了真龙。定睛细看,云飘去,龙还在,方知龙还是龙,已在此处蛰伏了六百年。

摄影师拍摄时经常会有这种虚幻的影像出现,其实只是一种非正常的观察角度,或叫作灵感,或叫作梦境。只是把眼睛的错觉移接到镜头上,虚变为实,一个是另一个的梦。移花接木,摄影将瞬间固定,梦境即成现实。

梦是诗的世界。

诗是摄影师的镜头,把现实变为图像。

图像是摄影师的哲学思考。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

故宫·太和殿丹坒·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