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读《内经》(二)
- 孙洁主编
- 5691字
- 2022-11-15 20:48:40
二、三部之气的伤人规律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灵枢·百病始生》)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这个分类方法,跟前面那段条文讲的分类略有不同。这里没有提到阴阳,也没有提到居处。但实际上其意思都涵盖其中了,我们在后面再体会。
这也是对病因进行了三部分类法。我们看看这个三分,跟我们熟悉的三分是不是一样的。
先来看看这里的“三部之气”是什么意思。“喜怒不节则伤脏”,为什么伤脏呢?《类经·疾病类·百病始生邪分三部》是这么解释的:“喜怒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喜怒不节,这是五志之病,所以是“内伤于脏”。为什么“喜怒不节”这种情志病会伤脏呢?情志过激会引起五脏气机异常变化,所以“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袭虚”,是说一定是有正气不足在先,才能为外邪所伤。“清湿”在正常情况下都有,但是如果正气虚了,它就变成了邪气。从六气的阴阳属性上看,寒湿均为阴邪,所以易伤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雨之邪为阳邪,所以就容易伤于上。
可见,“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三分法,一个是伤脏,两个是由表所伤,分别是阳邪伤上和阴邪伤下,这样分成三部。“受病之始,只此三部”(《类经·疾病类·百病始生邪分三部》),一开始得病都是由这三种原因来的。“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这三种邪气伤人的各种传变、各种变化多种多样,可以变生百病。
这里唯一的疑问就是,为什么风雨袭虚,就病起于上呢?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阳位。雨伤人,为什么也会“起于上”呢?一般认为,雨应该是湿邪,或者是寒邪,应该属于阴邪。实际上,“雨水”的药性是阴中有阳。从这个角度讲,“雨”也可以归为阳邪。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这里是一个简单的文法上的对应,就是用“风雨”来对“清湿”而已,不用太纠结。最后,就像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太阴阳明之异》里的另外一段注文里有提到的,虽然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但并不是绝对的,“上非无湿,下非无风,但受有先后耳”。只是说清湿易从下而起,风雨伤人易从下而起,仅此而已。并不是说“风雨”一定只能伤上,“清湿”一定只能伤下。那么这里的风雨、寒湿,这种不严格的阴阳分类,可能也只是一个提示作用。
举个外邪伤人的例子——风邪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段话我们现在临床上用得比较多。比如对男科来说,非常强调房劳所伤,经常会引用“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再比如说肛肠科,只要是跟痔疮有关的中医文献里面,基本上都会引用“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实际上这段话还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不同的解释非常多。
1.风邪伤肝
先来看第一句:“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风客淫气”。“风”,这里就是指风邪。从外而来,谓之“客”。“风客”的意思就是“从外而来,感受风邪”。争议点在于“淫气”。“淫”往往理解为太过,除此之外,还有“混乱”的意思。这里的“淫气”怎么理解呢?《太素》里的解释很有趣:“风客淫情之气……淫情之气,遂令阴盛,施精不已,故精亡也。”这明显是涉及房劳损伤的问题,是说在房事的时候受风邪所伤。“遂令阴盛”中,“阴盛”指的是阴道强盛。房劳太过,就会“施精不已”,所以会导致“精亡”。《太素》的这个解释现在用得非常少了。
更多人是取《素问经注节解》里面的解释。“淫,乱也”,淫气就是乱气。这个乱气是怎么来的呢?“风邪客于经络而气为之乱也”。之所以会乱,是因为有风邪所客。如果在原文的“风客”后边加个逗号,就容易理解了。“风客,淫气”,因为风邪所客,所以气机紊乱。气机紊乱,就不能卫外,则邪气更容易深入。人体最为深藏的是精,所以就会伤精。精伤之后,就易伤肝。为什么伤肝,这里没讲,注文里就讲“真精必动而消散也”。但事实上,伤肝很容易理解。因为风和肝本来就同气相求,风邪所客,当然首先伤肝。这个伤精,也可以理解为伤肝之精气。
王冰的注又有所不同。他说,风邪所客以后,“风气应肝,故风淫精亡则伤肝也”。他认为“淫气”指的是风气太过。风客入里以后,邪气太盛——这里的“邪气”当然就是风邪——风邪太过,木火相煽,就能够生热,热盛了就伤阴,于是“热盛则水干”。“水干则肾气不营,故精乃亡也”。这个解释是后世注家引用最多的一个。因为这个解释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精乃亡,因为木能生火,所以它能化热,热能伤精,于是“精乃亡”。
《素问悬解》则认为之所以感受风邪,首先是因为虚。因为体虚,然后才会感受风邪,客于皮毛。“淫气”指的是“传变”,是“淫泆不已”的意思。风邪侵入人体以后,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传变,这个传变逐渐地深入,先在皮毛,然后在肌腠,然后再入于肌肉,入于经脉,入于脏腑,入于骨髓,最后才伤精,他认为是这样导致最后“精液乃亡”的。
你看,就是一个“风客淫气”,就有很多解释。但是,把这四个解释合起来看,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先有体虚,风邪所客,因而会伤人正气,所以“精乃亡”。必须要指出,“精乃亡”指的是精气亏虚,而不是指肾精消亡。虽然王冰的注里有“亡者无也”的说法,但是如果已经无精了,这个人就不能活了,也不会存在邪伤肝了,更不会有后面这些病机演变了。
2.伤肝而饱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饱食”是说,在已经“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饱食”,然后才会出现下述的病变。后面的这几句话,全部都是在“风客淫气”的基础上发生的。反过来看,“精乃亡”的“亡”,就不能理解为消亡的意思,只能理解为损伤的意思。在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发病以正气为先”的意思,这也是《内经》反复强调的基本原则。在“精乃亡,邪伤肝”的基础上,又因而饱食,就会出现“筋脉横解”,然后“肠澼为痔”。
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筋脉横解是什么意思?大多数情况下,注家都认为“解”同“懈怠”的“懈”,是指松弛的意思。“横”,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接下来就要理解什么叫作“肠澼”,以及“肠澼”和“痔”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太素》里是这么解释的:“澼,音僻,泄脓血也。”这认为肠澼就是从肛门里排出脓血这类的症状。因为肝主于筋,藏血,前面既然已经伤肝了,再加上饱食,吃了很多东西进去,谷气盛迫而不能运化,那么就“筋脉解裂”。这是指筋脉破损了,“解裂”了,当然会出血,所以说“广肠漏泄脓血,名之为痔也”。这个看起来也很好理解的样子。问题在于“筋脉横懈”能不能理解为“筋脉解裂”呢?后世的大多数注家,都不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在现代的一些医家,简单地说,有时候我们要在期刊上发文章的话,把“横解”理解为破裂的就比较多了。因为,把筋脉横解理解为破裂,那么痔疮出血也好,还是脓血也好,就都能够很好地解释了。
丹波元简在《素问识》里面,对于“肠澼”的解释更为合理,他说“肠澼二字,《素》《灵》中凡十见”。就是说在《内经》中,“肠澼”这两个字一共出现了有10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赤白滞痢,指的是痢疾。只有在这一篇里面,说是“肠澼为痔”。丹波元简认为肠澼应该也指的是“肠垢脓血,出从谷道”,是指便脓血。便脓血在中医来说不就是痢疾吗?中医的痢疾和西医的痢疾不一样。中医的痢疾,不强调传染性,强调的是便出脓血,还有腹痛而便出不爽,里急后重,这就是痢疾的特点,也叫滞痢。为什么“肠澼”以后会有痔呢?《灵素节注类编》注曰“而为肠澼痔漏”,是把肠澼和痔并列起来作为“筋脉横解”的后果。这样好像容易理解一些。就是说在肠澼的基础上,同时可能也发生了痔疮。并不是说因为肠澼所以发生痔疮。
为什么会发生痔呢?肝伤以后,复加饱食,筋脉横解而懈怠。懈怠的原因是脾气困乏。饱食难运,故而脾气困乏。脾气困乏就失于运化,失于运化就生湿,湿邪下注就为肠澼,发为痔漏。这个解释从病理上来说可能更通畅一些。如果按照这个解释,就是先伤肝气,正气已然受伤,这个时候又因而饱食。本来肝木损伤的话,脾土就容易受病,再加上饱食,脾就更加容易异常而为病。脾困就容易生湿。那么,湿邪和热邪相合——风客淫气已经有热了,湿邪本身久郁也可以化热——湿热流于下焦,就肠澼为痔。肠澼和痔应该是两个并列的概念。
我们举些实例来看一下。这个案例是《王九峰医案》里面的:
饮食自倍,肠胃两伤,经脉横解,肠澼为痔。素本善饮,湿甚中虚,肠澼延绵不已,虚气下坠,升降失常,滞下甚多,胀而不痛。此属虚也,气血交亏,湿郁化热。白头翁汤去川黄柏,加冬术、生地、阿胶、黄芩、甘草、炮姜、伏龙肝。
这个医案前面讲了很多病因,“饮食自倍,肠胃两伤,经脉横解,肠澼为痔”,这就是引用的两段《内经》原文。“素本善饮”,这个人本来就喜欢喝酒。一般来说,古文里讲的善饮,都是指的喝酒。“湿甚中虚”,因为酒客家就多湿热,再加上他本身“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中焦本来就虚弱。于是他就得了什么病呢?“肠澼延绵不已”。从这句话上看,“肠澼”很明显指的不是痔疮,应该是指下利脓血的痢疾。久痢以后,虚气下坠,升降失常,滞下甚多,胀而不痛,这些都是痢疾的发病特点。所以,本案的“肠澼”指的是痢疾。再看看用方,是白头翁汤加减,加一些扶正的药,加了一些温中、养阴的药。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治疗痢疾的医案。可见,以王九峰的理解来说,他认为“肠澼”就是痢疾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看《续名医类案》引薛立斋的医案:
薛立斋治一男子,痔疮肿痛,便血尤甚,脉洪且涩。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盖风气通于肝,肝生风,风生热,风客则淫气伤精,而成斯疾。遂与黄连、当归、黄芪、生地、防风、枳壳、白芷、柴胡、槐花、地榆、甘草,治之渐愈,次以黄连丸而瘥。
薛立斋引用的就是这段条文,“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对于薛立斋来说,他认为肠澼为痔,也是可以指痔疮。那么,这个痔疮是怎么生成的呢?“风客则淫气伤精,而成斯疾”。他也是认为,“肠澼为痔”是基于前面的“风客淫气”而来的。从他的用药中,可以看到一组药是祛风的,一组药就是化湿的。薛立斋的医案,是最遵从《内经》原意的医案之一。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薛立斋对《内经》这段条文的观点:第一个,“肠澼为痔”是继发于风客淫气之后的;第二个,痔疮和肠澼是可以并列存在的。“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是引起了湿邪所困证,最后发为痔疮。从这个医案中,大致可以反推出薛立斋的观点。
3.伤肝而大饮
“因而大饮,则气逆”,古人说“饮”一般都是指喝酒。既然是喝酒,拼命喝酒,那就能够引起气逆。酒为水谷之悍气,其性属阳,极其剽悍滑疾。所以它就喜欢往上走,上之太过则为气逆。再加上,这是在“风客淫气,精乃亡”,肝气受损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类经·疾病类·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里讲“酒夹风邪”。前面已经伤于风邪了,风性轻扬,本来就容易往上走,再加上酒之剽悍,“则因辛走肺,故肺布叶举而气逆上奔也”。可见,这个气逆从《类经》的角度上讲,应该表现为肺气上逆的症状,比如咳喘之类。我们讲“因而大饮,则气逆”,除了肺气上逆症状以外,还可以有肝气上逆的症状。
《新编黄帝内经纲目》里注“因而大饮”的时候,讲的是喝水,喝水太多就容易停饮。饮停中焦,再复受风邪所伤,也容易上迫于肺,而出现咳喘。再加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现在中焦既然有大量的停饮,那么停饮也很容易影响到肺。要是有风为中介,引动水饮上逆,就更容易影响到肺了。
4.伤肝而强力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强力”,自从王冰注为“强力,谓强力入房也”,基本上都把“强力”解释为房劳所伤。“高骨”,就是腰高之骨。但是大多数注家没有明确指出所谓的“腰高之骨”到底是哪块高骨。腰上高出来的骨头很多,比方说髂前下棘、腰椎棘突、髂后上棘等,都是高骨,到底哪一个是所谓的“腰高之骨”呢?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就是腰椎。“高骨乃坏”,就会有腰痛如折、腰酸腰痛、腰膝酸软等腰椎症状的表现。至于为什么“因而强力”,就会出现“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只要是把“强力”理解成房劳,就很容易理解。
可并不是所有注家都认为“因而强力”是房劳,也有的理解成“勉强用力”。比方说,只能挑50千克的担子,却一定要挑75千克,这也是强力。这种强力,也能伤肾。因为这种强力,可以伤筋伤骨,也可能会影响到肾。尤其是伤骨,就直接影响到肾。伤筋的话,要通过肝,再影响到肾。
这几个条文放在一起来看,就知道这不是只教我们看病的。虽然说现在只要是讲痔疮,都会引用这个“肠澼为痔”。但在这里,是用来举例说明邪气伤人及其传变的。外邪所伤以后,因为同气相求的原则,会伤其本脏。在伤其本脏的情况下,还会有传变。传变就很复杂,“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比如,就得看还有没有再受别的邪气所伤。“因而饱食”,这是饮食所伤;“因而大饮”,这叫伤于酒食,也算是饮食之一;“因而强力”,这是劳伤。不管是房劳所伤也好,还是其他过力劳伤,都算是劳伤。那么,还可以是什么呢?因而久思,因而暴恐,诸如此类都可以,这里不过是举例而已。这一点应该是我们要充分理解的。所以不要把这段条文当作仅仅是讲这几个病而已。
更关键的是“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这句话。大家只要一引用这句话,就是强调房劳,好像房劳很可怕。但是我非常欣赏《素问经注节解》里的这段话: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生之大伦,天地之正道也。若行所当行,不妄贪纵,何至败坏。唯好色之人,纵恣行乐,精血渐亏,力既不能,犹或借资异物,勉强从事,乃伤乃坏,岂非无力而强用其力之故哉,况又强力于其邪入之后乎。
房劳是会伤人,但不可以没有房事,只要适度就可以了。一定是“因而强力”才会伤人致病,这里强调的是不能强力为之,“岂非无力而强用其力之故哉”,应该是这样的状态才会致病。否则的话,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了,那也是要得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