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去浅斟低唱:芸社词课(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七季)
- 吴定海主编
- 10822字
- 2022-11-18 15:24:52
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五周年特别策划
——以对话促进城市学术文化繁荣
主讲嘉宾:王京生 吴定海 王为理 张岩
时间:2019年11月2日 19∶00—21∶00
王京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理事长。曾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出版《文化主权论》《文化是流动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等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吴定海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经济特区发展等。主编《深圳经济发展报告》《中国道路的深圳样本》等系列丛书及《新时代深圳精神》等专著。在《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
王为理 深圳市龙岗区政协副主席,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化、全球城市与文化创意产业。出版《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深圳文化发展报告》(主编)等。主持多项重大课题及调研项目。
张岩 深圳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文化部、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等多个课题研究,出版《包世臣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多部,发表历史学、图书馆学学术论文30余篇。
张岩(主持人):各位读者晚上好!正像刚才专题片所介绍的,“南书房夜话”从2014年11月启动到现在,已经举行了105期。228人次的专家学者在这里跟大家见面,超过9000人次的读者参与了现场活动,它已经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平台。今天,在“南书房夜话”5周年的时候,我们专门策划了这场特别的对话。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既是专家,又是领导,正是长期支持“南书房夜话”的幕后高人,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国务院参事、深圳读书月总顾问王京生先生!深圳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先生!深圳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为理先生!我是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非常欢迎各位嘉宾和读者的到来。今天我们请几位高人到这里与大家见面,一起聊聊“南书房夜话”的前世今生和大家关心的一些话题,等下有时间还可以跟现场读者进行互动交流。我们现在开始。
南书房这个空间是2013年改造的,可能有的读者知道原来这里是个餐厅。我们把它改造成经典阅览空间后,经过多年深耕,现在它已经成为深圳文化的一片绿洲。首场“南书房夜话”的时候,京生国参(当时是市领导)就以个人身份非常低调地来到了活动现场,并且在首场对话中,他就提出来希望“南书房夜话”成为与“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晚8点”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希望南书房成为本土学人交流学术、砥砺思想的文化圣地。给了夜话很高的定位和期望,也给予这个活动和工作人员极大的鼓励。现在5年过去了,经过了100多个周末的夜晚和我们的辛勤耕耘,我想首先请问京生国参,您现在的心情跟5年前坐在这里的心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谢谢您。
王京生:南书房夜话活动开展5周年了,最初开办这个夜话活动的时候,张岩馆长可能才刚到图书馆工作不久,她当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5年以后,真的是实现了无数心声。在座的听众、观众,才是真正的评价者,大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高兴的笑容,我觉得这就是对张岩馆长和南书房夜话最大的肯定。确实,南书房夜话还得感谢我们深圳市社科院今天来的吴定海和王为理两位院长,他们是南书房夜话的真正支持者。南书房夜话的经费是深圳市社科院提供的,场地是图书馆的,这种合作的目的就是把学术这种高雅的殿堂的东西,普及给所有热爱它的读者。深圳市社科院参与主办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大家在座的可能都参加过。它是深圳为全国乃至国内外的学者搭建的大桥,这样深圳人就不会因为我们缺乏“大家”而遗憾。事实证明,大讲堂里面可能中国一流的学者都来了很多,不能说全来,但是著名的基本都来了,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深圳学术的发展。南书房夜话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为深圳的学者搭建一个平台。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我们深圳的学人,我们深圳的学术成果,也能扬名立万。南书房夜话、深圳晚8点,当时我的设计是什么呢?我一直很欣赏古希腊文化,古希腊人在那个时候就经常在一些公开场合进行辩论,古希腊的很多思想家都是在辩论中慢慢脱颖而出的,我说我们深圳市民如果有那种辩论的氛围该多好,大家对一些问题经常地讨论和切磋,最初就是本着这样的初衷。当然这个目的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后来因为有很多的作者要介绍自己的新书,深圳晚8点就成了作者介绍自己的新书和文学讨论的场合。所以说,南书房夜话、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晚8点这三个作为学术支撑的、普及的平台,图书馆一下就占了两个,应该说图书馆对深圳学术文化的贡献是很大的,在这儿,我代表我们的听众感谢社科院,感谢图书馆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形式上讲,市民文化大讲堂和南书房夜话不同。古代的讲座基本上分两种,一种叫讲会,讲是讲话的讲,会是会议的会,讲会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进行,是一个人的讲座;还有一种形式叫会讲,就是几个学者在这儿进行讨论,比如像我们今天这样,每个人各抒己见,有一个主持的,这样的一种方式。市民文化大讲堂基本是讲会,南书房夜话就叫会讲,所以我觉得从会讲这个角度来说,南书房夜话开创了深圳文化一个丰富多彩的新局面,这就是我的评价。谢谢。
张岩:谢谢国参对我们工作的长期支持与鼓励!说到学术文化建设,大家一般想到的是什么?立课题、写论文、写专著等。但是我们现在是通过对话这种形式来进行城市学术文化的建设,进行了100多期以后,还陆续结集出版了5本书,第6本正在编辑,明年初推出。请问两位院长,对于对话这种形式的学术文化建设有什么看法?接下来有什么支持的打算?
吴定海:非常感谢张馆长。我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南书房夜话开展5年了,虽然我还是第一次作为对话者来参与,但其实一直都在做一些幕后工作。首先,作为一个深圳市民和一个读书人,我想我还是要代表读书人感谢京生国参,不仅中心书城,还有音乐厅,京生国参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楼上报告厅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楼下南书房的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和对面中心书城的深圳晚8点,这三个品牌都是国参亲自谋划、推动,而且亲自参与,身体力行,引领我们一起朝着学术殿堂之路前进。所以我在这里向京生国参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既是我们的领导,也是我们的导师。
其次,馆长刚才谈到学术文化,其实学术文化建设,也是国参倡导推动的,他提出要构建深圳学派,现在深圳学派建设已经走过好多年了,都是靠实实在在的构建和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其中深圳图书馆在这中间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深圳社科院和图书馆的合作,持续了十几年,市民文化大讲堂举办十几年了,我们要感谢图书馆,把这最珍贵的宝地拿来做学术教育,奉献给市民享受文化生活,楼上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楼下的南书房夜话都是社科院和图书馆合作举办的学术活动,我们联系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参与活动,参与交流。社科院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我想也是为了使学术文化接地气,走出高高在上的殿堂跟我们的市民生活密切联系。构建深圳学派,我想它的目的无非就是构建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特质,营造一个求学问道的良好氛围,最终是为市民打造一个精神家园。深圳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大家为了生活,为了物质财富在忙忙碌碌,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既要做物质的富裕者,也要做精神的富裕者,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健全的市民、一个有内涵的市民应该有的精神状态。这样也能给自己的内心提供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心态。活在现代社会,活在当下,著书、立说是学术文化的两种方式,其中立说,就是说学问不一定是要以著作的方式写出来,就像国参刚才讲的,像古希腊哲学家的对话,像孔子和弟子们的语录,就是立说而不著书,我的理解就是这样。孔子自己没有写书,孔子的学说都是他弟子整理出来的,他所有的学问都是在他跟弟子日常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保留传承下来的,所以著书和立说都是学术。我们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夜话”就是立说,讲会也好,会讲也好,都是立说的一种形式,我希望这也是我们社科院的职责和担当,既要著书又要立说,为广大市民提供好的精神食粮。我个人的意见就说到这里。谢谢。
王为理:刚才国参提到南书房夜话的时候,两次提到深圳市社科院,其实深圳市社科院背后还是因为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京生国参,京生国参在倡导深圳学派建设的时候,为深圳学派建设留下了很多的平台,特别是留下了丰厚的资金支持,包括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学派基金等都是京生国参亲自谋划留下来的,京生国参才是南书房夜话背后的支持者。5年前我作为深圳市社科院的代表陪京生国参来到了南书房夜话的开幕现场,此情此景感到非常亲切,5年下来,感觉到在深圳这个地方学术氛围正在慢慢地形成,刚才我们张岩馆长特别问到,对话这种形式和学术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人类的智慧和知识的发生就是在对话中产生的。比如最早的,都是跟自然、跟人的对话、跟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形成了人类最初的人文精神、社科体系,包括东方一些思想也是这样,尽管现在学术的形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有非常专业的学术研讨会、讲座、沙龙等这样一些现代的形式,但是对话这种形式始终存在,人类很多思想的光辉、光芒往往都是通过对话、通过倾听、通过交流,在这种互动和融合过程中所催生的,所以我觉得南书房夜话它的生命力会是非常强的。谢谢。
张岩:谢谢两位院长。我做过8年大学老师,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著书立说是相对比较安静的,自己思考、学习、研究,做学问就得坐得住。但是我们现在做的“南书房夜话”这个工作,我感觉是个系统工程,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从空间平台的搭建、政府社会的支持、专家学者的合作,到我们整个团队的付出……5年下来,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在100多个周末都在这里为大家默默服务、义务工作,所以刚才说到对话的价值,我就想到需要这么多人的支持和付出。借这个机会也向所有参与夜话的专家学者、幕后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两位院长都说到京生国参对于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贡献。京生国参是深圳文化的参与者,更是一个领导者。早年他任《深圳青年》的社长主编时,《深圳青年》最大发行量达50多万份,叱咤风云;后来成为政府领导,当年推动建立创办的深圳读书月,今年刚好是20岁了;2003年他主政文化局的时候提出打造的“图书馆之城”,今年16岁了;市民文化大讲堂、鹏城金秋艺术节,包括国参提出的文化流动理论、对文化权利学说的率先研究等都对我们城市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们市民既见证了这个历程,也受益于这个历程。
今天现场比较温馨,我们坐在红地毯上。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红地毯,以往都是给专家学者准备的。记得京生国参在有关打造“深圳学派”的文章里曾有句话:学者的荣耀,就是城市的荣耀。请问国参,怎么理解荣耀的意思?一般说学者要淡泊名利,要板凳一坐十年冷,怎么理解学者的荣耀就是城市的荣耀?20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等一大批作品让我们这代人对知识分子、对专家学者满怀崇敬,现在还能不能让年轻人对学者产生很高的崇敬之情?
王京生:荣耀,是对一个人的肯定,是他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赞誉度,荣耀不一定是你个人追求的那个。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他可能一开始研究学问也好,研究技术也好,都是专心致志的,比如说屠呦呦,她研究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是为了获奖,大学者也都是这样。刚才吴院长说的,孔子是述而不作,也没有想到后世会把他奉为万世师表,但是由于周边的那些普通人最后看到了他的伟大,就给了他荣誉,所以这个荣誉不是他自己想的,是社会给他的。而社会给他这个荣誉,为什么?因为人们看到了他的贡献,所以给了他荣誉。一个对学者真正尊崇的城市,一个对学者真正尊崇的国家,其市民、其国民是到了一定文明等级的市民、国民,而且是有追求的。因为曾经那时候都说我们深圳是“文化沙漠”,这个地方浮躁,我们就提出来办读书月,要让我们这个城市因为读书而受人尊重,我们的市民做到了,我们的市民到现在7点多钟,座无虚席,从开馆开始,每天都排着长龙,大家默默地等着进门。这一现象在深圳出现,这就是我们的荣耀,这就是我们应该为之自豪的东西。荣耀的东西给了学者,就说明我们对他们的尊重,说明我们这个城市尊重知识、尊重学者。大家经常到各地旅游,一说这是孔子故里,这边是老子的故里,这边是苏东坡的老家,当地人很骄傲,来的人也很敬仰,为什么?这就是荣耀!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这块土地上产生,说明这块土地上的文化造就了他,而这种文化是通过每个人所形成的一种连接和共同的气氛所烘托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深圳最终要追求努力的目标。作为一个城市,作为国际上一流的大都市,必须把我们的学术搞出来,深圳才能够成就真正的“大师”,那时候我们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荣耀。
张岩:现在人们比较浮躁,信息又十分多元,学者怎么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关注?这中间有没有必要性或者可能性?
王京生:学者能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对于年轻人来讲是有不同的追求的,无论是歌星、明星,在任何歌星、明星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出他那些不为常人所知的辛苦,他们也应该受到尊重。我觉得不能把对学者的尊重和对明星的尊重看成两极,都应该有,但是对学者的尊重,确实应该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一种风气。我们希望很多年轻人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学者,但如果年轻人不尊重学者,坦率地说,不是年轻人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的社会风气,是我们所创造出的环境没有让年轻人尊重,我们应该深刻地反省。
张岩:很同意国参的看法,现在搭建这样一个思想平台就是让学者走出象牙塔,经常来到大众中间和市民读者、年轻人多交流。
王京生:就像这样的文化大讲堂,包括你们的夜话,就是我们为学者和我们的市民之间搭建的平台,这样的东西多了,人们自然就了解学者,进而知道尊重了。
张岩:学术文化的繁荣是社科院的重要职责,社科院也是一个城市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我上网查了一下,深圳市社科院的宗旨是“探求真理、发展学术、服务社会”,可以说这与图书馆的宗旨是异曲同工。图书馆的使命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所以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服务社会”。我想请教两位院长,学术文化繁荣的标志,你们觉得是什么?现在深圳高校也慢慢地多起来了,学者也多起来了,民间藏龙卧虎,高人也很多,最终一个城市学术文化繁荣的标志是什么?深圳现在处在什么阶段?还有多少差距?
吴定海:馆长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像我们平时很少去探讨学术文化繁荣的标志到底是什么。但是我想,我身边就坐有一个学术文化的标志,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国参,他创立了很多理论。刚才馆长讲到的市民的文化权利,国家的文化主权,等等,这就是学术文化的标志,是要有一批大家,要有学术“大家”。就我们深圳来讲,要说我们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大家”还不够,与深圳的城市地位,与深圳城市应该有的影响,还不匹配。但是我们看到深圳的进步是很快的。我们站在此时此刻这个时间节点来看,感觉到深圳还有很多不足,那是因为深圳的发展太快了。再回过头看一下,当初深圳特区成立的时候就是一个出口加工区的地位,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的城市规模当时是按照100万人口来设计的。深圳就是在那么一个起点上,经过40年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路快跑的过程中,很多配套基础都是这样被快速地带过来的,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这样。当然我们看到近十几年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深圳学术文化方面发展非常快,特别是近些年因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数量和质量在迅速地提升。深圳过去没有高校,或者高校很少的现象慢慢在转变。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能够成立20所大学,现在我们已经有十几所大学,当然形态有各种不同。深圳大学现在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各个学科发展得很全面,很多学科带头人都相当优秀。例如南方科技大学,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是在创新方面很有优势,南科大在全球引进人才,拥有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带头人。我相信,有这样一个氛围,再加上从城市管理者到我们每个普通市民的共同努力,深圳的学术文化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我现在已经能够感受到蓬勃的发展态势。我希望深圳的学术文化发展能够迅速赶上中央给深圳的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深圳将来要成为国际一流城市,它要获得它应有的学术地位。
王为理:我补充几点,所谓繁荣的学术文化,起码有这么几点:第一,应该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学术人才、学术组织,首先必须有这种平台和机构,跟我们的学术相关的这样一些科研单位、高校,包括图书馆都应该是一流的;第二,应该有一批在学术上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其中要有非常多的在专业领域有一流影响力的人物;第三,要有一流的学术活动,所举办的学术活动是站在学术前沿的,在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方面有前瞻性;第四,它的影响力应该是公认的,而且如果是从中央对深圳提出的全球标杆城市的期许来说,这种影响不应该仅仅是城市的,还应该是区域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觉得深圳还是在一个起步的阶段,我想这也是我们京生国参一直致力于倡导“深圳学派”的原因,他也是希望通过“深圳学派”的建设能够促进和带动深圳学术文化的建设和繁荣发展。刚才我们院长说得很好,从我们接触的一些信息来看,深圳在这方面正处于一个爆发期。举一个例子,最近我们院长带着我们去南方科技大学调研,南科大人文学院正在建设新文科,随便数了10个排名前十位的教师,基本都是最牛的人物,它的方式比较新,能够从全国吸引人才,首先不像以前的柔性引进,24小时都是在南科大上班的,而且是要一流影响的。这个人文社会科学院的模式和效应,正是创导深圳学派的初衷。我想,经过这些创新性的举措,有这么好的理念和目标,深圳在学术上一定会获得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张岩:谢谢院长的分享。听到您说的引进人才,我有一点感想,在深圳学术文化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培养人才,拿一些现成成果是可以弯道超车,但是图谋长远的发展还是要建立良好的机制,搭建优秀的平台,让我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比方现在深圳中小学生就有100多万,大专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张,这都是我们的人才“蓄水池”。如果能够加大平台的搭建,国参有一个说法叫“人才的庇护所”,构建更多的人才庇护所,给予良好的机制,让人才得到快速成长,就像科技行业的美国“硅谷”,我想深圳的发展后劲可能更足。不一定对,我就补充这么一点。
由于时间关系,接下来把交流机会给我们的现场听众。你们有什么需要跟几位高参提问的?
听众甲:请问,这次中央提出来深圳要先行先试,建一个海洋大学,成立世界先进的海洋科学研究院。对海洋的研究,我们国家现在是比较落后的,只是在深海深度上达到了7000米。请王京生先生讲一讲,对深圳建立海洋学院和海洋科学研究院有什么设想?
王京生:发展海洋经济,是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现在中国据我所知,除了大连以外,还有一个船舶学院,真正的海洋大学是在青岛,做了好多年了,但是从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深度方面,我相信我们深圳能够把它追上。但是青岛的海洋大学也不是吃素的,前两年它就把得了很多勋章的大学者王能聘请到海洋大学文科学院当院长,而王能先生今年86岁高龄,他居然也接受了这个聘请,一方面说明了青岛的眼光,另一方面也说明王能先生对海洋大学真是切身地支持。我希望我们深圳海洋大学如果建起来的话,也应该像刚才为理、吴院长讲的,第一,从全世界搜集一流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有海洋方面的专家,还应该有一流的人文学者;第二,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更深入的问题,这个我没有更多要说的,但是我相信深圳处在大湾区的环境中,我们一旦建立起来,我们是有自己的优势的,我只能说到这里。
吴定海:国参讲得很好。我补充一下这位先生的提议。很巧的是,前一段时间我们深圳市社科院正好就海洋大学的课题去舟山的海洋大学做了调研,舟山那个地方有两所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的海洋学院也在那里。全国有6所海洋大学,其中青岛的是中国海洋大学,其他的海洋大学都是地方的,深圳要建的是第7所海洋大学。据我了解,大概也是要建一所综合性的海洋大学。前面讲到的几所各地的海洋大学,包括上海、大连、青岛、湛江、宁波、三亚这些都有,但是它们很多都是从过去的传统的海洋专业比如捕鱼这一类的专业转型过来的,而深圳的海洋大学,据我了解是要跟欧洲的顶尖的海洋大学合作来办,是借鉴世界最先进的资源来共同办大学。当然还有我们深圳自身的特色,像深海科研、海洋研究中心,等等这些。关于深圳海洋大学,我们提出的建议中有一条,这个大学不仅要研究海洋,还要有文化,要有综合的学科,例如海洋权益、海洋法律、海洋文化等。其中还有一条建议,就是需要提高深圳市民的海洋意识。我们还有很多市民不知道深圳是一个海洋城市。当年英国人为了形成国民的海洋意识,设立了一个吃鱼日,全民吃鱼,规定要每天吃多少鱼,这样一来,经过若干年之后,全民都知道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了。所以,我们深圳普及市民的海洋意识是很重要的,虽然现在深圳市民周末也会到海边去泡泡海水,但是海洋经济主要就是码头、港口,但是这些码头和港口跟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得不是很紧密。而像日本的神户,如果大家去过的话,就会发现它的港口就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中心,这样的话,就能体现海洋城市的特征。这个话题很多,我就补充这么一个信息。
张岩:大家关心深圳的大事情。再请下一位。
听众乙:各位嘉宾好,首先我对“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的话题,包括学者、栏目,由于在座各位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多享受,非常感谢,给大家鞠个躬。我是两度来深圳,第一次来是1992年的时候,这次是三四个月前来到深圳,我每个周末有很多活动,但是一直都是以这个为中心,尤其感受深的就是早期1992年来,那时候时间是金钱,那是一个赚钱的高地,这次来了三四个月我很感动也很幸福,比如说今天讲到人的成长,这都是大师的教化。我感觉到了深圳的巨大变化,从赚钱的高地,变成了文化科技高地。我也相信深圳在诸位这么有智慧的人的推动下,一定会成为领先城市,尤其是在科学、教育、学术方面,最后祝各位事业蓬勃发展,我们的国参再更多地为我们祖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三位领导为我们的平台做了很多艰巨的工作,再次谢谢你们。
张岩:谢谢这位听众,其实他不是提问,他是发表感言。感谢。
听众丙:国参说的这几个活动,我基本上都有参与,所以我挺有感受的,现在国家提倡夜生活,但是“深圳晚8点”几年前就开始了,包括“南书房夜话”也是晚上七点开始的,夜生活已经很丰富了,所以深圳走在了国家的前面,这是我们要感谢的。一直在享受你们提供的服务,但是没有见过幕后的这些高参,今天也是开了眼界。我不仅在深图,我在南山、福田、罗湖各个图书馆都有参加活动,但是好像感觉没有一个大手笔,我们除了把11月定为读书月,这是深圳的一张名片,但是如果跟深圳经济发展的名片、旅游名片比起来,我们的文化还是稍微有点弱,所以今天各位高参来了,我就想问深圳未来五年有没有什么大手笔?还有什么新的福利给我们南书房?
张岩:这个问题很犀利。
王为理:这位朋友问题问得很好,也非常尖锐。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文化建设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点点的距离,特别是先行示范区,作为世界标杆城市还是有距离的。据我所知,现在我们市委市政府在文化上还是有很多新的举措的,比如深圳正在建设新的十大文化设施,当年,叫八大文化设施,我们的老图书馆、新图书馆,现在从概念到规划,要建新的十大文化设施。第二,我作为专家,参与策划的,比如我们的前海有一个湾区,前面的高架桥要下沉。我们初步规划,那里会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据点,比如国家博物馆的分馆就设在那个地方,将来可能还有很多的文化艺术设施,都是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打造的,都会集中在那个地方,我们作为研究者,也非常期待这一点。另外,在文化活动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分三个阶段,2020年一个阶段,2025年一个阶段, 2050年一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要达到全球标杆城市的目标。而作为全球标杆城市,它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水平这两大方面一定会有非常多的手笔,比如说鼓励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市设立分馆。国家级博物馆的馆藏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有几个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设立分馆,有可能会创造奇迹。如果大家去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会发现它大多会有非常集中的博物馆区、文化艺术区,这些深圳人都在策划过程中。我相信,这个是有规律的,根据文化流动理论,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下,文化的发展未必要一天一天慢慢累计起来,它有可能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比如我们的大学,以前深圳有一个观念就是全国都在为深圳培养人才,但是一旦深圳反应过来,20多所大学很快就要上来。我相信我们的文化,只要我们的城市反应过来,它会转变得非常快。
张岩:市委市政府现在有100多个文体设施正在酝酿,首批推出的是十大文化设施,其中3个博物馆,1个科技馆,还有美术馆等。我们的第二图书馆没有进“十大”,但实际上将来那个馆面积比现在这个还要大,与美术馆在同一个地块是个一体化建筑,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一时期的大手笔。对于市民读者来讲,身边的活动也很重要。明天,就在我们的水幕广场,会有一个“阅在深秋”的公共读书活动,那是全市图书馆的嘉年华,今年的主题是“在图书馆发现世界”,到时候全市各区、高校图书馆会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服务和活动呈现给市民,欢迎大家参加。对于文化机构来讲,我们就是一直努力把所有的工作做到日常,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给读者提供更加丰富、更有品质的文化活动与服务。所以深圳市民是幸福的,既有大手笔,也有小确幸。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听众丁:活动是好,地方有点小。南书房的活动好像没有对面书城的丰富,像阿来他们白天在那边签名售书之后,晚上在这边来办个讲座什么的,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王京生:因为今年是第20届读书月,这个事情从市里面一直到中央都很重视,大家都知道全民阅读是从深圳开始的,当时第1届大概是2000年,那时我们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全国还没有什么读书活动我们就开始了,发展到第10届的时候,中宣部第一次在全国推动全民阅读,并在深圳发表了《深圳宣言》,对中国的读书活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年是第20届。你刚才提到的梁晓声、余秋雨等都会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谋划,但是你放心,肯定会越来越交融的,刚才说了“三驾马车”,也都会有沟通,既有差异,也会有共通的。你提的建议非常好。谢谢。
张岩: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们的平台是开放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随时与工作人员交流。南书房夜话聚焦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个活动品牌本身是不喧哗的,也不是那么耀眼,它主张静水流深、润物无声。当学术走向社会,假以时日,一定会对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市民的文化需求做出很好的回应。希望夜话的声音温润流芳,希望几位高参和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地给这个活动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让我们继续一路同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