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地方曲种十分丰富,不仅具有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还拥有丰厚的地域文化传统。据《中国曲艺志·河南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统计,共有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三弦书、洪山调等50多个本土曲种,其表演形式多样,声腔各具特色。但除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南坠子等全省性的大曲种外,其他诸如灵宝道情、扬高戏、洪山调、锣鼓书、迷胡书、王屋琴书、永城大铙、永城清音、莺歌柳、颍河大鼓、固始灶书等曲种,因其演出方式和方言风俗等限制,只在局部地区流行。如今,一些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的曲种,逐渐被其他曲种取代或被主流文化边缘化,成为濒危曲种;尚存的部分老艺人也已经无法依靠它而生活,他们头脑中储存的演出文本和古老优美的声腔正处于消亡的境地,人亡曲息的现象十分严重。

河南濒危曲种的声腔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其中豫东濒危曲种的审美风格以“谐”“趣”见长,美学品味表现为“至俗至真”,承载着传承地方文化习俗的重任。豫西濒危曲种的价值取向体现为民间伦理、道德仁义的宣传,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引领民风、崇德向善等。豫南濒危曲种的声腔具有江淮流域民间音乐的特色,显示出地域文化的复合性,突出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丑恶人性的鞭挞。豫北濒危曲种的声腔具有多源性和共存性,曲调简约质朴,注重贴近生活,其核心审美价值体现在形式之美、内容之真、价值之善的高度统一。总体来说,河南濒危曲艺声腔的最大价值在于重新确立地方文化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文化本位。

对濒危曲艺进行声腔研究,是研究曲艺音乐的核心工作,也是地方曲艺音乐特征最为重要的方面。目前,对于濒危曲艺音乐声腔艺术的研究业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有关研究成果踵出不绝,但伴随着曲艺艺术的共生及种种拓展而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文化属性和伦理意义则更应为我们所关注。

杨冬梅教授基于对河南濒危曲种的综合考察,对声腔艺术进行了宏观思考与微观分析,将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在河南濒危曲种的原创性音乐价值、质朴的审美特质和开放融合的创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此外,她还对河南濒危曲种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如何转型发展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为当前的曲艺学术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为促进濒危曲种的保护传承提供新的视角。我们期待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呈现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