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四十年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 6727字
- 2022-11-16 19:33:55
第二节 科研成果
哲学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少数民族哲学与文化、美学、文化产业等学科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所的立所之本,其研究方向主要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和理论前沿研究。其中包括韩敬、苗启明对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辩证逻辑和原始思维、思维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的研究。近年来,马超、邵然、张兆民在马克思城市理论、《资本论》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正义观等方向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1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团队”获院创新团队立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阐释。20世纪80年代,哲学所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哲学阐释。20世纪90年代,哲学所在全国较早提出邓小平理论“一个核心三大论域”的理论体系。21世纪以后,韩敬、向翔、黄小军、任仕暄、肖飒等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党的十九大以后,哲学所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阐释,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社会现实问题研究。1987年,哲学所与安宁县合作,研究安宁县发展问题,1989年出版安宁市情基本读物《安宁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韩敬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21世纪后,苗启明、王亚南、黄小军、肖飒、姚天祥、任仕暄、陈真、谢青松、唐嘉荣等研究人员围绕社会现代化、文化产业、生态文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主题进行了研究。
(二)主要研究成果
1.著作
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有:《辩证思维方式论——狭义辩证逻辑原理》(苗启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制度创新与政府制度变迁中的政治文明建设》(肖飒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云南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文化研究》(黄小军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仕暄、肖飒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云南建设研究》(任仕暄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与哲学转换》(纳麒、谢青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研究》(张兆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资本论〉与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邵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此外,苗启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开创的新哲学:人类学哲学及其当代意义》(2014年)、《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构建》(2015年)、《巴黎手稿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及其后续发展》(2017年)等。
省级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有:《哲理逻辑探要》(苗启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安宁发展史》(向翔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辩证逻辑的发展与分化——对三门学科的概略思考》(苗启明,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历史的选择——现代科技发展和云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哲学与文化》专辑,杨灿震主编,1992年)、《原始思维》(苗启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思维基础与思维规律论》(苗启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少数民族》(韩敬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新时期科学世界观研究与应用》(杨灿震副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何耀华、苗启明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哲学基础》(苗启明、贺圣达、黄小军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爱国主义教育概要》(黄小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韩敬,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任仕暄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哲学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姚天祥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哲学研究》(张兆民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等。
2.论文
《哲理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的统一》(苗启明,《思想战线》1988年第2期)、《论人类理性对社会优化的追求》(苗启明,《求是学刊》1991年第4期)、《“马魂中体西用”与当代中国学术范式之建立》(谢青松,《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8期);《从人类学哲学视域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苗启明,《思想战线》2018年第6期)、《改革开放40年:走进马克思四种人类学范式》(邵然,《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及其人类学哲学思想探析》(邵然,《哲学研究》2020年第1期)。此外,多篇论文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品质》(任仕暄,2002年第5期);《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向翔、张世贵、任仕暄,2002年第3期)、《论“三个代表”的人权意义》(姚天祥,2002年第3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肖飒,2002年第6期)、《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任仕暄,2007年第2期)、《一个全新的哲学视野——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哲学》(唐嘉荣,2009年第2期)、《论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双重逻辑》(马超,2013年第5期)、《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横向发展规律的探索及当代价值》(张兆民,2015年第4期)、《〈资本论〉商品论中的道德维度探析》(邵然,2018年第2期)等。
3.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少数民族”(韩敬,一般项目,1992年)、“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王亚南,一般项目,2003年)、“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肖飒,西部项目,2006年)、“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苗启明,西部项目,2012年)、“马克思城市和城市化思想研究”(马超,青年项目,2014年)、“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综合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姚天祥,西部项目,2015年)、“《巴黎手稿》开创的人类学哲学及其后续发展”(苗启明,后期资助项目,2015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开辟人类学时代的新哲学”(苗启明,后期资助项目,2018年)、“《资本论》的人类学哲学思想研究”(邵然,青年项目,2019年)、“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与广义马克思主义”(苗启明,后期资助项目,2019年)。
省社科规划项目有:“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任仕暄)、“制度创新与政府制度变迁中的政治文明建设”(肖飒)、“云南省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杨晶)、“依法治国的要求与云南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邵然)、“云南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任仕暄)。
4.获奖情况
《邓小平理论与云南发展》(何耀华、苗启明),获云南省首届文化精品工程一等奖;《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一些方法论问题的现时代意义》(肖飒),获云南省首届文化精品工程优秀奖;《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和机制问题拓展研究》(任仕暄等),获中央组织部2011年调研课题二等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启示研究》(任仕暄等),获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调研成果二等奖;《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执政骨干人才培养的做法和经验》(任仕暄等),获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全国人事人才研究主题征文三等奖。此外,多个项目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如《安宁发展史》(向翔,三等奖)、《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苗启明、谢青松,一等奖)、《以新安全观促进亚洲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谢青松,二等奖)、《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研究》(张兆民,三等奖)、《卢卡奇“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革命理论》(邵然,三等奖)。
二 伦理学研究
哲学所20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关于少数民族道德的研究成果,云南省道德研究院成立后,更是集中科研力量对公民道德建设、民族伦理道德等进行调查研究,推出了“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中国传统道家经典”“民族伦理与道德建设”等研究成果。2017年,“中华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建设创新团队”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研究创新团队”分别获得省级和院级创新团队立项。
1.著作
《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苗启明,云南省教育出版社,1996年)、《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龚友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傣族传统道德研究》(谢青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环保使命——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姚天祥副主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与当代道德建设》(谢青松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民族伦理与道德建设》(杨晶、任仕暄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德建设研究》(任仕暄、杨晶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等。
2.论文
《社会主义文明的三维结构》(苗启明,《河北学刊》1985年第6期,《新华文摘》转载)、《试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失衡与道德重建原则》(黄小军,《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汉语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释》(唐嘉荣,《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6年第10期转载)、《〈物权法〉的伦理审视》(谢青松,《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9月1日论点摘编)、《傣族传统幸福观探析》(谢青松,《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1期)、《德性与智慧的力量——论我国古代家训的精神追求》(王海东,《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1期)、《动机与知识:扎格泽博斯基理智德性的阐释与问题》(杨晶等,《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等。
3.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谢青松,青年项目,2008年),“他留人‘考婚’‘验婚’模式研究”(唐嘉荣,西部项目,2016年)。省社科规划项目有“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谢青松)。
4.获奖情况
《社会主义文明的三维结构》(苗启明),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傣族传统道德研究》(谢青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研究
在中国哲学方面,20世纪80年代,韩敬的《法言注》是国内两汉哲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后周晓光、谢青松、杨晶、李雪对中国传统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西方哲学方面,王海东、熊馥译、刘林等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康德哲学和中西政治哲学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著作
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有:《法言注》(汉·扬雄撰,韩敬注,中华书局,1992年)、《法言全译》(韩敬,巴蜀书社,1999年)、《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韩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中国传统道家经典的现代阐释》(谢青松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在省级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有:《超越困惑——中国传统间接致思方式考察》(周晓光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文化哲思录》(杨晶,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的未来》(王海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政道与善治: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研究》(王海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中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治理观研究》(刘林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等。
2.论文
《论〈太玄〉的哲学体系》(韩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太玄〉与〈周易〉之比较研究——兼论扬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韩敬,《思想战线》1987年第5期)、《东汉时期思想变迁略论》(韩敬,《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庄子〉寓言与现代思想》(韩敬,《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4期)、《“语内表现行为”与“偶序对”解释理论》(杨晶等,《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云南社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评估》(蔡毅,《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品牌哲学论略》(周晓光,《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从〈尚书·虞夏书〉的“德治”到〈论语〉的“成子乐”》(陈天亮,《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中西人文精神关照下的人文统一之大和谐》(唐嘉荣,《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启蒙与当代中国》(杨晶,《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轻逸与永生:论舍勒的死亡现象学》(王海东,《哲学研究》2016年第5期)、《在历史镜鉴中追寻治理之道——〈群书治要〉及其现代价值》(谢青松,《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18期转载)、《“蝴蝶梦”与“甲虫盒”之喻——庄子和维特根斯坦论意识难题》(王海东,《哲学研究》2019年第8期)等。
3.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群书治要》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谢青松,2014年);省社科规划项目有:“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研究”(杨晶)、“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研究”(王海东)、“康德宗教哲学前史研究”(熊馥译)等。
4.获奖情况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法言注》(韩敬,二等奖)、《〈太玄〉与〈周易〉之比较研究》(韩敬,三等奖);《轻逸与永生:论舍勒的死亡现象学》(王海东,一等奖)。
四 少数民族哲学与文化研究
龚友德、李国文、苗启明等人对白族哲学思想史、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原始思维等领域的研究都颇具代表性,向翔、龚友德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唐嘉荣推出了云南“他留”文化的研究成果,谢青松、杨晶、马超对少数民族哲学进行了研究。
著作:
《哲学与云南民族》(哲学所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李国文,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李国文等,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白族哲学思想史》(龚友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智慧的曙光:民族宗教哲学探》(李国文、龚友德、杨国才,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儒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龚友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天地人——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窥秘》(李国文,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从遮羞板到漆齿文身: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向翔、龚友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人神之媒——东巴祭司面面观》(李国文,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原始社会的精神历史构架》(苗启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原始思维》(苗启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
五 美学研究
向翔对美学基本理论、美学研究方法、实用美学进行了创新探索,他的论文《从原始自然美论美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美学讨论中云南学者取得的最好成果,也是真正产生全国性影响的论文”[1];苗启明、蔡毅、唐嘉荣对美学理论、文艺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进行了研究。
1.著作
《中国当代美学》(蔡毅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文艺沉思集》(蔡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幻想的太阳——宗教与文学》(蔡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当代文学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创造》(蔡毅,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效应形态论——审美世界的特质》(苗启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创造之秘——文学创作发生论》(蔡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蔡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不朽的魂灵——文学永恒性探秘》(蔡毅,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等。
2.论文
《从原始自然美论美的本质》(向翔,《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论新时期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研讨演进及其总体把握》(蔡毅,《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文学创作动机的深层探究》(蔡毅,《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不可颠覆的价值,无法解构的内容》(蔡毅,《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等。
3.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文学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创造研究”(蔡毅,西部项目,2014年)。
4.获奖情况
《经典的亵渎颠覆与传承保护》(蔡毅),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六 文化产业研究
王亚南提出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三论”,连续多年撰写云南文化蓝皮书,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肖飒推出了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陈真、唐嘉荣推出了云南文化产业研究成果。
1.著作
“文化蓝皮书”系列(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系列(王亚南,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解析: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启示录》(唐嘉荣、陈真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竞争与发展》(陈真,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2.论文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三论》(王亚南,《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云南电影产业发展中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陈真等,《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问题研究——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课题研究”(陈真,西部项目,2009年)。省社科规划:“云南影视实验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唐嘉荣)。
4.获奖情况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8)》(王亚南等)获第十届“优秀皮书奖”;《消费心理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唐嘉荣),获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优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