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特别是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各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教育系统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能力强且能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毕业生,以支撑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培养机制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员工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促进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职业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2014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称《规划》),对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实行方法做出规划,重新设计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6年的整体体系。习近平主席曾为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第一,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引导”

早在2002年国务院的决定明确提出“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14年国务院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强调“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到现在的“市场引导”,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方针和原则的重大调整。

第二,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国务院三次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采用了“大力发展”这一工作方针。2014年的国务院《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

第三,从企业是“重要力量”到企业是“重要主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由行业企业举办、追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到2014年国家提出“深化校企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表明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政策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第四,从“管理”到“治理”

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提出“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管理关系、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2014年国务院提出,职业院校要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第五,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002年提出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和实用人才(高职)”,2014年国家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更加清晰,顺应国家产业升级与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第六,从“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

我国原来对待职业教育的政策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所倡导的“组织动员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即通过政府的组织动员手段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2014年的新政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也就是政府是引导者,通过市场规则实现由主体自主“兴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兴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力量在教育、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上享受“国民待遇”,极大地拓展了民办职业教育的空间。

第七,从“加强衔接与沟通”到“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2002年国家就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2005年国务院强调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2014年国家首次提出“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发展原则,并对其具体路径、方式做出一系列的规定。也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构建中高职、高职与本科的互通“桥梁”。

第八,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原来国家的政策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国家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国家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即一方面要推动高职为区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构造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和建立符合高职特点的学位制度。

第九,从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2002年国务院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2005年国务院会议要求“一定要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各级发展总体规划”;2014年国家进一步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由此,大大提升了政府在规划职业教育上的责任。

第十,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国务院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目标进一步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强调中国职业教育要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接轨,体现了更强的全球性和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贺耀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证研究》(批准号:AJA100006)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从多方面对当今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热点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建设一个开放融合、协调发展、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书热点一首先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分析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和动因,指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其次明确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并着重探讨了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模式以及深度融合的“校企双主体”模式;接着详细论述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社会观念的调整、考试制度和劳动制度等体制改革、职业院校定位不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模糊等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面面观的视角,分别探讨了政府、市场、行业组织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热点二:职业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占了高等教育体系半壁江山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极大冲击,以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教育信息化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过程,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书热点二首先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的形成过程,并全面解读了其内容和现存问题;其次提取了目前教育领域关注度较高且与教育信息化高度相关的热点词汇,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并对其内涵、特征、类型和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站在宏观的层面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并预测了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热点三:职业教育法

1996年,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奠基石,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阶段,此后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也相继出台。自《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如顶岗实习、学分制、校企合作等,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形势下,我国面临着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任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的职业教育也应该主动变革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刻不容缓。本书热点三首先梳理了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其次简述了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职教法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法案本身及修订过程做出了深入评述;最后在系统思维的视角下,提出了我国职教法修订的若干建议。

热点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一直受到多方关注和讨论。顾名思义,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校企互动、产教一体,通过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有效地打破了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藩篱,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如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厂中校、集团办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等,但长久以来我国的产教融合始终处在粗放松散状态,无法深入,致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企业得不到高技能人才资源的保障,结合各方利益,探索利益均衡、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势在必行。本书热点四首先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做了深度解读,并逐个分析了目前我国产教融合的基本模式;其次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互动机制与激励补偿机制,同时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分析了目前产教融合领域的统筹督导制度、法律保障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完善对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的作用;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践问题,参考国外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对策。

热点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长期以来,为就业做准备的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正规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又称终结性教育,其毕业生没有继续学业的机会,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在许多国家相继被打破,中职毕业生有机会迈向高等教育阶段,继续学习深造。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开始走向实践探索之路。目前,我国正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过程中,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和实际情况,我国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通过高职院校升学考试择优录取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主要通过单考单招的方式;二是学制一体化模式,例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等。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五年制高职尤其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招收生源综合素质较差、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完善、学院五年一贯制管理运行机制尚未理顺等。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遵循中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衔接经验,是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人们对待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外部衔接和内部衔接双管齐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进一步发展。

热点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是一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双重特性,作为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具有技能型、操作型的教学特点;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特性。由于职业教育这种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点,职教课程自然也不同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课程,但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将职业教育课程等同于普通教育的理论课程缺乏应用性、导向性和针对性。课程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在我国职业教育国家政策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教学标准开发的支持体系和高水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队伍的缺失,以及在课程开发规划组织上的认识误区。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政策全力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应当审时度势,准确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以职教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热点七: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不仅是一种技术传承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传统学徒制最先出现于手工业,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人类知识技能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学徒制的衰落、延续和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反映,也是职业教育本身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变革的结果。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它吸收了传统学徒制做中学的现场学习优势和学校教育制度系统高效的人才培养优势,既弥补了传统学徒制效率低下、缺乏理论基础的不足,又避免了学校教育制度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习与就业脱节的劣势。现代学徒制作为传统学徒制在新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现代学徒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更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使职业院校得以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本书热点七首先对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传统学徒制转化为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其次集中探讨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概述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之后立足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别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最后针对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于进一步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若干建议。

热点八:职业教育集团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各国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职业教育由此受到更多关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借鉴企业集团来组织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组织(企业),以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为合作纽带,将教育领域中原本分散的职业学校和法人组织(企业)以集团的形式有机连接起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中,“双法人制”的组织结构和委员会制的组织结构应用得比较普遍。职业教育集团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产物,它在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拓展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分散办学,职业学校各自为政,办学效益差,而且发展很不均衡。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极大地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双主体办学,学校与企业之间局部的、分散的联系走向了规模化和常态化,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本书热点八首先从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入手,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其次集中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类型和组织架构,提出了目前这种办学模式在实践探索中遇到的挑战与问题;最后立足于经验借鉴的国际比较视角,分析国外集团化办学的相关经验,借此提出若干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建议。

热点九:职业教育国际化

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所引发的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职业教育国际化:其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培养国际化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意识、尊重别国文化和他人权利、热爱和平、热爱自然的人才”;其二,从教学的角度,在包含职教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三,从项目的角度,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和项目,如学生和教师的跨国流动、学术交流等。综合看来,职业教育国际化即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职业教育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较高文化素养、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创造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行为或过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我国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因而成为近几年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国际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如何正确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加快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和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洪流,不断打造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成为了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主动面对的重大课题。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路和策略,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热点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村职业教育遭遇发展瓶颈,因而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议话题。目前学界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例如,农村职业教育的范围是否仅限于农村?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具体是谁?成人教育是否应当包含在农村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最本质目的和使命是什么?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和区域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再进一步思考,如果农村职业教育发生在农村,那么,对于相当数量的农业中专设在城市这一事实我们又该如何解释?究竟是以地域性作为定义内涵的标准,还是应该从服务性的视角强调凡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就是农村职业教育?理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分析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对概念的清晰认识和科学界定是深层理解该问题的基础。本书热点十以农村职业教育这一热点话题为出发点,汇集了当下相关研究中的最新观点,首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分阶段提取了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关键词。几十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有所发展,但目前的发展态势并不容乐观,存在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设施缺乏、师资明显不足等问题,而其根源在于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农民对于向其他职业流动的愿望不相匹配。针对这一原因,书中从社会观念引导、社会阶层流动、实践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宏观解决措施,并辅以两个微观模式:政府主导和学校主导,以及相应的成功案例展示。除了为读者呈现国内成功案例,本书还从相关素材中提取总结了国外农业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上述热点问题,不仅是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产生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切实关系着民生与就业。上述热点问题是我国深层次教育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反映,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极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这些问题不仅要靠教育的改革创新来破解,还要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调整、社会制度创新来改善,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和教育良好的联动机制,消除职业教育系统内外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为职业教育创造更适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产物。由贺耀敏教授确定了本书的总体框架,并进行统稿,丁建石教授协助工作。各热点分工与具体执笔:热点一:田学东、钟崑山、辜林;热点二与热点三:杨国良、丁建石;热点四:王洪珑、罗海林;热点五与热点九:张静、罗海林;热点六:杨晓彤;热点七与热点八:王思懿、张美丽;热点十:程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