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北地方政府倡导兴办的工业

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分歧,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兴办制造洋枪、洋炮和洋船等洋务,意图“自强”“中兴”“清内患而御外侮”。受此种潮流的影响和推动,东北地区也开始了新式洋务企业的兴办,但时间较晚。

1882年3月,吉林机器制造局正式开工,到1883年10月竣工。该局制造的枪支弹药,不仅可以供应吉林的练军之需,而且还可以供黑龙江的军队使用。

1887年,李鸿章委任吉林候补道台李金镛为会办,由李鸿章和黑龙江衙门共同垫支官款白银13万两,于1888年设局开采漠河金矿。1889年1月15日,漠河金矿正式开工生产。李金镛招徕流民数千,并建造房屋,广集商贩,而且还设法屯田,一时间使漠河成为边防重镇。当年即产金19000多两[1],1888—1890年产金62000两,还清了公私基金,提存了余利,还解充了黑龙江的军饷。1890年10月,李金镛病逝后,漠河金矿虽然也有发展,但是在腐朽清王朝的压榨下,发展逐渐停滞。1900年,该矿被俄军占领后,虽很快被中方索回,但已经是回天无力,一年糜款达30余万两白银。

1907年,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有人称之为“第二次洋务运动”。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为首的大批北洋官僚入主东北。徐世昌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他所谓的“以兴实业,而挽利源”[2]的目的。他在奉天设立了矿政调查局、农业试验场、森林学堂、种树公所、工艺传习所、官牧场、硝皮厂、官纸局等;在吉林设矿政调查局、农林局、印刷局等;在黑龙江设矿政调查局及劝工陈列所、工艺学堂,创办布匹、火柴、肥皂、玻璃等工厂。徐世昌又整顿了松、黑两江的邮航,调查了长白、珲春的林区,发现矿产非常丰富;在本溪湖允许日方与我方合办矿业。因漠河、观音山、呼玛尔河开采矿山,用人不得力,效果甚差,徐世昌特派矿师前去检查,另拟计划开采。吉林佳矿甚多,除金矿之外,复试办铜矿;黑龙江甘河煤苗甚旺,亦有开办。凡有商人呈请开矿者,都由官方派人前去勘矿场验其资本并保护之。[3]此外,徐世昌还鼓励东三省工矿企业以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吸收国内外资金,以谋进展。由于徐世昌的政策导向,东三省工矿业发展迅速,如营口的机器榨油厂到1911年已发展到14家,大连、奉天、安东等地的油厂的资本,均在万两以上,雇工达千余人之多。[4]东北工业如此规模、如此发展速度,同徐世昌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以徐世昌为首的东北当局还着手修筑铁路,以对抗俄国和日本。他原拟建新民经法库、辽源至齐齐哈尔的铁路,遭日人阻挠,故又改从新民西经朝阳、洮南经嫩江至齐齐哈尔的铁路,从而一举改变了哲里木盟十旗“道路不通,商旅裹足”的状况。徐世昌在东督任上时还架设电线6000余里,收回日人电线3000余里。[5]这些举措和努力,无疑加强了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和商业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

尽管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仅两年时间,但北洋集团的这种革新措施和它所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无疑对东北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东北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北洋官僚集团的重要贡献。


注释

[1] 参见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33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清)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奉天省工业篇,“附奏设立工艺传习所及造砖厂官纸局折”。

[3] 参见(清)徐世昌:《东省危迫情形并已办筹办各事宜》,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4] 参见《营口县公署档》(辽宁省档案馆藏),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5] 参见(清)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实业,电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