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生长,那么可以肯定,这是因为父母本身出现了错误。

糟糕的家庭最毁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孩子健康心灵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孩子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

这是一个真实的、关于死囚犯的故事。他叫梁小丹,出生在辽宁丹东,很小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婚了,而他人生的悲剧也就此开始。

他被判给了父亲,跟着父亲及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父亲的性格乖张暴戾,从不允许母亲来看望他。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只来过一次,那是他8岁的时候,母亲偷偷到校门口塞给他两个梨,那两个梨就是他童年中对母亲的所有记忆。而就因为这两个梨,他被父亲暴打了一顿,甚至打断了一根皮带,从此以后,母亲再也没敢来看他。

他就在父亲的皮带下慢慢长大了。疏于管教的他染上了不良习气。在这时,他的父亲、爷爷奶奶在同一年去世了,他人性善良的一面被亲人的离世唤醒了,他找了份工作,而且非常努力。有一次他捡到了装有一万元钱的钱包都毫不犹豫地还给了失主。

可在这时他却得了肝炎,并被单位辞退了。万念俱灰、生活无着落的他选择了抢劫,在实施抢劫时,他杀害了一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被判了极刑。在监狱里,他认罪伏法,但想见见16年未曾谋面的妈妈。于是一个死囚犯找妈妈的故事牵动着丹东数万人的心。

最后,他的妈妈带着无比的悔恨与自责出现了。

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责备这位可怜的母亲,但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梁小丹不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如果他的父亲不是用那样方式管教他,那么结局会不会大不一样呢?从这个真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命运、成长方向就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这个概念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等。其中,经济条件如果不是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话,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关系不大,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家庭气氛及教养方式等,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家庭气氛方面: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在教养方式方面:父母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父母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强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父母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父母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总之,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要想孩子健康成长,首先就要让孩子有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个值得效仿的榜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夫妻相敬相爱

夫妻应该相敬互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们看到这种深厚感情。比如,父亲在生活中多照顾妻子,逢年过节向他们的母亲赠送礼物,出门时给她写信等。如果一个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亲相爱的话,父母就无需更多地向他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善了。父母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从而有益于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

2.夫妇共同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妻子要比丈夫付出得多,这样做是不好的,一个良好的家庭里,丈夫应该自觉地帮助妻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

3.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示范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身教胜于言传。当我们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而如果我们随处乱丢的话,孩子也会乱丢杂物。如果我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助人为乐,处世豁达,我们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孩子在潜移默化地模仿着我们,因此我们需要使自己成为好的榜样。

孩子从他的家庭环境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家庭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因此,父母们要注意身教重于言传,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健全。

孩子一直在看着你呢

孩子往往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在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孩子正看着你呢。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就为他做出一个表率吧!

秋收的时候,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打算悄悄跑到别人家的田地中偷一些豆子。“如果我从每块田中偷一点儿,谁也不会察觉到。”他心想,“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加起来数目可就非常可观了。”于是,一天晚上,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去偷豆子。

到了一块田里后,他压低声音说道:“孩子,你得给爸爸站岗,如果有人来就赶快告诉我。”

然后这人就手脚麻利地开始偷豆子。不一会儿,就听到儿子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一听,吓了一大跳,马上紧张地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偷来的豆子放进袋子里,走进了第二块豆地。

没想到刚偷了一会儿,儿子又大声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向四周望了一下,但还是什么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又低头干起来。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儿子又叫了起来。

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可是仍然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他十分生气,责问儿子:“你为什么总是说有人看到我了?你太调皮了,不帮忙还捣乱。”

“爸爸,”那孩子委屈地说,“我不是人吗?我看到你了呀!”

不要认为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其实,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父母要让孩子诚实,自己就要诚实,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家长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一项针对幼儿的心理调查显示,53%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请记住,如果你希望孩子具备为人称道的品质,那么就要先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可资仿效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的行为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品质、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行为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将会使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也使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行为的参考和示范。因此家长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醒自己:孩子正看着我呢!

父母自私,孩子很自我

当孩子渐渐长大,不少父母发现孩子越发地自私起来,于是他们开始抱怨,抱怨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抱怨他们遇到问题只会埋怨父母,从不愿承担自己的错误和责任。可是爸爸妈妈们,我们在抱怨孩子自私的同时,可曾想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做的?

雪儿,一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可是却自私得要命,从来不肯与任何人分享她的东西。有一次,同桌在课间休息时拿她的MP3听了一会儿,她竟然怒不可遏地将同桌的课本扔了一地。

雪儿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雪儿的自私行为完全可以从她妈妈的行为中找到根源。

雪儿的妈妈来自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去照顾她,尤其是雪儿的姥姥,为了自己的发展,几乎月月都要出差,雪儿妈妈一年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几次。这一家人,可以说都是在各人顾各人。

因为从小就养成了只顾自己的行为习惯,雪儿妈妈结婚以后也没能改变。她和丈夫有着界限分明的空间,她的书房别人不可以随便进,她的东西别人不可以随便碰,因为那些都是她的,只属于她的;她经常在钱上跟丈夫斤斤计较,尽管他们的收入挺高,但雪儿妈妈经常因为丈夫给婆婆一点儿生活费而发脾气,事实上,即便是跟自己的亲生父母,雪儿妈妈也是如此计较。但是,雪儿妈妈在给自己买东西时却毫不吝啬,昂贵的化妆品、名牌时装说买就买。雪儿爸爸开始很不习惯妻子的做法,两人为此吵过很多次,最后,雪儿爸爸发现妻子的自私已然根深蒂固,也只好对她做出了妥协。

雪儿妈妈还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了女儿。有几次,雪儿把自己的课外读物借给了小伙伴们,结果雪儿妈妈每每知道以后都要训斥一番。雪儿妈妈认为,雪儿的同学都有爸爸妈妈,他们想看课外读物,应该让自己的父母买,而不应该借雪儿的,这是在占雪儿的便宜。在被妈妈骂了几次以后,雪儿也变得特别小气,她的东西谁也不借。

后来,雪儿越来越像妈妈了,她的房间别人不能轻易进,就算爸爸妈妈也要得到她的允许,而且她的东西一律不许别人碰,谁动了她就跟谁急,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

在学校,雪儿很不受同学的欢迎,同学们都认为她既自私又小气,不愿和任何人分享。对于这种评价雪儿既伤心又困惑:伤心的是,她得不到别人轻易就能得到的友谊;困惑的是,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她不知道这样做错在了哪儿。

其实,没有哪一个孩子的天性是不好的。正如著名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所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父母打下的烙印。很多时候,我们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污染孩子纯真的心灵。当这种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又反过来说孩子自私,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面对不断成长的孩子,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孩子的自私有多少是我们亲自灌输给他的?其实教子做人,首先是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科林·卢瑟·鲍威尔生于纽约,父母是牙买加移民。鲍威尔从小聪明好学,意志坚强,并且乐于帮助别人。他当过里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曾经被布什总统任命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该职的黑人,也是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2001年1月,他出任小布什政府的国务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该职的黑人。

鲍威尔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研究街头流浪者无家可归的问题。

有一次,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一个流浪汉。鲍威尔就停下来问那个流浪汉需要什么东西。

“我需要一个家、一份工作。”无家可归的人感叹道。小鲍威尔为难了:自己还是个小孩子,怎么才能帮他呢?家和工作自己都不能给他呀。于是,小鲍威尔接着问:“你还要什么其他的东西吗?”

无家可归的人很无奈地笑了一下,带着满脸的憧憬说:“我真想能够吃一顿饱饭呀。”

鲍威尔很想立刻答应他,可是心里面还是有点担心,父母是否会同意自己的做法。鲍威尔对流浪汉说:“你可以等我一下吗?我回去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见,你一定要等着我!”男孩飞跑回家了。

鲍威尔回到家,把事情告诉了爸爸,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父亲听罢孩子的所说,欣慰地笑了,“好孩子,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爸爸绝对支持你。孩子,你要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品格。”

鲍威尔高兴地点点头,并把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接下来的三天里,鲍威尔在爸爸妈妈和两个姐姐的帮助下,做计划,采购,做了一百多份的饭,送到他们家附近的一个流浪者的收容所。

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几乎每个周五的晚上,鲍威尔全家都要给收容所送饭。后来,鲍威尔的活动得到了全班同学还有他们的社区的理解和支持,活动不断地扩大了。

鲍威尔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品格……这是父亲对我说的话语,它影响了我的一生!

自私自利是爱心的大敌。但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大海靠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比如,公共汽车上,父母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阿婆年老生病,父母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阿婆做事……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希望父母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爱心,让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让爱充满这个美丽的世界。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要落实在平时的点滴行动中。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表情,理解别人苦恼悲伤的缘由,努力想出办法来减轻别人的痛苦、烦恼,使大家快乐。

培养爱心,最需要的是情感的熏陶和榜样的示范。读一些报刊上青少年为父母分忧、立志再艰苦也要完成学习的真人真事,特别要以父母本人爱国敬业、关怀长辈和他人的行为去感染子女,让孩子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让孩子从小懂得向别人奉献爱心、付出关心可以带来欢欣和快慰。

父母冷漠,孩子会冷酷

曾看到这样一件事:

大街上躺着一位老人,很多人围观,原来老人心脏病犯了,老人用渴求的眼神向众人求救,可是由于之前搀扶事件的发生,围观的人都不敢拨打电话,怕讹上自己。可就在这时候,老人突然抓住一个小伙子的脚,紧紧地不放,吓得那小伙子嗷嗷乱叫,还骂老头别沾惹自己、老不死。也许有人看不下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等120急救车赶来老人已经不省人事,而那个小伙子盯着老人看了两眼,突然放声大哭:“这是我老岳父啊,你们可要救救他呀!”

救护车疾驰而去,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唏嘘。其实人情冷漠这个词由来已久,否则我们不会看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一系列语言的传播。只是近些年来,这种思想在逐渐被扩大化,尤其是“小悦悦事件”,更是让国人的冷漠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播。从茹毛饮血的猿人在洞穴里互相依偎抵御严寒,到如今的老人摔倒无人扶、货车侧翻遭哄抢、城市邻里的老死不相往来,似乎每个人都成了孤家寡人,人情的淡漠让人感到可怕,感到孤独。

在外与人交往是这样,有时在家庭里也是这样。夫妻对方有人病了,不知道去细心体贴;爸妈病了,由于工作忙或其他的原因,没有及时去问寒问暖、体贴照顾老人。大人的这种冷漠的情感,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存在,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地影响着孩子冷漠性格情感的形成。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小号兵’的死》。

报道说的是一位吹小号的学生在与同学一块玩沙子的时候,不小心跌到沙坑中,其他同学就朝他身上撒沙子,以此取乐,直到将他全身都撒满了沙,只露出两只眼睛。几个同学乐呵呵地走了,大家都没有顾及“小号兵”的安危。直到“小号兵”的家长到学校找人,又找到这些孩子时,才得知“小号兵”还在沙堆中。等老师、家长赶到沙坑时,“小号兵”已经窒息而亡了。

这些同伴只顾自己玩得开心,不管他人的安危与苦痛,冷漠心态造成了“小号兵”的悲剧。

“小号兵”在沙堆中挣扎,同伴们嬉笑玩乐,漠然置之。多么令人担心的情感饥荒啊。也许有人觉得事实没有那么严重,这只是特例而已。然而,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却真的不具有这样的同情心:看到街上乞讨的可怜老人,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一样,有的甚至躲得远远的;同学趴在桌子上,想不到他(她)可能生病了,可能需要帮助;妈妈下岗了,孩子无动于衷,好像与自己无关。爷爷、奶奶病了,却还只顾着自己的玩乐,满屋疯跑打搅老人的休息,爸妈辛苦一天下班累了,孩子还围着要这要那,只顾着自己的心情,不去考虑大人的辛苦。

一个孩子要是在这种冷漠的情感中成长,难道我们做父母的不感觉到可怕吗?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但是现在的孩子们,缺乏兄弟姐妹在一起玩乐的友爱,所以大都养成了很“独”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如果依然独来独往,没有可以在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的同学和伙伴,成年后,他的心理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有一位女数学家,曾在科研领域上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尽管她在事业上出类拔萃,然而她却是一个情绪障碍症患者。她性格孤僻内向,成天关在小房间里看书学习,演算公式,攻克难题,几乎没有任何人际交往。她为人沉默寡言,给人一种“古怪”的印象。40岁时她才在家人的催促下结了婚。结婚时,她不知道该如何操办婚礼,婚后不知道上哪里去购买生活用品。由于过分内向离群,对外界反应不敏感,社会适应力很差。女数学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障碍症状,心理学上称之为淡漠症。

淡漠症患者往往表情淡漠,缺乏强烈或生动的情绪体验。他们对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是如此,缺少对他人的温暖与体贴。他们几乎总是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般亲属外无亲密朋友或知己,很难与别人建立起深切的情感联系。

所以,家长们,及时醒悟吧,别让你对生活的冷漠,砍伤孩子火热的心灵。

别让你的脏话污染了孩子

家长都有与孩子生气的时候,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有的家长却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劈头盖脸地对孩子一通臭骂,污言秽语层出不穷。也许他们以为这样解了气,却没有发现因为脏话,让自己丢了身份,更让孩子对你无比鄙视。

这天,微微的爸爸去幼儿园接她回家。刚走进幼儿园,他就看见微微正站在一群小朋友的中间,并指着一个小朋友,厉声说道:“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真不知道你妈妈是怎么把你养大的!”

那孩子听完之后,竟然号啕大哭起来。不过,微微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行为,继续骂道:“哭什么哭!没种的东西,有本事你和我打一架!”

看到孩子这个样子,爸爸不由来了脾气,走过去骂道:“小丫头,谁他妈的教会你说脏话了!你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谁知,微微并没有后退,反而走上前,更加大声地说:“爸爸不讲道理!凭什么你能说,我就不能说!你什么样我就什么样,我不喜欢爸爸,爸爸是个废物!”

微微的话让爸爸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在孩子的心里是这个样子;他更没有想到,孩子居然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敌意!

微微的这个样子,一定会让爸爸伤心无比,毕竟这是她的亲人,不是她的敌人。可是,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爸爸还是要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

当孩子出现说脏话的情况时,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地制止和教育,这些脏话就可能在孩子的意识里生根。因为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可以通过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获取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当孩子接触脏话时,他感到新奇,尤其是说过以后,或许大人感到惊讶,或许大人哈哈一笑。因此,孩子可能会认为说脏话是引起大人注意或赞赏的一个原因,所以对于不辨好坏的孩子更乐意重复脏话以获得大人注意和赞赏。

现在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不能平静内心的波动,采取打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出口成“脏”,严重地污染了家庭的语言环境。但家长却以为,自己的这种态度,恰恰能体现自己的地位与权威,于是乐此不疲,各种不雅的词汇成了口头禅。然而这样的家长,又特别喜欢对孩子强调“文明、礼貌”。心口不一、不能以身作则,这样的家长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吗?

更重要的是,听着爸爸妈妈对“文明、礼貌”的强调,却又要承受一系列不堪入耳的脏话,孩子心里一定会这么想:“难道这就是我的爸爸(妈妈)?他真是两面派!”无形之中,孩子就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看不起父母。在他们的眼中,父母毫无威信可言,接受父母的教育也成了无稽之谈。

如果家长的这种行为不改变,那么孩子也会学会家长说脏话的习惯,以此来对抗家长的教育。正因为如此,有的家长才会发现,孩子在与自己交谈时,总会不时蹦出一个脏字,同时也表现出了不服、轻蔑之意。孩子会这样对自己说:“凭什么我不能说脏话?他有这个权利,我为什么不能有?他们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他们!”

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习惯了脏话连篇,这导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隔阂,更让孩子学会了坏习惯,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马克思曾经说过:“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所以,想要与孩子重新找回温暖,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说脏话的习惯,让孩子去做什么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到;让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也一定不要去做。这样,孩子才能感到你是个伟大的家长,值得信赖的家长!

家长不说脏话,这是维护自身形象的根本。否则,孩子就会看不起父母的所作所为,更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教育。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1.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有些家长的坏习惯并非短期养成,在孩子出生之前早已有之。也许这种习惯很难改正,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就要下决心改掉自己身上的那些坏习惯,以防“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更让自己丢了面子。如果家长感到强行戒除的确有困难,那么不妨求助于相关专家。例如,你有骂人的习惯,那么可以报名参加礼仪培训班,在文明的环境中扭转自己的行为;如果有晚上睡不着、彻夜玩闹的习惯,那么可以寻求医生的建议,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帮助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2.告诉孩子说脏话不对:当孩子说脏话时,首先,家长应当坚决地告诉孩子: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听到那些脏话,我也不希望你们说那样的话。家长应该要求他不准在可能引起别人反感的时候骂人,也不准因为说脏话而给自己惹麻烦。如果孩子受自己的影响,已经养成了说脏话的毛病,那么家长就应当告诉她:“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宝宝不学。”把不文明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家长可以多带着孩子参加群体活动,让她明白脏话的不好。

3.郑重地向孩子道歉:家长的脏话,有时候属于口误或不由自主,例如在教育孩子时,突然有些急躁才脱口而出。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转移话题,更不要想方设法地掩盖,而是应当诚恳地说声:“对不起。”然后,可以解释刚才的行为,并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懊悔。这样,孩子既能明白说脏话不好的道理,又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对父母的好感自然能大大提升。

孩子爱撒谎,多半怪父母

对孩子说谎,父母一般都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说谎是一种不容宽恕的毛病。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说谎的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要孩子不说谎,父母应该从自己做起。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镜头,即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你说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这种歇斯底里的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撒谎,父母说的是真实的大实话。

孩子发现父母说谎后之所以感到如此失望和愤恨,是因为做父母的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为说谎挨过父母的骂,甚至挨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住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一时的安静。

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5岁的孩子吵嚷着:“我的香蕉!”

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

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有!”

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说:

“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孩子,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说:“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却是危险的。那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是假的,父母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提出孩子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别人。或者讲清,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说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不说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容易胡闹。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永远无法沟通。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动,只想安抚一下,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举的吃香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到了家我们再吃。

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对孩子做出虚假的承诺,开“空头支票”。开“空头支票”也常是父母在非常情况下用来哄骗孩子的一种手法。

父母被迫说谎是因为父母无法摆脱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吵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哄骗的手段。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顽皮,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几次吵着要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礼拜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孩子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礼拜天母亲又不带他去动物园了。

类似的例子有:“你听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话了,第二天母亲变卦了,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哄住了孩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诺言应兑现时,父母又失言,不履行,这样先前一两次还可能哄住孩子听话,第三四次再做许诺,要孩子做什么事时,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总之,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好父母应该让孩子引以为荣

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说男孩的成长是从模仿父亲开始的话,那么,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就是母亲。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待人接物的方式,举止风度,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成年以后,父母的影响就会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赵小兰随同家人来到美国一年后,入乡随俗,也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她跟妈妈讲了这个愿望。妈妈表示完全赞成,并亲手做了奶油蛋糕,准备了生日蜡烛和晚会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同美国孩子一样,热热闹闹地做一次接受别人祝贺的小女主人公。

许多邀请请柬发出去了,她期盼着客人们的到来。不料,生日派对那天晚上,她望眼欲穿,但只有两个同学来了,赵小兰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妈妈的心灵感应到了女儿的心灵,却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母爱并不是一个模式的,赵小兰的母亲爱女儿,用自己的言行,向没有成熟的孩子灌输了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母亲让孩子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其他人时,孩子不会示弱,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好的父母会让孩子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供孩子汲取,这些都是重要问题。那些以父母为荣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自尊,并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

对于家长说,教养儿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孩子模仿父母,我们不能禁止孩子们模仿,相反,我们应该让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们行为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小吴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性,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学时代的自由生活,使她养成了不拘小节的习惯。说话直接尖刻,从不顾忌别人的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时吃饭、通宵熬夜的事儿也时常发生。先生提醒过她多次,可小吴当时答应得挺好,一转眼就又忘记了,继续我行我素。

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使小吴彻底改变了自己。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小吴:“你的女儿很可爱,非常聪明,老师教什么东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个学会。但是她和小朋友们相处时不太合作,昨天一个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拼图,她竟然说‘这不是笨人玩的游戏,你醒醒吧’。”小吴惊出了一身冷汗,天啊,这不是自己的口头禅吗?别人提醒过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女儿这么小就目中无人,长大后不在社会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后,再矫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意要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下功夫了。

小吴知道女儿的一些小毛病,都是从自己身上学来的,要教导女儿,首先自己要改过。否则,不光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还将影响到女儿的一生。

从此以后,只要女儿在身边,小吴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轻声细语,对先生和女儿坚持“多称赞,不挖苦”,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在小区周围散会儿步,回家看会儿电视,看看书,安排女儿睡觉后,自己也按时休息。一开始时,小吴总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但时间长了,自然形成新的习惯,不仅仅是做给女儿看了。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还总是赞叹“吴姐做人宽容体贴”呢!更重要的是,女儿在上小学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已经变成了一个文静可爱,乐于助人的小姑娘,有规律的作息生活,更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身体。

孩子模仿父母,最初并不会鉴别分辨。父母希望孩子学的,他会模仿;担心他学的,他照样会模仿。这时候,父母仅仅是在口头上禁止是没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还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首先,爸爸妈妈要做出表率来。

步调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

《红楼梦》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贾政为了教育宝玉,决定对其实施“笞挞”,听到消息的王夫人急忙赶来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样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也不少见,中国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自古便存在分歧,常是一个要管,另一个则要护,而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也随之诞生。

朋友的孩子今年9岁,由于平时朋友夫妇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他,就将孩子送到了省城最好的封闭学校小学部上学。这个孩子着实不让父母省心,在学校里根本就待不住,常常偷偷爬出校门给爸妈打电话,今天说脑袋疼,明天又是肚子疼,偏偏孩子的妈妈特别宠着他,只要孩子一说不舒服就不顾一切地从几十里外的县城赶过来,结果来了之后才发现孩子根本什么事也没有。朋友因此生了不少气,可每次想教训一下孩子时,做母亲的就不顾一切地上前阻拦,于是每次的教育都不了了之。这孩子也算把母亲看透了,于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次次地往家打电话。前几天,朋友夫妇刚刚看完新闻联播,又接到了儿子的电话,说他胃疼,做母亲的又急了,就要披星戴月地赶去省城,硬生生地被朋友给拦了下来,孩子母亲便开始痛哭流涕。后来,还是托省城的朋友把孩子接了过去,孩子妈妈才安静下来。

还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管不了了。这个小男孩长得好看,又聪明伶俐,可就是不爱写作业。每次爸爸刚说孩子两句,妈妈就已经泪儿腮边挂,气得爸爸直摇头叹息。也是因为不能完成作业,老师将孩子的妈妈叫到了学校,刚刚在她面前批评孩子两句,这位妈妈又抽泣起来,这样几次之后,吓得老师再也不敢叫家长了。所以孩子的坏毛病变本加厉。现在,这个孩子在家里已经无法无天了,天老大,接下来就是他了。前些日子,朋友自嘲似的拿来孩子的家庭作业给大家展示,皱皱巴巴的本子上寥寥写了几道题,高兴就戳上几个字,不高兴的地方就空着,然后在每篇作业的下端,是他妈妈潇洒地检查作业之后的签名,老师对此也无可奈何。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生。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事实上,不少父母都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譬如,妈妈在教育或责备时,爸爸站出来替孩子说话;或者是在爸爸责备孩子时,妈妈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譬如: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妈妈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妈妈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这时,爸爸却在一旁调和:“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妈妈要钱买新运动鞋,妈妈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的。这使爸爸(或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倚仗,可以不听爸爸(或妈妈)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而且,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爸爸认为妈妈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妈妈认为爸爸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有时,孩子还会利用父母的意见分歧来操纵父母,他们甚至可能用挑拨离间来脱身。比方说,爸爸对儿子的功课要求非常严格,但妈妈觉得丈夫给了孩子太多压力。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做功课时,孩子说他“英语很烂”,并抱怨老师教得不好。这时爸爸批评他,要求他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提高英语成绩。孩子没有理会而是去找妈妈帮忙。这时妈妈跳了出来,说:“你还想他怎样,他已经做得不错了!”爸爸反驳:“如果他做得好,他就不该抱怨老师,他应该有更好的成绩。”现在矛盾转移了——爸爸妈妈开始针锋相对。妈妈立马回应:“是你对他的要求太高了,所以他才会这样,你过分严厉了,对他太苛刻了!”而这个时候,孩子却躲在一边看电视或上网打游戏去了,而不是在做他应该做的功课。这种情况就是焦点摆错了地方。孩子惹出争论以后,他开始逃避应守的纪律,而且没有被追究责任。此外,夫妻针锋相对造成的紧张气氛,往往导致孩子更加冲动。如果父母更专注互相争斗而忽略了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他们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爸爸一定要与妈妈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都不应该出面袒护,即使爸爸或妈妈责备得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甚至是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一方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另一方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在适当的情况下,做父母的也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批评过后,其中一个假装出面为孩子求情,给孩子一个台阶,既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严厉,也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宽容,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犯了错误之后,因为父母一方的偏袒而对自己的缺点死不悔改。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中慢慢懂事、慢慢长大,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在曲折的旅途中,在父母严中有慈的爱的陪伴下,步入他人生中的一个个成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