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就是规矩——父母做好表率,孩子才懂规矩

规矩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更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如果父母单方面要求孩子,自己却违背规范,就会在孩子面前丧失信誉度和权威感。这样的规矩变了质,只能流于形式。

你做的“坏事”,孩子都看在眼里

孩子往往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在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孩子正看着你呢。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就为他做出一个表率吧!

秋收的时候,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打算悄悄跑到别人家的田地中偷一些豆子。“如果我从每块田中偷一点儿,谁也不会察觉到。”他心想,“如果是这样,加起来数目可就非常可观了。”于是,一天晚上,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去偷豆子。

到了一块田里后,他压低声音说道:“孩子,你得给爸爸站岗,如果有人来就赶快告诉我。”

然后这人就手脚麻利地开始偷豆子。不一会儿,就听到儿子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一听,吓了一大跳,马上紧张地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偷来的豆子放进袋子里,走进了第二块豆地。

没想到刚偷了一会儿,儿子又大声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向四周望了一下,但还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又低头干起来。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儿子又叫了起来。

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可是仍然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他十分生气,责问儿子:“你为什么总是说有人看到我了?你太调皮了,不帮忙还捣乱。”

“爸爸,”那孩子委屈地说,“我不是人吗?我看到你了呀!”

不要认为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其实,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父母要让孩子诚实,自己就要诚实,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家长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一项针对幼儿的心理调查显示,53%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请记住,如果你希望孩子具备为人称道的品质,那么就要先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可资仿效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的行为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品质、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行为榜样出现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将会使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也使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行为的参考和示范。因此家长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醒自己:孩子正看着我呢!

喊破嗓子,不如给他做个样子

如果你希望孩子品行优秀,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证明,以身作则比给孩子讲道理要有效得多。因为尚没有判断力的孩子很难理解你的长篇大论,却会积极模仿你的行为。

俊凡是个8岁的孩子,在家里深得父母的宠爱。不过妈妈虽然宠爱他,却从不娇惯他。有一天,妈妈去接俊凡时,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有点自私,总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不喜欢帮助同学。这让妈妈很忧虑,她决心好好教育孩子。

俊凡家住在一座家属楼里,同楼层住着好几户人家,他们共用着楼道、厕所和厨房,因此打扫这些地方的卫生成了大家分内的事。从那天起妈妈经常主动地打扫楼道、厨房、厕所的卫生,还特意买了刷子、纸篓等东西,毫无怨言。

这一天,俊凡又看见妈妈在打扫那些地方的卫生,就对她说:“妈妈,您真傻。自己掏钱买刷子、纸篓,让大家公用,还经常倒纸篓、扫楼道。这些别人都没干,您为什么那么积极呢?”妈妈乘机教育儿子说:“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俊凡没再说话,可表情还是有些不服气。

有一天晚上,俊凡待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钢笔没有墨水了。他在家里找了一会儿,发现墨水已经用完了。此时天色已晚,商店早就关门了,怎么办呢?作业还没写完呢。俊凡焦急地望着妈妈,妈妈也感到无计可施。正好住在隔壁的许阿姨来串门,知道俊凡要用墨水,就立刻说:“墨水用完了吗?哦,不要着急,我家有。”说完,她赶忙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她拿来了一瓶墨水,笑着对他们说:“这墨水你们先用着,等我们要用的时候再来拿。”于是,她放下那瓶墨水就走了。妈妈和俊凡连忙道谢。

妈妈认为这是教育俊凡的好机会,于是她故意对他说:“这个许阿姨真是太傻了,将墨水送给了别人,她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听了妈妈的话,俊凡愣住了,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忙说:“妈妈,许阿姨是好人,这叫互相帮助。”

妈妈见俊凡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非常高兴,又乘机说:“俊凡,你说得对,许阿姨身体不是很好,而且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李阿姨家有个3岁的孩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赵奶奶年纪大了,儿女都在外地,没人照顾。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难处,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而不能在一些小事上计较太多。”

听了妈妈的话,俊凡惭愧地低下了头,红着脸说:“妈妈,我错了,以前太自私了,请您原谅。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同学,决不让您失望。”

从那以后,俊凡真的变了,经常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俊凡的妈妈教育孩子就很有一套,当她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偏差后,并没有严词责怪,也没有简单地教训孩子,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既简单又有效地纠正了孩子的错误。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完全可以用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身教。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通过模仿而学习,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少年早立志,自己的人生就不能没有奋斗目标。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做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做个好榜样,就是最好的规矩

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说男孩的成长是从模仿父亲开始的话,那么,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就是母亲。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待人接物的方式,举止风度,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成年以后,父母的影响就会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赵小兰随同家人来到美国一年后,入乡随俗,也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她跟妈妈讲了这个愿望。妈妈表示完全赞成,并亲手做了奶油蛋糕,准备了生日蜡烛和晚会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同美国孩子一样,热热闹闹地做一次接受别人祝贺的小女主人公。

许多请柬发出去了,赵小兰期盼着客人们的到来。不料,生日派对那天晚上,只有两个同学来了,赵小兰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妈妈的心灵感应到了女儿的心灵,却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母爱并不是一个模式的,赵小兰的母亲爱女儿,用自己的言行,向思想没有成熟的孩子灌输了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态度。母亲让孩子懂得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其他人时,孩子就不会示弱,保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好的父母会让孩子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有度。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供孩子汲取,这些都是重要问题。那些以父母为荣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自尊,并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

对于家长来说,教养儿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孩子模仿父母,我们不能禁止孩子们模仿;相反,我们应该让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们行为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

吴莉莉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性,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学时代的自由生活,使她养成了不拘小节的习惯。说话直接尖锐,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时吃饭、通宵熬夜的事儿也时常发生。先生提醒过她多次,可吴莉莉当时答应得挺好,一转身就又忘记了,依旧我行我素。

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使吴莉莉彻底改变了自己。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吴莉莉:“你的女儿很可爱,非常聪明,老师教什么东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个学会。但是她和小朋友们相处时不太合作,昨天一个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拼图,她竟然说‘这不是笨人玩的游戏,你醒醒吧’。”吴莉莉惊出了一身冷汗,天啊,这不是自己的口头禅吗?先生提醒过多次,可她就是改不了。女儿这么小就目中无人,长大后不在社会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后,再矫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意要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下功夫了。

吴莉莉知道女儿的一些小毛病,都是从自己身上学来的,要教导女儿,首先自己要改过。否则,不光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还将影响到女儿的一生。

从此以后,只要女儿在身边,吴莉莉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轻声细语,对先生和女儿坚持“多称赞,不挖苦”,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在小区周围散会儿步,回家看看电视,看看书,安排女儿睡觉后,自己也按时休息。一开始时,吴莉莉总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但时间长了,自然形成新的习惯,不仅仅是做给女儿看了。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还总是赞叹“吴姐为人宽容体贴”呢!更重要的是,女儿在上小学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已经变成了一个文静可爱、乐于助人的小姑娘,有规律的作息生活,更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身体。

孩子模仿父母,最初并不会鉴别分辨。父母希望孩子学的,他会模仿;担心他学的,他照样会模仿。这时候,父母仅仅是在口头上禁止是没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还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首先,爸爸妈妈要做出表率来。

别人家的孩子,很难成为孩子的榜样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子女说:“为什么欣欣考得比你好呢?”“你看看人家璐璐,科科一百分!你为什么就不能向好孩子学学?”……

这就是父母常用的比较,他们习惯于拿他人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也许他们是出于想要激励孩子的好心,但孩子脆弱的心理怎能承受如此的不被肯定,而且还是来自自己的父母。通常的结果是,比来比去,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没了。

有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二的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这样做往往出于不同的动机,有的是为了刺激孩子,让他为自己感到羞愧;有的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进步;有的纯属向自己的孩子发牢骚,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家长的比较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贬抑,都是对孩子自尊的一种伤害。

丹尼尔是个内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有他们自己的工作要做,没有多少时间注意丹尼尔,因此丹尼尔就越来越沉默了,整天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后来丹尼尔又回到了父母身边生活,但爸爸脾气暴躁,常常会责骂他。而让丹尼尔最难过的就是,爸爸总喜欢用比较来证明他有多没用。“你简直白活了8岁,看看你的成绩,真让我为你感到羞耻。你看看隔壁的唐纳德,他和你念同一年级,年龄比你小2岁,可成绩却是你的三倍!”丹尼尔的学校举行游园会,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孩子们为家长表演了一场舞台剧,唐纳德是主角,他装扮成王子站在舞台中央,而丹尼尔则扮演一位端水的仆人,而且由于紧张,丹尼尔还在舞台上摔了一跤,惹得家长们哈哈大笑。回到家以后,丹尼尔的父亲又开始责骂起儿子来:“怎么搞的?你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看看人家唐纳德,装扮成漂漂亮亮的王子!你呢,卑微又丢脸的仆人!你为什么就不能学学唐纳德……”在父亲的责骂声中,丹尼尔脸色惨白地缩在椅子上,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真恨不得杀死唐纳德!没有他,爸爸就不会再这样责骂自己了。

丹尼尔的父亲认为比较可以促进孩子进步,然而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在丹尼尔看来,父亲的消极比较就是对他的否定,是厌憎他的表现,他甚至因此产生了偏激的想法。

拿别人的优点来与孩子的弱点比较,是一种消极的比较法,只能在孩子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家长越比较,他就越会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从而陷入“自我无价值感”的深渊,产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竞争是重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它会打击人的自信心,使本来已有的能力无从发挥。因此,自小便培养孩子与人相比的想法是很不健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变得更脆弱、更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克服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使其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向孩子敞开心扉,他会接受你的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过,父母却常抱怨很难和孩子沟通,其实不是孩子难沟通,而是父母的要求是不公平的:他们要求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却不愿意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教育学家认为,如果父母能够多向孩子袒露真实的自己,那么孩子一定会被父母打动,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些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会说:“你到底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干脆说:“不要那样做,听我的不会错!”事实上,父母们这类的说教往往不能让孩子接受,他们会想:“你们高高在上,只懂得对我说教,你根本就不理解我!”父母们应该明白,这种单向的交流、单向的沟通是不够的,父母们也应当向孩子敞开心扉,让孩子知道你的所想所感,只有这些真挚的交流才能教育孩子,让孩子乐于接受。

想要感化孩子,就要让孩子看到你真实的一面,因此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两招:

1.把你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一些父母总是习惯在孩子面前藏起自己的情绪,其实这样做反而会和孩子产生距离感。如果父母能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孩子,那么,孩子一定会更愿意接受你的教导。

孩子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或者与父母发生矛盾时,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倾诉出来。

有一个孩子读书不用功,甚至连作业也不愿做,妈妈无论是责备或鼓励,都是徒劳。孩子总是将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每日放学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便是玩游戏机。

一天,妈妈又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专心做作业,孩子仍然是一边做,一边玩。妈妈看见孩子爱答不理的态度,愈劝愈气愤,愈想愈伤心,不禁掉下眼泪,无奈地对孩子说:“是妈妈不好,妈妈没有用,妈妈以后不会再向你唠唠叨叨的了。”然后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间。

想不到孩子听到妈妈这番发自内心的话后,反而感动起来,走到妈妈的房间,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不要再哭了,我错了,我以后会很用功地读书,不会再让妈妈伤心了。”

有时用这种表现内心难过的真挚态度教诲孩子,比说教或责骂会来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妈妈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容忽视的。

2.跟孩子谈谈自己的经历

父母不必刻意呈现最好的一面,也可以将自己失败和挫折的经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过什么抱负、梦想与目标,曾经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付出过多少代价,怎样由许多失败、痛苦,而累积到经验,终于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向孩子尽情倾诉。

有一位父亲,幼年时代家境清贫,最后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学课程,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他这样告诉孩子有关自己的奋斗史:“爸爸中学毕业后没有机会再继续读高中,只能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有时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时间也要用来温书。爸爸还要储备一笔生活费给家里人,然后辞去工作,专心应付考试,最后才读上了大学。”

孩子很专注地听了父亲的经历,并从中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总之,沟通应该是相互的,不要以为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说给孩子就是沟通,你还应该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你。

向孩子敞开心扉,多谈谈自己的梦想、成功和失败,这样做不会降低你身为父母的威严,只会让孩子更尊敬你,更爱戴你。

苦肉计:以责怪自己感化孩子

当孩子的想法、行为出现了差错时,父母们最常做的是责备孩子,严厉地管教孩子。然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教育效果并不好,有的孩子被父母责骂过后,能在短时间内收敛一下自己,而一些孩子根本就不在乎父母的责骂,把父母的说教都当成了耳边风。因此父母们不妨换个教育方法,对孩子动之以情,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也要反省反省自己,这样反而更容易打动孩子。

克里斯18岁了,刚拿到驾照。

一天早上,父亲要克里斯开车送他到离家较远的市区去办事。克里斯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因为他不但可以开车,正好还可以转一圈。

他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2点半再来接他,然后就去看摇滚演唱会了。等最后一首歌唱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了。这时,他才想起与父亲的约定!

当克里斯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看见父亲正孤独地站在路口。克里斯心里暗想,如果父亲知道自己因为看演唱会而不守信用,一定会非常生气。

克里斯低着头走了过去,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也想早点儿过来,但是车的引擎出了一点儿毛病,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人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修好。

听完儿子的话,父亲看了他一眼,说:“克里斯,你觉得有必要对我撒谎吗?”

“什么?不!我说的都是实话。”克里斯争辩道。

父亲再一次看了看儿子,说:“当你在约定的时间没有到来时,我就给维修站打了电话,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你的车子根本就没有出毛病。”听了父亲的话,克里斯羞得满脸通红,他低着头向父亲承认了看演唱会的事实。父亲认真地听着,脸色变得更加难看,说:“我现在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我养了一个说谎的儿子。我现在要从这里走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这些年来做的错事。”

克里斯的道歉并没有使父亲改变主意。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克里斯迅速地跳上车跟在父亲后面。克里斯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父亲只顾着走路,根本就不理他。

17公里的路程,克里斯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一直跟着父亲。

17公里的路程里,克里斯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然而,它同样是克里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克里斯再也没有对父亲撒过谎。

克里斯对父亲撒了谎,父亲是完全有理由狠狠地责骂他一顿的,可父亲没有那样做,因为让他反省自己的行为,要比一万句责骂更有效。克里斯被感化了,因为这次经历,他一辈子都不会再对父亲撒谎。

在劝导孩子时,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晓之以理,那么何不试试动之以情呢?冗长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不如以真情实感打动孩子、感化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痛改前非。

当孩子做错事时,心里会有歉疚感,如果这时父母不责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错误,并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通过良言善行熏陶孩子的秉性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把这种观点应用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要先严谨自律,通过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这样父母根本不必向孩子说教,孩子自然就品行优良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年纪大了,身体极其虚弱,生活难以自理。于是,就搬去与儿子、儿媳及5岁的小孙子同住。由于中风留下的后遗症,老人的手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步履蹒跚。

刚开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儿子儿媳就发现上了年纪的老父亲摇晃着的手与衰弱的目力使他无法顺利进餐。比如,米饭会经常从父亲拿着的汤匙中抖落下来;当他握着杯子时,牛奶会泼到桌布上。儿子儿媳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对老人白眼相加,有一天,儿子甚至因为老人弄翻饭碗而呵斥老人。

没过多久,夫妇俩就在墙角设置了一张小饭桌。在那个角落,父亲一人孤独地吃着饭,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另一边享受着美食。再后来,当父亲打破了两个碟子后,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个木碗里面——饭和菜被拌在一起。有时,当家人偶尔朝那边瞥一眼时,他们会发现,老人的眼里含着泪。他显得那么孤独和无奈。然而,这对夫妇所能够给予老人的唯一话语仍旧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这一切,5岁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晚饭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块。父亲看见了,觉得好奇,就走过去,柔声问道:“你在做什么呀?”也许是被父亲特别的语调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长大以后好拿来给你们用。”5岁的孩子说完了,仍旧微笑着削他的小木块。

父母一下子呆立在了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大滴大滴地从面颊上滚落。虽然没有说什么,他们却都知道了该怎么做。那晚,丈夫小心地扶着老父亲的手,将他带到饭桌旁。此后,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没有再在意诸如菜掉到桌上、牛奶泼出来,或者桌布被玷污之类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价值观和处世原则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根植于孩子的心中,成为将来孩子人生态度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长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须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让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获得好的影响。

要熏陶孩子,家长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教育孩子要爱学习,讲道德,守纪律,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吃喝玩乐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

错爱Ⅱ:一管一护,孩子管不住

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达成共识。但是,在爸爸和妈妈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事实上,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譬如,妈妈在教育或责备儿子时,爸爸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爸爸责备儿子时,妈妈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妈妈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孩子不起身,说道:“我看完再去!”妈妈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这时,爸爸却在一旁调和:“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再如,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妈妈要钱买新运动鞋,妈妈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

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一样的。这使爸爸(或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倚仗,可以不听爸爸(或妈妈)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而且,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爸爸认为妈妈的责备不对,或者反过来,妈妈认为爸爸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爸爸一定要与妈妈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都不应该出面袒护,即使爸爸或妈妈的责备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甚至是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上述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时,爸爸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妈妈责备孩子之后,待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妈妈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