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晋文公复生之谜

晋襄公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办好父亲晋文公的丧事,这是国之大事。

首先得给晋文公定一个谥号,因为接下来的一切都要按谥号去进行,如灵牌、讣告、墓碑等都需要用到谥号。

谥号是指一个人去世后,后人给予评价的字,这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盖棺定论。

也就是说,谥号必须是去世后才有的。

曾经读到不少材料,如“报告桓公”、“宋襄公在上”、“报告大人,天子周平王刚颁布诏令”等等,甚至还有的到了银幕上,这些都是明显的错误。

盖棺定论,这个论,在春秋时期,往往只用一个字来定。

晋文公一生文治武功,创立了晋国霸业,“有经天纬地之才”,故曰“文”,这便是我们一直在讲的晋文公。

而晋文公生前,人们对他的称谓一般是“主公”、“君上”、“国君”等,当他还没当上晋国国君时,则被尊称为“公子”。

谥号定了,接下来便是向周天子报告,向天下诸侯发出通告,这便是讣告。

根据礼制,对盟国,一国之君去世那可是大事,必须发出讣告。

盟国则必须在接到讣告后派人前来吊唁、送葬、朝见新君等,这都是当时的礼仪。

当然,根据礼制,得派出什么样资格的人参加是有规定的。不按规定随便派个人过来,那是要摊上大事的。

然后是殡,即停尸。

当时礼制是天子七日殡,即停尸七日。诸侯五日,大夫三日,士一日。

在这段时间里,亲朋好友均至。

殡后是葬,即尸体入棺。

当时礼制是天子七月而葬,即尸体入棺再放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士一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接受有关方面的吊唁。

晋文公下葬前,有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接受同盟各国使者的吊唁,即“同盟至”。

如果是某大夫卒了,则是三个月内,“同位至”,即接受相同级别的有关人士的吊唁。

某个士则是一个月内,“外姻至”,即远方的亲朋好友来吊唁。

接下来是下葬,即入土。

这个过程,儿孙需要三年的时间去守丧。这个三年并不是指整三年,春秋时期的规制是27个月,这个也是有渊源的。

当时普遍认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所以父母去世得用27个月去守丧,这是一种报答父母之意,所以守丧也叫守孝。

守丧期,必须呆在家里,断绝娱乐和交际,吃什么、穿什么、早晚做什么都有规定,以示哀思,也称“守孝”。

之所以讲这些繁琐的东西,那是因为围绕晋文公的去世,有故事好讲。

这些故事有战争,也有谋略,也有历史文化习俗的形成。

晋文公这一脉本来是晋国小宗,其根据地就在曲沃,是曲沃氏通过数代人的努力最后夺取了晋国政权,实现了小宗替代大宗的逆袭。

所以当时晋文公的祖庙是在曲沃,晋文公的灵柩要运往曲沃下葬,并且将晋文公的牌位置于祖庙。

就在灵柩运往曲沃的途中,晋文公棺材里面突然发出一阵声响,史料记载“牛鸣般声音”。

这下把大家给吓坏了!

晋文公难道没死?或者说,晋文公死而复生了?

史料记载了“晋文公死而复生”这档子事。负责祭祀的正是大卜郭偃,他就在灵柩旁边,急忙凑上前去仔细听闻。

但郭偃听了一会,貌似听出些什么,还频频点头。

除了郭偃,没有谁再听到过什么声音。

郭偃却听得很认真。

大家都不安地看着郭偃,过了好一会儿,郭偃直起身来,郑重其事道:

“先君文公显灵了!文公说,将有来自西方的军队准备攻击晋国,命令我们早作准备。”

郭偃的话非常有份量,再加上又是先君的嘱咐,晋襄公不敢怠慢。

晋襄公一边命令丧礼继续进行,一边召开十卿会议研究商量。

有人要说,你这样说太离谱了吧,把故事写成了神话传说?

别急,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因为在晋文公五月而葬的过程中,周天子派人来吊唁了,齐、郑、鲁、卫、宋、曹、陈、蔡、莒等等当时能够叫得出名字来的各中原诸侯,接到讣告后都派出外交团队来晋国吊唁

这可是中原霸主去世,谁敢不来吊唁?谁敢不来送葬?

或者说,谁那么愚蠢不来?

但就有一个诸侯没来!

当然,不是楚国。

楚国肯定是不会来的,那是敌对国家,城濮一战决定了晋楚将进入长期的江湖争雄的对抗,楚国不来是正常的。

应该来却没来的,正是当时的盟国秦国!

秦国国君秦穆公还是晋文公的岳父大人,两国在互相同盟并加上姻亲关系的情况下,居然没派出使者来吊唁,更没派出使者来送葬!

这里面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是的,这确实是有问题的。

但到底有多少人重视过了呢?

晋襄公重视了,先轸重视了,狐偃等十卿班子成员有不少重视了。

但晋国民众呢?

晋襄公刚即位,没有任何值得让晋国人信服的功绩,他出个面告诫一下全国人民?

效果太差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晋襄公的嫡母文赢正是秦国人!

晋襄公的生母是逼姞,但文赢被确立为夫人。因为文赢无子,晋襄公作为晋国世子,被过继给了文赢。

另外一位晋襄公的庶母、晋文公其中之一的夫人怀赢也是秦国人!

晋襄公刚即位,敢在两位母后仍健在时,居然发出号令注意提防秦国人?

但晋文公,不用说在晋国,在全天下那都是威望无双的,谁都服晋文公!

生前是,现在死了也是!

所以,当时的中军元帅先轸将有关情况向晋襄公作了报告,并拿出具体对策后,晋襄公立即同意采用先轸的措施。

先轸的计策就是借晋文公之名,通过大卜郭偃,出演了一场晋文公告诫全晋国人民要提防秦国人的好戏。

也就是说,中军将先轸与太卜郭偃,两人合作演了一出双簧。

出主意的是先轸,下命令的是晋襄公,演戏的是郭偃。

演给谁看?

全晋国人民,尤其是晋军将士们!

秦国人到底想做什么?中军将先轸为何如此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