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自曹国复国后,晋文公的病果真好了。
晋文公的病一好,他便开始琢磨晋军的战斗力问题,这是先轸与他交流不止一次的问题了。
晋军自晋惠公时实施州兵制以来,兵源相当充足。
中军将先轸自从城濮一战后一直在考虑晋军的战斗力提升问题,这是一位真正的名将。
真正的名将,不但会总结教训,也会积累经验。
如城濮大战,尽管晋军取胜了,但这里面有大量的经验教训值得先轸这样的名将总结。
先轸思考的是这个问题:城濮之战时,为彻底地、全面地包围楚左军,自己将中军分兵调转车头横击楚军,终于使楚军溃败。
这当然是正确的战术运用。但如果当时自己率领的不是战车部队,而是纯步兵部队,那会更加灵活!
在平原地区作战,战车的威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丛林山区作战呢?
晋军的主要敌人应该是两个,一是楚国,二是北狄。
对付北狄武装,战车到底有多少优势?
还有,楚国多山林沼泽,如果晋国有一天侵入楚国呢?
战车虽然是最主要的装备,但机动灵活性确实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战车反而成了累赘!
还有,战车太昂贵了。
如今,晋军兵源充足,如果按战车标准配制部队,那晋国可生产的战车量,远远跟不上可以武装起来的军队数量。
怎么办?难道非得需要战车吗?
“主公,我们得设置步兵部队了!”先轸对晋文公道。
晋文公何不曾想着设置步兵部队?但按周礼,一国只能设置三军,超过三军那便是违规。
现在晋军已经是三军了,再增加部队,怎么行?
先轸帮助晋文公解决了这个问题:“主公,我们再设三军,但对外不叫军,叫行。名义上仍旧只是三军,新增加的三行从属于三军即可。”
按先轸的意思,新设的三军叫三行。但三行不是正规军,而是正规军的后备役部队,这个后备役部队不配战车。
在军队以战车为计量单位的春秋时期,没有战车哪能叫正规部队?
既然不是正规部队,那就不算违反规定。
妙哇,晋文公拍案叫绝。
于是,自晋文公设中、上、下三军后,晋国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军制改革,借着兵源充足,新设立了中行、上行、下行共三军。
行,指的是步兵。
其实晋国很早就设置过左行和右行,但当时那只是专门用于保卫国君的步兵,而且规模小得很。
而现在的三行,名义上是从属于三军的后备军,其实完全是三个步兵兵团。
而且,这三行,每行只设一将而不设佐,不像晋国三军那样有将佐。
三行将的地位也相对较低,都只是晋国大夫而不能进晋国的卿级班子。
先轸设立三行的目的,一是扩充军队以满足晋国维持霸业的超强军力需要,二是有效解决战车机动性不足的问题。
在先轸看来,今后的晋国要扩充地盘,将会不断与晋国周边戎狄武装作战,那这三行就可以成为主力。
但晋文公考虑得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东西,这位春秋霸主设置三行的目的很多:
一是要给那些在城濮之战中获得战功的将军们封赏,而将军们最需要的就是带兵统军。
二是晋国地理位置特殊,周边还有许多白狄等游牧民族存在,这些游牧民族时时要来侵扰晋国。
晋文公需要边境有常备武装,而新设置的三行军就可以发挥这个作用:
作为晋国常备军以防御边境以外的戎狄武装!
三是平衡晋国内部贵族势力。
首任三行主将都是晋国传统贵族,但相比三军将佐影响力较小。
现在有了军权,那影响力大大增强,成为制衡以三军将佐为基本力量的晋国卿级班子力量,这对于晋国国君强化君权是有利的。
四是培养高级后备干部所需,当三军将佐出现空缺,可以优先从三行将中选出。
那三行将的首任人选是谁呢?
经六卿会议研究决定,由荀林父为中行将,屠岸击为右行将,先蔑为左行将。
这里我们再强调一点,关于晋军三军以及三行,其将佐情况,尤其是三军将佐,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晋国政坛的主要力量便在这三军三行。
当然,军制会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晋国的需要而经常在变化着的,现在是三军三行,到后来三行又被取消,再后来是四军、六军等等。
无论是晋国现在设置三军将佐共六卿,还是后来的八卿、十卿、十二卿,这些卿级牛人都是三军中的将佐,晋国实行的是全面的军政合一制。
我们来看看新设置的三行主将是何许人也。
荀林父,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
名字后面加一个父,那是人们对他的尊敬,因为他德行高尚。
说到荀氏,我们便会想起晋献公时代的那位献上假道伐虢妙计的荀息。
荀息在晋献公去世前被任命为执政大臣,也是晋献公的托孤重臣。
但当时,晋国上下恨透了害死世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的骊姬,大夫里克和邳郑父趁势发动兵变,骊姬一党被尽数铲除。
荀息虽然是辅政大臣,但他辅的政却是骊姬一党的政,所以在两任幼君先后被里克杀害后,自杀殉君。
一位极具谋略且忠君爱国的晋国重臣死于权力斗争,令人唏嘘不已。
荀息死后,其子荀逝敖受到一定的影响,基本默默无闻,仅仅是继承了一个大夫之职。
荀逝敖共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为荀林父。晋文公即位时,荀逝敖已经去世了。
狐偃认为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
文公准奏,于是起用了荀息之孙、荀逝敖长子荀林父。
经考察,先轸推荐荀林父为中行将,晋文公就启用了荀林父。
正因为荀林父曾担任过晋国的中行将,后人以其官职为氏,这便是晋国中行家族的来历。
荀逝敖的二子叫荀骓,后来当上了晋新下军将,食邑在程邑,成为晋国程氏家族的始祖。
荀逝敖的三子叫荀首,后来成为晋国卿大夫,当上了晋国中军佐,食邑在智邑,成为晋国智氏家族的始祖。
所以说,后来的晋国三大家族的智氏、程氏、中行氏均出于荀氏。
荀氏源于王族姬姓,这便是复杂的晋国大家族中的荀、智、程、中行的族系。
理清这些家族渊源,这对我们读懂春秋晋国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屠岸击是屠岸夷之子。屠岸夷是晋献公时代的一个武士,原本是骊姬党羽东关五的家臣,武艺高强,勇力过人。
后来,在里克、邳郑父与骊姬一党斗争中,屠岸夷暗中投靠了里克,帮助里克一举平定了骊姬之乱。
随后在晋惠公时代,屠岸夷摇身一变,又成了郤芮、吕省的人。
正是因为他的叛变,使晋惠公一举除掉了包括里克、邳郑以及七舆大夫等十余位晋国重臣,使晋惠公一下子便牢牢把握了晋国朝政。
屠岸夷为晋惠公立下了赫赫功劳,因此被晋惠公提拔为晋国大夫。
屠岸夷此后对晋惠公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后来,晋惠公对秦国多次恩将仇报,导致两国发生战争,屠岸夷在晋国与秦国的龙门山之战中战死。
晋惠公因此非常伤感,任命其子屠岸击为大夫,继承其父屠岸夷食邑。
屠岸夷虽然为晋惠公而战死,但其子屠岸击却看不惯晋惠公。
屠岸夷后来也加入到了拥立公子重耳的势力,与朝中一些大夫联合,成为公子重耳回国继位为晋文公的有功之臣。
史料记载,当时晋文公论功行赏,人分三等,其中屠岸击属于第三等功臣。
屠岸击从此进入晋文公的视野,在晋文公勤王、伐曹伐卫、对楚城濮之战、围许之战等战事中,屠岸击因为其勇力过人且往往身先士卒,给晋军各将佐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晋文公认为屠岸击此人完全值得培养,故有意提拔重用屠岸击。
这次晋军设置三行,屠岸击被任命为左行将。
屠岸击后来在晋国对北戎等战事中立功累累,他有一个儿子叫屠岸贾。
这个叫屠岸贾的牛人,在后来的晋国政坛上翻云覆雨,为后世创造出一个经典的春秋故事:赵氏孤儿!
当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杜撰的,甚至屠岸贾这个人也是虚构的。
但这个故事过于经典,至少笔者宁信其有,至少屠岸氏家族应该是真实的。
历史故事,一味强调客观真实性,也许难以推广。
需要讲一讲的是屠岸这个姓氏。屠岸是一个复姓,在春秋时期是一个氏,屠岸夷正是屠岸氏家族的始祖。
屠岸的渊源,来自于屠宰行业,即当时有一种人是专门以屠牛杀狗为业的,人称屠夫。
关于姓氏文化,当时有一个传统,即以行业为氏,故屠夫行业形成了一个屠氏,这便是屠氏之渊源。
可能屠岸夷这个人本来是一个蛮夷人来着,在哪条河边居住,以屠宰牲口为生,故取名为屠岸夷。
小人物往往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屠岸夷因为其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后来便成了大人物的家臣。
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挣得了一个大夫的地位。
然后这个地位便世袭下去,其儿子屠岸击甚至成了晋军一支步兵军团的军团长,其孙子甚至拥有了搅动晋国政坛的非凡本事!
真心不容易。
最后讲讲先蔑。
先蔑就简单了一点,因为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哥哥,即晋国中军将先轸!
好了,现在两兄弟,一个是中军将,一个是右行将。晋国六大兵团,两兄弟各领衔一大兵团,真正的是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