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乐演唱教程·流行卷
- 祝真伟主编
- 6886字
- 2024-12-21 07:50:38
第一章 声乐演唱常识
第一节 声乐的起源
远古时期,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开始有了音乐。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使人脑日渐发达,为音乐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发展,人们在狩猎等劳动中获得食物时,会激动地叫喊、跳动,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在祭祀、祈天和庆祝时,嘴里会有节奏地念叨、唱歌。
公元前六千多年,人类逐渐发明了一些古乐器,如兽笛、象鼓,随后又发明了音律,并将这些古乐器与唱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真正的歌唱艺术。歌唱艺术在两河流域尤其在当时的苏美尔地区盛行。相传,苏美尔人尝试用发明的乐器演奏、唱歌,诞生了苏美尔人本民族的特有唱法,并将其取名叫作“昇”,也是“声”的谐音,于是产生了声乐一词。在苏美尔唱法的启示下,阿卡德、巴比伦等古代城邦也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声乐,声乐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中国声乐艺术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是人类在劳动过程和生活实践中的产物,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就已经注意到歌唱源自劳动口号,他在《淮南子》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当人们共同抬举粗壮的木头时,前面的人大喊“邪许”口号,后面就会有人大声附和。这更像是劳动时的口号,但因为有了节奏和音调,所以就成了声乐的早期形式。中国声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就是从原始的劳动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民歌、曲艺、戏曲等,直至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
第二节 声乐的三种唱法
一、美声唱法(Bel canto)
美声唱法是指喉头在保持吸气位置状态下,呼出的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它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的产生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在西方歌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创造了许多美丽、辉煌的时代,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民族唱法(Nazionale cantanti)
民族唱法,广义地讲,包括民歌、戏曲、曲艺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狭义地讲,主要是指在演唱民族性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和“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它继承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歌的精华,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吸取了世界上先进的歌唱技术。它以中国文化、语言为基础,用科学的原理指导发声,以一种自然、朴素、流畅的歌唱方式表达着民族的气质、民族的个性,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的歌唱方法。
三、流行唱法(Canto Popolare)
流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
第三节 流行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历程
流行声乐演唱的发展历程错综复杂,业界普遍认为其发源于19世纪的欧美,并且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20世纪逐渐走向繁荣。美国是欧美流行声乐的发展中心,而世界流行声乐则是基于欧美流行音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从而衍生出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与风格。
20世纪流行声乐的发展主要有两个转折点,分别是爵士乐与摇滚乐的出现。20世纪初期,世界流行声乐主要集中在美国,白人主要演唱叮砰巷音乐和民谣,黑人则是布鲁斯。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不断融合与碰撞下,诞生了一种新型音乐形态——爵士乐。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流行声乐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发展,美国流行声乐市场中的节奏蓝调、叮砰巷歌曲和乡村音乐互补融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三种音乐形态不断交融,形成“市场交叉”,即同一首歌可能出现不同风格的演唱版本,在这种局面下,催生了摇滚乐。摇滚乐的诞生改变了世界流行声乐的面貌,早期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的出现使摇滚乐成为流行声乐的主流,而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乐队的兴起则不仅让摇滚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还成为世界流行声乐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频发,以美国为代表的流行声乐,意识形态较前出现了很大转变,以往的流行声乐主要以叙事和抒情为主,而此时的流行声乐已经成为音乐家们反应社会问题的一个载体,如鲍勃·迪伦等一批音乐家在此时发挥了他们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美国黑人音乐——灵魂乐得到发展并慢慢成为主流。美国黑人不仅用音乐表达他们的人生态度,而且还用音乐来争取自己的权力。总之,流行声乐在20世纪60年代和社会运动紧密结合,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英国流行声乐随着披头士和滚石等乐队的成功,于20世纪60年代崛起,并迅速和美国流行声乐形成对抗,从而打破了美国流行声乐一枝独秀的格局,英美两国形成的两大流行声乐阵营,相互影响。
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流行声乐大融合的时代,各种音乐风格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甚为繁荣。在美国和英国的基础上,北欧、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流行声乐也开始得到发展,如北欧的流行舞曲、牙买加的雷鬼音乐、南美洲的拉丁音乐等,这些新兴音乐形式的出现和崛起,使世界流行声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后,以美国黑人为主的说唱乐和嘻哈乐成为新时代黑人音乐的代表。此外,以欧美流行声乐为基础,融合了世界各地民族音乐元素的新世纪音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创新与融合在此时已成为世界流行声乐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流行声乐在中国,有过一段坎坷的历史,几经风雨才得到社会认可,并逐渐步入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得到广泛推行,中国的新民歌、地方戏曲等民族声乐形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1927年,作曲家黎锦晖受到西洋音乐和歌舞剧的影响与启发,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掀开了中国流行声乐的序幕。
1931年至1949年间,中国虽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中国流行声乐却仍有不错的发展,其中上海是这段时期的核心重镇,当时流行歌曲也被称为“上海时代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间,中国流行声乐发展阵地从上海逐渐转移至中国港台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中国流行声乐的转折期,中国台湾地区爆发了“民歌运动”,香港地区“粤语歌曲”得以兴起……中国港台歌曲得到了空前的崛起和发展,并对内地流行声乐的复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原来的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内地流行声乐迎来了春天,北京和广州成为流行声乐的发展中心,中国流行声乐开始呈现本土化特征。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流行声乐的复兴初期,但由于当时音乐界受早年“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等批判理论的影响,大家对流行声乐的认识还较为浅薄。1986年是中国流行声乐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年,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会”的举办成为流行声乐崛起的重要标志,音乐会上崔健演唱的原创作品《一无所有》,正式掀开了摇滚乐的序幕,使国人为之震惊,奠定了他在国内摇滚音乐界的重要地位。同年,第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设置了“通俗唱法”,成为流行声乐登堂入室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声乐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得到了快速发展,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岭南乐派”的崛起、摇滚乐的繁荣、校园歌曲的风靡、“新世纪”音乐的探索等,使这一时期的流行声乐在音乐曲风、演唱技巧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更丰富、更多彩的局面。同时,卡拉OK的兴起和风行,也为日后流行声乐的多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之后,网络时代到来,所有资讯的传播速度都变快了,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窗口,为流行声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尤其是拉近了听众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加上的信息全球化,大量欧美声乐作品传入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更加速了中国流行声乐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中国流行声乐逐渐进入世界流行声乐的发展轨道,并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节 声部的划分
声乐声部可依据音域和音色的不同分成以下五大类: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Mezzo Soprano)、男高音(Tenor)、男中音(Baritone)和男低音(Basso)。
一、女高音
是歌唱中最高的声部,按音色、音域等不同特点可分为:
抒情女高音——音色柔美、秀丽,适宜于演唱优美舒畅的抒情旋律。其音域通常为c1—c3。
花腔女高音——音色明亮、清脆,适宜于演唱轻盈、灵活的华丽旋律。其音域通常为c1—e3(或f3)。
戏剧女高音——声音浑厚、壮美,适宜于演唱戏剧性、激情、深沉的旋律。其音域通常为b—b2(或c3)。
二、女中音
又称为“次女高音”,按音色、音域等不同特点可分为:
抒情女中音——音质柔和、流畅,音色多愁善感且略带伤情色彩,擅长演唱大线条的连贯乐句。其音域通常为g—b2。
花腔女中音——音质浑厚之中不失其歌唱性和灵活性,具有丰满的低声区和灵巧的高声区。其音域通常为g—b2(或c3)。
戏剧女中音——音色丰满、圆润,与戏剧性女高音相似,声音具有巨大的戏剧张力。其音域通常为g—b2。
三、男高音
在歌剧发展史上,男高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男主角多为男高音歌唱家扮演。按音色、音域等不同特点可分为:
抒情男高音——音色柔美、舒展,适宜演唱富于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其音域通常为c1—c3。
戏剧男高音——音色浓重、结实而饱满,适宜演唱高亢、激昂、富于戏剧性的旋律。其音域通常为c1—b2(或c3)。
轻盈型抒情男高音——音色明亮、清脆、灵活、纤巧,适宜演唱轻巧灵便的花腔乐句和柔美的抒情篇章。其音域通常为c1—c3(或d3)。
四、男中音
是介于男低音和男高音(包括男次高)之间的声部,通常兼具有男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质,既亮堂、柔润,又庄重、沉着。按音色、音域等不同特点可分为:
抒情男中音——以抒情见长的高男中音,音域通常为F—g1(或a1)。
戏剧男中音——嗓音结实、浑厚,情绪激烈。音域通常为E—e1至g1。
炫技男中音——擅长于语言、节奏较快而又机智的表演。音域通常近似于抒情男中音F—g1(或a1)。
五、男低音
为人声最低的音域。按音色、音区等不同特点可分为:
歌唱男低音——声音舒展而低沉,适宜演唱颇具歌唱性的旋律。其音域通常为D—d(或e)。
深沉男低音——声音深沉而稳重,适宜演唱厚重结实的低音旋律。其音域通常为C—d。
第五节 声乐的体裁
一、常见声乐体裁
(一)民歌
民歌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
民歌反映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表现了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写照。
民歌一般来自民间的口头传唱,极富地方特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流畅,演唱采用各民族、各地区方言,体现其神韵和风格。
我国民歌按其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的差异常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二)颂歌
颂歌的主题一般是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党和领袖功绩的歌颂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其歌词如同优美的诗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音乐气势上庄严雄伟、宽广深远,旋律舒展流畅,节奏稳健,结构严谨。
(三)进行曲
进行曲原为军队中用于整齐步伐、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具有结构工整、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并富有号召力的特点,往往表现威武、雄壮的场面和勇往直前的情绪。
(四)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生活中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一类作品。由于抒情歌曲种类多,数量大,一般又把抒情歌曲分为三类,即叙事抒情歌曲、生活抒情歌曲、爱情抒情歌曲。
(五)叙事歌曲
叙事歌曲的主要特征是歌词具有很强的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的性质,常吸收民歌、曲艺的音乐素材。歌词往往用分节形式,词曲结合更要求口语化,叙事方式以叙述为主,演唱者以第三人称来唱,有时也用第一人称来代替故事中的人物说话。叙事歌曲常分为民歌风格的叙事歌曲以及说唱风格或朗诵性质的叙事歌曲。
(六)诙谐歌曲
诙谐歌曲是以风趣、诙谐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歌曲。它通过逗人笑乐的手段表现人们机智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们在笑声中赞扬先进和美好的事物,批评落后丑恶的事物。如《阿凡提》就是一首表现劳动人民机智幽默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诙谐歌曲。
(七)摇篮曲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常形象地带有摇篮的晃荡感。
(八)船歌
船歌源自意大利语“Barca”,意为“船”之意,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本来是撑贡多拉的船夫所唱的当地民歌,后来由作曲家将其转为古典音乐曲种之一,一般以或拍写成,大多采用中等速度或拍子均匀晃动的节奏,意在描写轻舟荡漾的状态。
(九)小夜曲
小夜曲原指傍晚或夜间在情人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所以曲调常是亲切抒情的。在18世纪末开始出现多乐章的重奏或合奏形式的小夜曲,主要是为当时的达官贵族餐宴时助乐用的,曲调较轻快活泼,与爱情无关。
二、大型声乐体裁
(一)组曲(Suite)
组曲指题材相同、内容有联系的声乐套曲,通常一种是由独唱歌曲组成,另一种则是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组成。
(二)套曲(Divertimento)
声乐套曲一般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套曲中的各首歌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如分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清唱剧(Oratorio)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四)康塔塔(Cantata)
康塔塔原意为“用声乐演唱”,最初是一种独唱或重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到17世纪中期传入德国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在内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故事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但规模较小,偏重于抒情,故事内容亦较简单。
(五)大合唱(Grand Vocal Cycle)
大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其中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有时还穿插朗诵。
(六)歌剧(Opera)
歌剧是一种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以声乐和器乐为主体的综合艺术。歌剧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其内容与规模之不同划分为大歌剧、正歌剧和轻歌剧等。大歌剧一般指那些气势恢宏、场面浩大、音乐庄重、乐队庞大、角色众多、无对白的歌剧。正歌剧一般指出现在十七八世纪以神话即古代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通常由三幕组成,音乐仅由独唱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连缀而成,很少使用重唱与合唱。轻歌剧的含义比较广泛,如小歌剧、喜歌剧和趣歌剧等,与歌剧没有原则上的差别,只是题材多采用轻松愉快或讽刺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第六节 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
一、独唱
是具有较高演唱技巧和舞台经验的单人表演形式,根据不同声部,可分为男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等。独唱一般要求演唱者具有比较好的声音条件和歌唱技巧。
二、齐唱
指两个以上的歌唱者,按照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首乐曲的演唱形式。人数不限,可以是十几个人、几十个人或更多的人,还可以男女声部分开。可以用乐器伴奏,也可不用。齐唱要求整齐、统一,声音洪亮,是群众性歌咏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三、合唱
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首乐曲的形式。可分为同声合唱(纯粹是男声、女声或童声)、混声合唱(男女声混合)两类,又根据声部的多寡再分为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三部合唱等,常见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组成的混声四部合唱。各声部通常声音和谐、音色统一,强弱力度变化大,有层次感,是具有群体感的演唱形式。
四、领唱
指在一唱众和(齐唱或合唱)的演唱形式中引领众人歌唱的独唱部分,其中的独唱者亦称为“领唱者”。著名的大合唱《祖国颂》就由一位男声和一位女声领唱。
五、对唱
指两个人或两组人对答式的演唱形式,比如《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
六、重唱
指两人及两人以上的演唱者,各按自己所分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的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六重唱等。歌剧中的重唱形式是剧中人物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主要包括男女声二重唱等,例如《茶花女》中的《饮酒歌》、《艺术家的生涯》中的《爱情二重唱》、《弄臣》中著名的《赞美你,美丽的爱神》四重唱等。
七、轮唱
通常是由两部分或三部分人(也有按声部分的),相隔一定的拍数,先后唱同一曲调的演唱形式,演唱效果此起彼伏,气氛热烈。
八、表演唱
边唱边做很多表演性的动作,形式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