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与延边朝鲜族“盘索里”的结缘,始于2006年9月与“盘索里”歌手卞英花的相识。当时,刚刚进入硕士学习阶段的我正在考虑选择哪一个音乐品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卞英花也因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奖被保送为延边大学的研究生,但由于她的工作在北京,所以就到中央民族大学借读。机缘巧合下,我们成为了同学,经硕士导师柯琳先生的建议,卞英花也成为了我的第一位研究对象,随后我展开了对延边地区“盘索里”传承情况的考察。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一方面,“盘索里”最早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朝鲜半岛移民艺人来到我国延边地区,与韩国“盘索里”本为同宗音乐文化现象,但是经历了时空流转、岁月变迁后,两者在传承方式、演唱方法、声音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若要详细阐释“盘索里”在延边的变迁,赴韩国做田野考察是必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延边“盘索里”大多为零散唱段,由于不知道这些音乐的具体传承支脉来源,所以也就不能对它们的音乐特征给予准确的判断,因此,对这些音乐进行跨界溯源就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在当时跨界田野的条件尚未成熟,决定了我在硕士论文中所得出的仅仅是一个开放性的结论,同时,这也为我博士阶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指出了大概方向。

如果说这项研究缘起于一种巧合,那么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后,将研究范畴定为“跨界族群语境中的‘盘索里’研究”,则源于导师杨民康先生的启发。先生长期致力于跨界族群音乐的研究,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案例,使其强调为文化寻找“支点”的观念不断深入我的内心。同时,在协助先生筹备“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时,学者们的集思广益更是拓展了笔者关于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思路。政治边界对族群音乐有何影响?歌手们如何通过“盘索里”来唤起群体记忆并实现族群认同?我们该如何看待一个族群的双重历史与双重文化特征?等等问题,成为了四年来我学术研究的主线。

2012年7月在韩国学者权五圣权五圣先生于2020年11月去世。、申大澈的帮助下,我以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的身份赴韩国考察,开始了为期13个月真正意义上的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盘索里”在韩国的繁荣是远远超乎我的想象的,与之相比,延边“盘索里”音乐仅仅是这树大根深文化支脉中的几片嫩叶。另外,在关注韩国传统音乐的同时,我也将其与中国的传统音乐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此时,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决定在跨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以韩国“盘索里”为母体和参照,将研究的重心和落脚点放在延边“盘索里”的变迁方面,最终将研究范畴调整为“延边朝鲜族‘盘索里’的溯源与变迁研究”,希望踏踏实实地解决一些与我国朝鲜族歌手息息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