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沉默,管好你的嘴巴

俗话说:“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口才的重要并不次于能力,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一个滔滔不绝的人不见得就是拥有了一副好口才,一个偶尔沉默的人也不见得就是木讷之辈,真正会说话的人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说话的机会,管好自己的嘴巴。

沉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愚钝木讷,其实,沉默是一种修行,能为自己镀上一层保护膜。孔子去后稷之庙参观,在三座金铸的人像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孔子说的“无多言,无多事”,就是在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

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可贵的处世之道。

大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开了一个小小的印刷厂。那时,他被选为当地议会的书记员。但是,在选举之前,一位新议员发表了一篇明显表示反对他的演说。演说中,他把富兰克林贬得一文不值。对于这位新议员的反对,富兰克林当然不会高兴。但是,这位新议员是一位有身份、有学识、有教养的绅士,他的声誉和才能使他在议院里很有地位。该怎么做呢?

富兰克林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打听到这位新议员的藏书室里有几部很珍贵、稀罕的书,于是就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他,说他想看看这些书,希望他能答应借阅几天。没想到,接到信后,这个议员马上就把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富兰克林将那些书送还回去,还另外附了一封简短的信,真诚地表示了谢意。这样一来,当他们下一次在议院里遇见的时候,那位议员居然主动跑上前来和富兰克林握手谈话,而且非常客气,并且说一切事情他都愿意帮忙。于是两个人成了知己,美好的友谊一直维持了终生。

在富兰克林的成功之路上,用沉默的语言来“回敬”他人的批评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富兰克林运用这个策略,取得了成功。这种策略的作用,存在于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潜意识。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为什么当初反对富兰克林的议员竟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东西在那位议员的心中起了作用,使他不仅与富兰克林握手言和,而且成为挚友。

其实,在借书的那个小环节里,富兰克林无形之中已表示了推崇对方的意思,而使自己居于较低的地位。这种情形下,也就无形地抬高了这位议员的地位而贬低自己的地位,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使别人感到自己地位的优胜和重要”。简单地说,这个策略,是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在人类所有的意识中,活动最强的欲望,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因此,古人说:“治理中显露的,是大众的小事;治理中默然无声的,是圣人的表现;存心于私利的,是小人的追求;存心于远大的,是圣人的事业。”言语的灾祸,轻则害人,重则害己,该沉默时就沉默,你可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说话不分场合的人。这样的人不知道,有些话是可以公开谈的,而有些话只能私下说。他们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是常常会引起始料不及的后果,给自己带来伤害。

在南北朝时期,贺若敦为北周的大将。他居功自傲,恃才放旷,不甘心居人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心中颇为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凯旋而归,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可是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他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更加不满,整天牢骚满腹。

这些怨言传到了晋国公宇文护的耳朵里,宇文护大为震怒,便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并迫使他自绝。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因为这张不牢固的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一定要铭记在心啊!”说完后,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目的就是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若干年后,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可是他把父亲的遗言忘得一干二净,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载道,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绰绰有余。不久,能力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又被皇帝所耳闻,皇帝龙颜大怒,贺若弼被逮捕下狱。

隋文帝批评他说:“你这个人有三个过错:嫉妒心太强;自以为是的心太强;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强。”因为他有功,皇帝不久就又放了他。可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成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也是废物不成?”这时因贺若弼平时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都不顾及过去的私交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言论,并声称他罪有应得。

隋文帝听了众大臣的谈话,对贺若弼说:“大臣们都对你意见颇深,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说说看你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充足理由?”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份儿上,给小臣留下条小命!”

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颖说‘陈叔宝被削平,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颖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还提它做什么?”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地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最后,隋文帝念他劳苦功高,就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贺若敦临死前的嘱咐早就被贺若弼忘得一干二净,他不但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反而更加过分,这也是他自食恶果的必然结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管好自己的嘴巴,该沉默时就沉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祸端。

某乡间有一名德高望重的员外,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心中大为高兴。于是,他决定在儿子满月时邀请全村的人喝满月酒。村中有一个读书人,学问不错,但常在公开场合说出一些不得当的话,引起别人的不满。因此,员外决定不请他参加宴会,避免破坏欢乐的气氛。

书生没有收到员外的邀请函,就跑去向员外表示,全村的人都可以参加宴会,独有他无法参加,面子挂不住。员外最后接受他的请求,同意他参加,但有附带条件,要求他在喜宴中,一句话都不能说。书生同意了,果然在宴会中三缄其口而宾主尽欢。

但在散场送客时,书生嘴又痒了,脱口表示:“员外!员外!我今天可是遵守你的规定,一句话都没有说。将来你儿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你可不能怪我。”员外听了书生的话,气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在不恰当的场所,说不恰当的话,会让人难过、心烦,所谓言多必失。很多时候,沉默胜于说话。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更能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让人们为你的通情达理而鼓掌称赞。所以,闭上你那经常喋喋不休的嘴吧,偶尔沉默一下,也会换来不一样的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