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倾听的人才会有成长

有人问:“我不怎么会说话,怎么开展社交?怎么和人打交道?”

我说:“你这是拿着金饭碗讨饭吃。”

人是社交动物,社交需要沟通。沟通当然需要说话,因此,伶牙俐齿,风趣幽默,滔滔不绝,这些“会说话”理所当然被视为沟通的最好才能,没有的话,就会焦虑,以为自己无法社交。

其实,社交有两面,一是说,一是听,没有听就没有说。社交缺的不是说,更多时候缺的是耳朵。定义广一点,人类的一切沟通都是社交,出现障碍的社交基本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听。善于倾听的人,就是别人不说,只观察细微的肢体动作、瞬间的神情变化,也能“听”到别人的声音。高度默契的两个人,对一下眼神,就交换了海量信息,这是多少G的传输速度?不止5G,至少50G。

善于听,比起善于说,是社交时更需要的技能。当然,不善说话不等于善于倾听,倾听也需要训练。孩子上课不许说话,但他们是不是一定能专心听课?未必。但你不会说话,有个变劣势为优势的机会,你不需要克制自己说话的冲动。

太爱说话,反而会造成沟通失灵。我有个朋友,年轻时就得到绰号“砍头者”。一堆人聊天,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个人说到第二句,他就会把别人的话头砍断,开始他的叙述,为了防止他的话头被人抢回,他的话语密不透风。到了后来,为了保证沟通正常进行,坐在他左右的两人,不得不同时摁住他的双臂,仿佛警察抓捕逃犯,恳求他让人把话说完。他大概能安静几分钟,然后开始下一轮“砍头”。

这例子表面上极端,但本质上却普遍。沟通往往是为了说,就是不砍别人的话头,自然顺承,人也多是接着别人的话头说自己的事。倾听者少,好的倾听者少之又少。训练倾听能力,第一步是克制自己太爱说话的冲动。

好的倾听者,第一步应该像面镜子,完整而清晰地反映所照之物,没有自己的冲动与成见。你观察,你顺应他人与他物的逻辑,在这过程中,完成高效的沟通。我常建议读者,当你迷惑、困扰与痛苦时,拿起笔,把你想的一切都写下来,把它们理顺。你写完的同时,答案往往就有了,这是你自己在倾听自己。但通常情况下,你总是没有专心听真实的自己在说些什么,总是用琐碎的、即兴的、不负责任的妄念砍掉自己内心的话头。倾听训练先从倾听自己开始。

时隔多年再见那位“砍头者”朋友,他变得有倾听能力了。我很吃惊,问他发生了什么。他说,老抢话,自以为是,说了很多错话,其实内心也一直很辛苦,但就是改不了。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戒定慧”三个字——原来看了几千遍,习以为常,那天却有了触动——下定决心,先戒抢话的习惯,只许自己在一定时间内说若干句话。开始时如坐针毡,很快,也就习惯了。这种精进本杰明·富兰克林也体验过。他的十三种美德,第一是节制,第二是缄默,节制你太爱表达的冲动,就能够缄默地等候事情的全貌呈现。

倾听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判断力的提升,从戒到慧。就像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你要表达观点,这没问题,也应该。但在这之前,先要做的反而是节制,是戒,尽可能多地得到信息。

基本事实都不知道,基本观念都没理清,逻辑缺陷一大堆,你就有了结论,开始大批判。那是“砍头者”的行为,你只是在强化你自己固有的偏见,你只是在抒情,没什么智慧含量。我们应该避免成为这种人,人的成长体现为挣脱这种低幼状态。否则,看个新闻标题,人家带带节奏,就把自己的脑袋交出去,一直做如此低效的沟通者,那不过是在浪费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