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丝绸和玉的交易

中国汉朝的使臣张骞开辟了从汉朝的长安出发,途经中亚,连接地中海世界的贸易道路,给商人带着丝绸等到达欧洲提供了契机。那条贸易道路就是丝绸之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意到这条贸易道路的主要交易物是丝绸的事实,于是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后来所指范围逐渐扩大,以至远达亚、非、欧三洲,并包括陆、海两方面的交通路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以体积小、重量轻、珍贵的物品为主。因为陆路主要以人力、马或者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所以很难运输重且体积大的物件。在重量和体积差不多的情况下,交易的主要对象理所当然是珍贵的物品。这是因为即使以同样的方式运输,珍贵的物品也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比如说仅在中国才生产的丝绸等物品就属于这类。尤其是在其他地区,像丝绸这种珍贵的物品会成为体现普通大众和富有阶层、权贵之间文化差异的身份标识,因此必然会被推崇为更有价值的物品。

据推测,丝绸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中国使用,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制作的木乃伊中也发现了丝绸。虽然不知道当时丝绸传播的具体路径,但有可能是经过印度传播到埃及的。很明确的一点是,丝绸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是亚非欧大陆上最贵、最赚钱的奢侈品了。

特别是在罗马,丝绸的价值和相同重量的黄金差不多。有记录表明,当时罗马恺撒大帝在去剧场的时候一定要穿着奢华的丝绸服。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提比略为了防止过度的奢侈,还下了禁止男性穿丝绸衣服的命令。

罗马可以如此灵活地进行丝绸消费,多亏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稳定促进了贸易。先后掌控波斯地区的安息帝国和萨珊帝国垄断了由汉朝生产、经大月氏而来的丝绸的贸易,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

萨珊帝国

它是推翻安息帝国统治后创立的。

随着亚非欧大陆对丝绸的需求大幅增加,主要的消费国为了找到丝绸的生产技术,即养蚕技术和丝织技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汉朝严格控制养蚕、丝织技术的外流,保持了对丝绸生产的垄断。直到2—3世纪,最迟到6世纪,这些技术才从中国传播到波斯地区,随后又传播到了拜占庭帝国等欧洲地区。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中原地区的丝绸等各种物品传到西域,同时从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物品也很多。品质优良的埃及琉璃、于阗玉(和田玉)、被称为“天马”的大宛的汗血宝马、葡萄、黄瓜、核桃等传入中国。4世纪左右,名为草棉的一种棉花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些物品中值得关注的就是玉。

玉作为宝石的一种,是非常珍贵的矿物,由于其剔透的光泽和清脆的声音,所以被赋予了美、永恒、纯洁等文化意义,主要用于制作饰品。另外,玉也被用来制作祭器,被认为是具有神奇功能的物品,可以防止腐烂,保持清洁、健康和实现长寿。

古代中国人相信,人去世后,灵魂虽然会离开肉体,但是如果将肉体保存完好的话,灵魂会再次回到肉体上。他们认为玉具有将尸体保存完好的神奇功能,因此会给死者穿上用玉制作的衣服。当然,这是流传于买得起用玉制作的衣服的富有帝王和上流贵族之间的传说。

因此,玉是社会身份的象征,也是祈求长生不老的统治阶级权贵的文化象征物。外部的玉和内部的还魂思想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风俗。

塔里木盆地

位于今天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间。

玉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从塔里木盆地传入中原地区。因为于阗生产的玉堪称极品,所以玉的交换道路以于阗为中心向东西延伸。938年,后晋的皇帝为了寻找制作玉玺的玉而派特使前往于阗。特使在于阗用四年左右的时间,了解到了玉的开采方法,还写了游记。

后晋

在唐朝灭亡之后、宋朝建立之前的混乱时代,先后统治中原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一。

大月氏控制着于阗和中原的玉的交易,我们把其往来的道路称作“玉石之路”。沿着这条路,从波斯和罗马采集的玉也进入中原,传到朝鲜半岛。玉石之路相当于丝绸之路中的西域南路,是一个由于阗向东西延伸的交换网络。

“玉石之路”先于丝绸之路出现并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之后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玉石之路虽然使中原的网络和中亚、印度、西亚、东北非、地中海世界的网络通过一条纤细的线连接,但是在使两个网络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方面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从大历史的观点来看,玉石之路只不过是构成丝绸之路的一个要素罢了。

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

玉衣不仅表现出古人以玉殓葬可保尸身不腐的观念,而且表明死者高贵的身份。玉衣随葬有等级区分,据《后汉书》记载,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