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飞天使要上幼儿园了
- (美)袁巧玲
- 3184字
- 2022-08-17 15:34:56
4 孩子准备好去上学了吗?
我们只要进入幼儿园参观过,一定会发现班上小朋友都有几项必备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也是帮助孩子融入学校生活、得到最大收获的基础。以下我列出几项一般孩子都会具备的基本能力,家长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特别加强。
学前先备技能
◆专注和观察力
一般的孩子有时都会有专注的问题,更何况是特殊儿童。他们的专注力更为短暂,视觉上无法看得久,听觉上也很难把信息听完,因此影响到他们观察的能力,包括环境的变动、小朋友在社交时的互动,还有老师的教学。平时父母就可以帮孩子加强这些能力,引导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只专注于目前的事物。当环境有改变时,引导孩子去观察变动的人、事、物,也就是教孩子透过听和看来察觉环境中的变化。
沟通能力
◆听从指令
老师在教室给的通常都是一连串复杂的指令,小朋友除了要都听懂以外,还要能全部记得。另外,还需要在有那么多环境干扰的情况下,把每个指令都执行出来,这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通常会看到的现象是,孩子要不是只接收到部分信息、其他的没接收到,不然就是做一个忘了另一个,又或者是他根本不知道老师叫的“小朋友”其实也是在叫他(有一些孩子只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家长在家中让孩子学习听指令时,不仅要有多次的练习机会,还要经常运用不同的说法、拉长距离来教他,提供多样化的指令,这样孩子才更能够理解老师给出的指令。
◆模仿
模仿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无论是课业上的学习或是同学之间的社交技巧,都需要透过模仿才能学会。举一个上课的例子来说,如果课程内容需要孩子完成一个劳作或操作教具,老师会先示范教学再请学生模仿。有时候老师一次示范一个步骤,也有时候老师会一次示范好几个步骤,若是孩子没有模仿能力,或是专注力短暂,只看到某个步骤但漏掉了其他的,那么学习的效果一定会因此大打折扣。模仿同学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孩子看到其他孩子在玩,比如有小朋友正在玩家家酒,这时候如果孩子也能跟着一起模仿同学切菜、煮饭,或是邀请其他孩子加入,那么就很有可能引发互动的火花,更有机会能玩在一起!
◆表达需求
很多特殊儿童缺乏表达的能力,当他们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例如饿了、渴了、想玩某个玩具或想去哪里等),别人不知该如何安抚或满足他,孩子的情绪也会跟着显现出来,造成老师的无奈与困扰。在入学前,先帮孩子建立一些基础的表达能力,无论是透过口语、手势或是图片的形态,重点是让其他人能理解孩子的需求,减少情绪爆发的概率。
◆互动式语言
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要确定学生上课是否理解了教学的内容,老师常常会丢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或是在活动中说出学生熟悉的童谣、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话。这些都需要有来有往的互动式语言,也就是一人说一句、另一人回应一句的能力。在入学之前,爸妈可以先教导孩子一些简单的应答,除了让孩子学习注意别人说话的内容之外,还能同时学习与人互动。有些孩子累积了足够的这类经验,便可能进一步与其他人有更复杂的交谈。
社交技巧
◆与同学互动
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入校园就能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交到好朋友,但是结果往往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很难融入人群。有时他们会躲在角落自己玩自己的,或是有小朋友来跟孩子说话时他没反应,小朋友觉得无趣就不会再来找他玩了。也有一些孩子很渴望友谊,但是却用了不适当的方式接触别人,让其他孩子感到不舒服甚至想要逃避。准备上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是让孩子懂得如何跟同学互动,这包括主动跟同学互动、对他人有反应、参与游戏、以适当的方式跟同学相处等,孩子有了基础的社交能力,他才会在人际关系上更有自信。
这些举动很吓人
有很多孩子其实很想接触其他孩子,虽然出自善意,但是有时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不适当,往往会把其他小朋友吓跑。一些我们看过会让人害怕的行为包括戳别人的眼睛、闻别人身上的味道,或乱摸别人身体等,在很多学龄前孩子身上都出现过。当然也有一些孩子表现得不会那么过头,只是仍会让人不知该如何是好。
乐乐就是这样的孩子,他的口语能力相当好,也很会玩假想性的游戏,因此跟其他一般孩子在一间教室里,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有太大的差异。不过乐乐倒是有自己的一些偏好,比如他很喜欢时钟和手表,最近也迷上了戴眼镜的路人,常常会拿这些话题来跟别人分享。听起来乐乐是个喜欢接触人的孩子,但实际相处下来,可以观察到他与别人的互动有点奇怪。就像是有一次我去他的学校看他,当我一走进教室,乐乐就走向我,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路上的阿姨戴眼镜”,接着又去触碰一个他没有见过的老师手上的表,让那位老师顿时不知所措,由于我们都很清楚乐乐的特质,所以可以接受,但如果换成是不认识乐乐的人,恐怕会觉得他的行为很唐突。
行为及情绪
◆团体规范
印象中学校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小朋友都可以坐在地板上,专心地把故事听完,但是我们的一些孩子不太能安定坐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他们会到处游走,或是无法参与活动。他们缺乏对团体规范的认知,及自我行为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当孩子以往只有一对一的学习经验时,会很难适应团体的教学方式。家长平时可以多让孩子练习在不同环境中该有的表现,从日常生活作息开始,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外出时的基本规范,帮孩子定出一些原则并持续执行,练习的次数累积多了,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于规范概念的理解及执行的稳定度。
◆独立完成活动
孩子是不是常常在执行活动时都只能做一部分,无法持续地将一项活动完成?把一项活动从头做到尾,是孩子在学校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老师给学生一项任务时,都会期待学生能在最少的协助下自己完成。如果孩子缺乏持续度,先检视孩子的困难点,到底他不能持续执行一项任务是出自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项任务需要一定的精细动作能力,但是孩子欠缺小肌肉的力量?还是因为孩子对这个活动不感兴趣,所以无法投入?又或者是他不理解老师交代的内容,因此不知该从何做起?帮孩子理清了原因,才知道该如何协助他。
不是不做,是不懂得怎么做
在一次团体活动中,老师分享了一本绘本,故事里,鳄鱼先生是个美发师,他想要帮小鸟染头发,老师利用这个情节,让小朋友把自己当作美发师,请大家用彩色笔将纸做的小鸟涂上颜色。小将照着老师的指令开始着色,没想到涂到一半彩色笔就没水了。但小将并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只是一直尝试着色,却不知道这时应该向老师寻求协助。一段时间过去了,他还是画不出颜色,最后因为受挫而只好放弃,作品也就搁在一旁。
接下来的步骤,老师请各位小小美发师将已经画好线条的纸剪成条状,再用笔将纸条卷起,就像把头发烫卷一样。这时候,小将拿起剪刀开始“剪头发”,但是因为他不理解老师给出的规则“把全部的头发剪完”,也就是剪下每根画了线的头发,他剪了几根就以为自己剪完了,于是就停了下来。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孩子有可能因为一些能力上的限制,而无法自己独立完成活动。
◆如厕
有一些幼儿园希望孩子在入学前就能把如厕能力训练好。如果孩子年纪还小,一般老师都会帮忙如厕训练。但如果孩子已经是中班的年龄还包着尿布,那么家长就很难要求老师在管理教室和教学的情况下,还能按时帮孩子换尿布。所以如果你不想要孩子有尿布疹,就赶快开始训练孩子如厕的能力吧!
◆无干扰行为
一般的老师都注重教室秩序和管理,如果孩子有很多干扰行为,那么他一定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头痛人物。我们常常为一些特殊孩子感到心疼,因为他们的行为问题其实是可以改善的,但是如果在还没准备好之前,因为父母心急就把他们送去学校,让这些行为成为孩子的负面标签,甚至遭人排挤,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稳定的情绪
特殊儿童常常会有一些莫名的情绪,这些情绪有可能来自需求没有满足、过度受到环境中的刺激或是受到挫折等。若是孩子能在短时间调控自己,或是情绪容易被转移,那么一般的老师还能处理。但是如果孩子爆发的次数过于频繁,或是容易引发其他激烈的反应,通常老师就无法招架,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被学校“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