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

乡村振兴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世界上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正在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约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庞大的网民规模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我国农业现代化较为滞后,其成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现有农户2.3亿户,户均经营耕地7.8亩(其中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相当于美国的1/400、日本的1/10。再者,农村土地市场变化滞后,土地流转缓慢,资金和技术缺乏,土地生产成本较高,分散的农户很难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规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规模农业经营户仅占全国农业经营户的1.92%,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还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其联结方式在内部没有形成一体,在外部没有形成规模,只有自发的意愿,而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完善。

相比,欧盟国家农场面积大于20hm2(1hm=100m)的约占82%,农场面积为100hm2的约占52%[6]。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约占10%,公司农场约占3%,每个农场的土地规模为200hm2左右(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农场数量在逐年下降,平均规模在扩大[7]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除播种和收割外,其他劳动仍以手工劳动为主。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为71%,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80年代就相继实现了全面机械化。例如,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60年代实现了翻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过程的机械化,70年代实现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生产到收获的机械化,现在美国已经把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农机及农业管理,农业现代化程度已经相当高[8]。我国240马力拖拉机比美国晚出现35年;并且在2013年才生产出割幅5.3m、发动机功率为220马力的谷物联合收割机,而美国早已经投入使用。我国大型农机拖拉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达到330h,落后于发达国家30~40年。发达国家农机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之比为1∶(3~6),而我国平均只有1∶1.6,农机作业效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9]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我国的基本农情是人多、地少、各地资源禀赋不均衡、极端气候灾害频发[10]。同时,我国面临农业面源污染、疫病防控等压力。根据《2019年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报告》,我国1~3等优质耕地占比仅为27%,基础地力贡献率约为50%,均比农业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从资源利用率来看,尽管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农业节肥节药行动,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已提高至40%以上,但相比农业发达国家仍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此外,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与农业发达国家也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11]

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突出瓶颈,我国必须加快数智化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村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