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岁高龄的贾湖骨笛

图1.1是1987年在我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它有7孔,由仙鹤的尺骨做成,可吹奏七声音阶的现代乐曲,且音色优美。同时出土的30多支骨笛,经考古学家用碳十四同位素断代法测定,距今已7 800~9 000年。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创造发明了一种完备的管乐器。这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之一(过去在德国或斯洛文尼亚发现的号称上万年前的“骨笛”已被学术界怀疑和否定见2015年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引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网站刊载捷克学者卡尤斯·迪德里希(Cajus Diedrich)的文章《尼安德特人的骨制长笛》。)。假如把贾湖骨笛的出现看成中华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我们的文明史就不仅仅是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

图1.1 贾湖骨笛

中国的音乐文化不但开始得早,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人非常重视音乐,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对音乐有着非常清晰、深刻的论断。孔子不但认为人格养成的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修养开始于文学,矗立于礼,成就于乐),把音乐文化视为最高的修养,他自己还会弹琴、唱歌,并且“无故不撤琴瑟”,除了发生大的变故,音乐都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一生都把“复兴周礼”作为努力的目标,而“礼乐”则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我们的祖先发现,把“礼”和“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用荀子的话说:“乐和同,礼别异。”“礼”使人和人有区别,有尊卑,有秩序;“乐”则是通过音乐这种人类能够理解和共同欣赏的艺术形式,找到人们的共同点,让人和人之间有关爱、有亲情,从而达到“和”的境地。我在引子里谈到“和”这个古人从音乐里悟出的道理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一个“和”字,中国人的音乐更是如此。我们的祖先和现代社会的人不同,他们在音乐中追求的,不是发泄,不是放纵,而是平静与和谐,是心与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万物、天地的和谐。

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里有这样一个传说:黄帝命令臣子伶伦制定乐律,伶伦来到昆仑山,听到凤凰的鸣叫——凤(雄)叫了六声,凰(雌)叫了六声。于是,伶伦就在山下的“嶰溪之谷”用竹子做了十二根律管(确定音高标准的竹管),模仿凤凰的鸣叫。这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竹管依次发出的各差半音的声音,就是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中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其中,“黄钟”成为中国音乐的标准音,十二律则成为中国音乐千百年来的基础和规制。

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相信,只要制定了本朝的音乐制度,尤其是制定了“黄钟”这个音高标准,便可以“天下大定”?但这的确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最中国”的一件事。周公建立了西周的礼乐制度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的政权建立之后要做的第一件国之大事,便是“制礼作乐”。先要制定“黄钟”的音高标准。不仅如此,这个吹出“黄钟”音的竹管(玉管)还是制定国家“度量衡”的标准——以黄钟律管长“九寸”来定“尺”的长度,这是“度”。“量”指的是容积,在农业社会里,量器是最常用的计量工具。汉朝的量器分为龠(yuè)、合、升、斗、斛(hú)。“衡”指的是重量,汉朝权衡分为铢、两、斤、钧、石(dàn)。将黄钟律管里装满“黍”(小米),倒出来后称,其体积和重量,就是量器和衡器的标准:其容积为1龠;1龠中黍的重量为12铢,即半两。将黄钟律管作为“度量衡”的标准器,可见古代的中国人多么重视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