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神——“郎君”与“田公元帅”

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吃水不忘挖井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比如木匠祭鲁班、茶行供陆羽、纺织业供黄道婆、药业供孙思邈……其实反映了中国人对这些有创业之功的先贤的崇敬之情,所谓滴水之恩,不忘于心。

南音人将后蜀孟昶奉为南音始祖,号为“郎君”,他是南音的“行业神”。每年春秋有二祭,即有名的“郎君祭”。在南音清幽素雅、庄严沉静的乐声中,对家乡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南音人以他们特有的礼节和传承为“郎君”上香,司仪用古老的闽南方言以铿锵的节奏吟诵出当代南音人对祖先的崇敬,这表达了南音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中华传统礼乐的精神力量。

除了“郎君”,南音人和闽南文化圈的所有戏剧、曲艺行的艺人一样,还崇奉“田公元帅”。“田公元帅”本名雷海青,是唐玄宗时的乐人。《唐人说荟》中有唐人郑处诲撰《明皇杂录》。书中说天宝末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曾俘获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等,“授以冠带”,招降纳叛。安禄山尤其重视乐工,到处搜罗,终于俘获梨园弟子数百人。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招待伪官十数人,将御库珍宝罗列前后作为待赏赐的诱饵。当旧日的梨园乐工被迫奏乐时,“不觉嘘唏,相对泣下”,于是叛军将领拿出武器威胁。这时候,一个叫雷海青的乐工将手中的乐器摔到地上,面对唐明皇西去的方向痛哭。“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雷海青竟被叛军在戏马殿前肢解而死。

今天我们重读这段记载,不禁唏嘘感叹!当这些被“授以冠带”的前朝旧臣屈服于安禄山的淫威时,一个以弹琵琶著称的乐工雷海青,面对强暴与威胁,却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气节与感情。布衣之怒,以头抢地,他只能用把乐器摔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那些理应撑起大唐天下的文臣,那些理应保土守国、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大唐的武将,这些比他更应该也更有资格登高一呼的文臣武将都在淫威下接受叛贼“授以冠带”时,雷海青的行为不但足以羞煞那些“识时务”的冠冕之徒,也足以青史留名,让后人,尤其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自豪。

图1.30 泉州南音乐团表演“郎君祭”

唐人笔记中记录的许多往事,大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浩渺烟波之中了。几乎可以相信,今天恐怕很少会有青年还知道这个平凡,甚至卑贱的乐工。但在当时,他的故事却感动了无数人,令“闻之者莫不伤痛”。其时,同样被叛军拘押的诗人王维听说此事后,便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位凛然大义、高风亮节的唐朝宫廷乐工,被后世南音界和戏曲界的乐人、曲家、演员奉为“乐神”“戏神”。据说,雷海青出生于清源郡田庄村(今福建莆田东峤镇田庄村)一户姓雷的畲族农家,因为出生后嘴巴周围皮肤黝黑,家人以为不详,将其丢弃于田埂旁。孩子饥饿而哭,竟招来一只毛蟹用涎末喂他。这个场面恰巧被一个游行于乡间演戏的木偶班子看到,于是将他抱养。雷海青在戏班长大,精通音乐、戏剧,尤善琵琶,后成为宫廷乐师。安史之乱后,雷海青的忠义感召天地,在他的家乡闽南地区、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地,他被奉为“田公元帅”“田都元帅”,许多古老的乐种、剧种,如梨园戏、莆仙戏、闽剧、汉剧、越剧、木偶戏班,都把他视为“行业神”供奉,代代祭祀,香火不断。

假如说南音人崇奉西蜀孟昶为“郎君”,自称“郎君弟子”是因为这个亡国之君“好属文,尤工声曲”(喜好文学,尤其擅长音乐),那么,这么多南方传统戏曲的传人世世代代将“田公元帅”奉为神灵,则是他们对这位大忠大义的音乐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崇拜。

如今,在福州市鼓楼区有一座供奉着“田公元帅”的元帅庙,每年都有来自闽南各地、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南音界、戏曲界的朋友来此参拜。这条街因名“元帅路”。

2009年10月,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