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式与反射式之战

1608年,荷兰人汉斯用水晶造出了第一台望远镜,仅仅一年多之后,伽利略就通过对望远镜的改装,完成了它的一大步进化——天文望远镜出现了。伽利略使用的望远镜非常娇小,这是受当时工艺限制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使用的是一台“天文望远镜”。伽利略用它发现了月球上的撞击坑,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发现了银河实际上是由众多暗弱恒星组成,也发现了土星形状诡异。当时,伽利略对土星的发现并不确定,纠结之下将这一发现写成一段“密语”——smaismrmielmepoetaleumibuvnenugttaviras,让他人猜度。后来,当他进一步确认后,才将谜底公布出来:土星由3个星组成,一大两小。这显然不是如今我们熟知的那个以拥有漂亮光环著称的土星。伽利略的问题在于,他的望远镜口径还不够大,光学质量还不够好。于是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新的天文发现通常伴随着望远镜技术的提高。

伽利略制作出第一台折射式天文望远镜是在1609年,牛顿制作出第一台反射式天文望远镜是在1668年。两个人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光学手段,都实现了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的功能。伽利略使用的是透镜组,制作出的设备被称为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牛顿使用的是抛光镀银后的凹面镜,制作出的设备被称为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两种望远镜孰优孰劣?牛顿认为,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由于使用了透镜,透镜引起的色差问题是其本身属性,是解决不了的。不过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它是一个球形凹面,而球形凹面镜是没有焦点的。之后,折射式与反射式这两种天文望远镜的“战役”悄然拉开序幕。

1655年,也就是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出现的40多年后,惠更斯让折射式天文望远镜有了新发展。为了减弱色差,他使用了非常长的焦距,这也使得他制作的天文望远镜造型古怪——有一个竖杆,顶端放置望远镜的物镜,用一根绳子来控制物镜的指向,然后在绳子的另一端安装目镜。惠更斯在目镜制作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他后来设计的惠更斯目镜如今依然被人们使用。惠更斯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看清了土星的光环,并且发现了土卫六“泰坦”,他在公布新发现时也采用了“密语”:aaaaaaa ccccc d eeeee g h iiiiiii llll mm nnnnnnnnn oooo pp q rr s ttttt uuuuu。这句话解密并翻译过来就是:有环环绕,环薄而平,没有一处与本体相连,而与黄道斜交。

其实在牛顿前后,并不乏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的设计者,卡塞格林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用的是凹面反射镜,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的焦点会在镜筒之中,没有办法用于目视。牛顿的办法是使用一片平面镜将光路引到镜筒一侧,而卡塞格林则在镜筒之中加入了一枚带有曲率的反射镜,这样一来,望远镜中就有了两片反射镜,分别称为“主镜”和“副镜”。光线在镜筒中经历两次反射,再通过主镜上开的小孔,抵达位于望远镜后端的目镜。这样的改变更符合一般人使用望远镜的习惯。然而,卡塞格林的设计影响并不仅限于此,因为两片带有曲率的反射镜可以产生组合,从而优化望远镜的成像质量。但纵观17世纪,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并未占据上风。

接近18世纪中叶的那几年,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开始新一轮的发展。这是由于两片消色差物镜的出现。一片透镜只能屈服于色差带来的限制,在17世纪,人们只能通过加长物镜焦距,从而把焦比增大,进而降低色差,这样的后果就是焦距极长,观察视野昏暗。惠更斯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长达37m,却并非当时之最。人们利用两片不同材质的玻璃进行组合,消除红色和蓝色的色差,吹响了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反击的号角,到了18世纪中后期,复消色差物镜也发展起来,可以消除红绿蓝3色色差,至此,折射式天文望远镜与反射式天文望远镜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

在天文望远镜发展的早期,人们并没有刻意区分天文望远镜和非天文望远镜,也没有刻意区分专业天文望远镜与小天文望远镜,毕竟,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用的也只是小口径望远镜。到了18世纪,望远镜制造商才开始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