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光收集者:小天文望远镜简史
- 张超
- 1617字
- 2022-08-01 16:33:47
序2 迷人的小天文望远镜
如果你购买本书,是想了解一下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感受一下巨型专业天文望远镜的神奇,再畅想一下未来空间和地基望远镜的发展,或者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你想找一本书给自己科普一下望远镜的分类和使用,那你就打错算盘了。本书故事的主角,既非专业研究所用的天文望远镜,也非科普天文望远镜,而是小天文望远镜。
自然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其大而壮阔,还因其小而精巧。每一个爱好者群体都会有其情有独钟的精致的“小美”。在天文爱好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精致的“小美”为数不少,其中之一便是专供爱好者使用的小天文望远镜。小天文望远镜在众多民用光学设备中小众而特殊。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望远镜类产品有很多:如双筒望远镜,一般是多用途设计,适合手持野外低倍使用;再比如观鸟镜,这是一种鸟类观察专用的特殊设备,采用了轻便、耐用、正像的设计;还有观靶镜,针对射击运动要求采用了正像、大视野的设计。天文望远镜自然是专门为天文观测而设计的。
然而对小天文望远镜来说,天文观测并非其唯一的功能,使用者可能喜欢目视观察,也可能喜欢拍照片。目视观察者对观测目标也有所区分,究竟是观测行星,还是观测星云和星系?或者想描绘太阳?摄影者则会有不同的拍摄目标。这就使得小天文望远镜出现了复杂的分化。如果一个入门爱好者向我询问,应该买什么样的天文望远镜?我会回答,应该先根据自身条件和自己的爱好特点选取观测的目标和方式,而后再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天文望远镜,这样选起来才有针对性。
我倾向称天文爱好者及业余天文学家使用的设备为小天文望远镜,而非业余天文望远镜。“业余”一词常给人们很多误解。有些人对天文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不把它当作谋生的职业,英文称他们为“Amateur astronomer”,本身是“爱天文者”的意思。因此,他们使用的设备,并不能说不专业,在某一个维度上来说反而是非常专业——目视使用的设备就专门针对目视进行优化,摄影使用的设备就对摄影进行优化,再根据观测目标进行深度优化,只是这些设备不为职业天文学家所用罢了。
从历史的演化角度看,小天文望远镜与专业天文望远镜一同诞生,但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17世纪早期,小天文望远镜简单而粗糙,后来逐渐变得精致,甚至优雅,由于它们多用黄铜材质、金色外漆,外观看起来金光灿灿,所以我们将17世纪早期至20世纪初称为金色时代。20世纪后,随着天文爱好者队伍的爆炸式发展,小天文望远镜逐渐进入灰白时代,也逐渐沾染了机械仪器的味道。但不久之后,小天文望远镜中有一部分成为大众消费品,并且形成了新的审美,小天文望远镜迈入了彩色时代。在使用者眼中,小天文望远镜属于光学仪器,新设备的效果比老旧设备好。但对于收藏者来说,情况则不然。
历经数百年发展,小天文望远镜领域积淀的历史和独有文化让人沉迷,其中有两个最值得关注的收藏时代,一个是金色时代,那是古仪器收藏者的天下;另一个是灰白时代晚期到彩色时代早期,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的设备光学设计成熟,工艺精湛,做工堪称优雅至极。即便是现在的新锐天文爱好者,在使用了当时的设备之后,也会慨叹那种神奇的享受——私人观测,绝不仅仅是目视的享受,而应该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感官享受的交汇。因此,本书的主要章节将围绕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小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展开叙述,而对更早的小天文望远镜只做简单介绍。
至于21世纪的小天文望远镜发展如何,本书暂且无法将其清晰论述。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几年内,小天文望远镜界发生了几件大事,一是日本的高端光学厂纷纷撤出这一领域,让众多爱好者惋惜不已。二是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两家天文望远镜厂商——星特朗、米德先后被中国企业收购,中国制造的天文望远镜成为世界主流。三是中国自主品牌快速发展,市场在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混乱。若说现今世界的小天文望远镜文化从欧洲起步,在美国和日本兴盛,那么下一次大发展,或许就是在五到十年,或者二三十年后的中国。而这段发展还是要留到以后去书写。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