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庄子》是本故事书

庄子的所有学说几乎都是在开玩笑和编故事中完成的。而且庄子面对他人总有一种沾沾自喜和自以为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儒家不太喜欢,可是处于“狗都嫌”年纪的小朋友却很喜欢。

我小时候有一本蔡志忠画的庄子漫画,名字叫作《自然的箫声》。那时候我刚认识箫这种乐器,总觉得洞箫应该是在月下的湖面上吹奏的,而且好像如果没有那样空旷的湖面,没有那些自然的风,洞箫的声音就没有那么美。那时我还不知道庄子是谁。蔡志忠的这本书,翻开来就看到一张画,上面画着大地上有千万个孔洞,树叶上、树梢间也有千万个孔洞,风从中间穿过,音乐也从中间穿过,于是我觉得《自然的箫声》这个书名真是太有意思了,就继续读了下去。这本书里面讲了七八十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它既简单,又丰富,所以我就读了很多遍。现在我手边还有这本书,它的第一个故事名叫《寒蝉与灵龟》,漫画上面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

“世人都说彭祖活了八百岁,是人间最长寿的了。有一种小虫叫作朝菌,朝生而暮死,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一个月;另外有一种虫叫寒蝉,春生而夏死,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四季。可是楚国南方的海上有一只巨大的灵龟,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春季,又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椿树,八千年对于它只是一个春季,八千年只是一个秋季。”

这个故事就非常吸引小朋友。好像大部分小朋友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产生一种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兴趣并不一定表现为喜欢上数学课,或者背乘法口诀表,而是他开始着迷于那些长短大小的对比,开始意识到有些数比另一些数大,通过叠加的方法可以得到更大的数,通过倍数的方法可以得到比更大还要大的数,而且这个数字的增加似乎是一件无穷无尽的事。

因为小朋友刚刚开始通过数字体会到“无尽”的奇妙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小朋友会玩一种数字的游戏,就是互相吹牛攀比:一个小朋友说,我妈妈的裙子很贵的,要一千块钱;另一个小朋友就会说,我妈妈的裙子更贵,要两千块钱;然后他们三千块钱四千块钱五千块钱这样叠加上去,很快就吵得不亦乐乎,最后那个第一个说出我妈妈的裙子要无数块钱的小朋友就赢了。另一方面,我们如果去观察就会发现,八九岁的小朋友很喜欢阅读的科普读物上面,常常标注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小的动物;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世界上最高的山,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小朋友对此非常着迷,而这个着迷的时间很短暂,我们很少看到初中生、高中生和大人对这些最大最小的数字类知识如此着迷。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我看蔡志忠的漫画版《庄子》时,大概也就八九岁,那时候我也热衷于阅读这些关于最大最小的百科全书,所以这本书里讲到八百岁的彭祖、上千岁的灵龟、上万岁的椿树,都让我很着迷。但与那些百科全书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第一次提醒我大小之间的相对性。而且它把我对比数字大小的兴趣,转移到了与生命有关的事物上。之后,我开始注意那些春生夏死的寒蝉,也想去寻找朝生暮死的朝菌。有时候看到一棵大树,会想一想这棵树在它很小的时候是我们人类的哪一个朝代,那个时候的人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在树下休息。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庄子的故事已经把我的注意力从儿童单纯的数字兴趣转移到了人生哲学方面。这就是庄子的魔力。他没有讲什么道理,他只是把这些事实指给读者看,读者自然就会去思考庄子所思考的那些问题。

如果你去搜索引擎查,它会告诉你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还会说他崇尚自由,不愿意出来做官。可是这些叙述都是冷冰冰的,如果你去看《庄子》这部书,看到庄子在里面是怎么得意扬扬地写自己的,你就会觉得并不陌生。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也有这样的人,他比较能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也比较看得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所以他不太和其他人一样沉迷于名望利益和对权力的争夺,甚至对于生死也看得很透。他自己过得比较愉快,有时候还要跳出来善意地调侃你一下。我们愿意和这样的人一起玩,因为他会使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轻松起来。

古代那些热爱庄子的人也都会比较可爱,比如陶渊明或者苏轼。庄子的所有学说几乎都是在开玩笑和编故事中完成的。而且庄子面对他人总有一种沾沾自喜和自以为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儒家不太喜欢,可是处于“狗都嫌”年纪的小朋友却很喜欢。

《庄子》这部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学者们认为,《庄子》在最初的时候还有更多篇,只不过《杂篇》中间的一些部分因为写得太稀奇古怪,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被那些儒家的学者给搞丢了。搞丢的那部分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就是像《山海经》那样的神话,还有一些梦的记录。现在剩下来的这部分中,其实也有神话、寓言和哲学。

那什么是神话呢?神话、传说和寓言又有什么差别?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神话就是对自然力量的人格化。比如我们跟一个小朋友说,天黑了不要出门,因为天黑有一个黑山老妖会来捉小朋友。这就是把天黑这种自然现象转化为一个具体的人来理解。按照这个逻辑,把下雨转化为一个人就是雨神,把打雷转化为一个人就是雷公,把太阳的东升西落转化为一个人的力量,就是东方的羲和与西方的阿波罗。这种把自然力量转化为一个人来理解的故事就是神话。而传说是为人赋予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比如中国民间很流行的济公活佛的传说,是说一个普通的乞丐其实是一个有神奇力量的活佛。寓言则不一定要涉及这些神奇力量,它只是讲一个故事来打比方,比如我们刚才讲到的那个八千年的大椿树和朝生暮死的小昆虫的故事,和超自然力量没有关系,和神仙没有关系,所以它只是一个寓言而已。而《庄子》中就有非常多的神话和非常多的寓言。

《庄子》中大概有一百多则神话。按照神话学家袁珂的说法,《庄子》中有活物论神话和万物有灵神话,这是按神话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分类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现在的科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基本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会在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上重演一次。

袁珂先生说:“刚从动物脱离出来的原始人类,……以好奇为基因,把外界的一切东西,不管是生物或非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现象,都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而在物我之间,更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联结着自己和群体。这种物我混同的思维状态,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称之为原始思维,从神话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叫它神话思维,由此而产生的首批传说和故事,我们便叫它神话。”这就是活物论神话。所以很多民族都有一些古老的神话,在里面人和动植物都有自己的主意,都会说话,他们还平等相处,有时候互相算计,有时候互相合作。《庄子》中就容纳了很多这样的神话。比如说“井底之蛙”的神话和“鲲鹏互变”的神话。这些故事对于大人来说可能代表了复杂的哲学问题,可是对于儿童来说,几乎与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一模一样。我们常常看见三四岁的小朋友和小猫小狗说话,和树上的小鸟说话,和花花草草说话,和椅子板凳说话,那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正处于那个物我混同的状态,所以这些活物论神话对于小朋友来说,是非常亲切和非常容易理解的。

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的年龄再长大一些,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他们的文明再向前发展一两千年,就会进入万物有灵论的时代。什么叫作万物有灵论呢?就是不再满足于认为万事万物都会说话这样的现象,而是去追求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那他们就观察到,所有的生命都有诞生,都有消亡。好和坏,成功和失败,也互相消长。而生死成败本身都是抽象的东西,不像一棵大椿树或者一只小虫子这么具体,人们就为这种抽象的东西赋予人的样子和人的情感,把它们变成生命之神、死亡之神、成功之神、失败之神,并且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这就叫作万物有灵论。所以我们看《庄子》中也有一些神话是涉及这些抽象的神的。

比如《庄子》讲到南海和北海的帝王,名字加起来叫作倏忽,倏忽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就是非常迅速的意思,所以倏忽是时间之神。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混沌这个词我们现在也还在用,比如说“混沌理论”。混沌是指没有时间、没有光明黑暗,不可区分的意思。《庄子》还讲到一个神,他的名字叫作罔象,是一个稀里糊涂之神。在庄子写的故事里,他说掌管时间的神倏忽,凿开了混沌之神的七窍,那个不分时间、不辨黑白的混沌,因为七窍被凿开,他就分得清时间、分得清黑白了,所以混沌就死了,而人类的历史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故事。我们知道盘古故事本身也是如此,说天地本身是一个鸡蛋,中间混沌一片,不分黑白,盘古在鸡蛋的内部诞生,敲碎了鸡蛋的壳,让清者上浮成为天,浊者下沉成为地,天地才产生,人类历史才产生。这和倏忽凿混沌的故事是一样的。罔象的故事也很有趣,说黄帝丢失了玄珠,他让所有的大臣去找都找不到,最后让那个稀里糊涂的罔象去找,罔象一看,那颗玄珠好好地掉在草地中央。如果说那个大椿树和小昆虫的故事讲的是寿命长短的相对性,罔象找玄珠的故事,讲的就是聪明和糊涂的相对性。像这类神话故事,在《庄子》中大概有一百多个。

《庄子》这部书很好地记载了古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大人常常不去想,可是每个人在他还是小孩的时候,却几乎都不由自主地想过。比如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没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这是无数儿童文学的主题,比如《大人国小人国》《爱丽丝漫游仙境》《小王子》。有这么多经典的儿童文学讲这个问题,可见这些问题是儿童非常关心的。我记得在五六岁时,我想象地球是巨人鞋子上的一颗灰尘,而我们就住在这颗灰尘上。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也有一类是讲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一个更大世界的一小部分。比如说,唐代的《南柯记》,讲“南柯一梦”的故事,就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槐树下的一个蚂蚁巢穴。而《枕中记》,则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枕头上的一个梦。还有一篇小说,说我们的世界是放鹅的一个笼子。这一类故事的源头,就是《庄子》中蜗角国的故事。

庄子说,在蜗牛的两根触角上有两个国家。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魏国的国君别把攻城略地太当回事,因为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你的整个国土可能也就像蜗牛的角那么微不足道。我们成年人当然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比如哲学、心理学、逻辑学来讲庄子这些故事的意义,但是对小朋友来说,庄子一会儿跳到一个极大的宇宙中,一会儿跳到一个极小的蜗牛角上,上天入地地讲这些故事时,既提供了一个变化巨大的视角,又提供了一种被《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刘易斯称为“惊悦”的体验。

“惊悦”是指对不明之物的强烈渴望。是说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直觉地感到某些尚不明了的事情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据说我们在凝视夏夜的星空时就会有这样的体验,而当我们看到庄子所描绘的那些故事时,也会有同样的体验。这样的体验,首先本身会带来幸福感,其次它会让我们在以后遇到那些关于宇宙人生的知识时,就不仅仅把它当作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当作我们的生命本真来更好地接纳。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如果我们要学习寓言或者小说,就怎么也避不开《庄子》。因为“寓言”和“小说”这两个词在中国的书籍里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庄子》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但可以把《庄子》看成一本故事书,还可以把它看作中国寓言和中国小说的始祖。

现在的出版市场上,《庄子》这部书的版本很多,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如果你的孩子才七八岁,那你完全可以买一本蔡志忠画的漫画《庄子》给他看。如果孩子大了一点,到了十岁左右,也可以买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的《庄子》,因为它把《庄子》翻译成了现代人能懂的白话文。如果高中或大学生来读,就可以读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这些书。到了学术研究的程度,关于《庄子》的书就多得读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