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
- 吴礼明
- 947字
- 2022-08-11 11:25:12
王维《归辋川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陈铁民先生《王维集校注》曰:“辋川,地名,即辋谷水。在陕西蓝田难辋谷内。辋谷是一条长十里、宽约二百至五百里的峡谷,有辋川水流灌其中。《长安志》卷十六:‘辋谷在(辋川)县南二十里。’‘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如灞水。’‘清原寺在县南辋谷内,唐王维母奉佛山居,营草堂精舍,维表乞施为寺焉。’”
诗作说,在平宽的辋川谷口,有稀疏的钟声微微地回荡,樵夫和渔夫们也渐渐地变少了。这开头两句钟声似有若无,人力也渐次消歇。这是先闻其声,再视其人,是傍晚典型的征象,也是暮色笼罩的开始。
颔联写暮色聚合的情形。又见远山暮色幽静,云气归收。自然的律动,所谓暝色如画也。悠然,是闲静的样子。山本以静显,而远山更显空灵,又逢傍晚,于是显得格外悠闲和虚浮,仿佛清虚得可以飘浮飞动。第四句写云气收拢,是动态,但诗人别有会心,以浮动的白云为静根,于是闲静的山仿佛成了飘荡的云,向着云天飘去。这或许是傍晚的暮色云气使然,但这种错觉恰恰成了颈联的起因和催化剂。当然,这第四句也可以直接理解为诗人归向白云聚拢的山里,与渔樵们的归与之向相反,显示诗人独特的人生取向。
颈联写不得已的浮动。远山之浮动触动了诗人,于是他又看到了渔夫归舟之后是菱蔓的随漂,樵夫担柴背影里是杨花的纷飞,菱蔓与杨花,似乎皆被带动而有所不得已。厚重的大山仍然有动感,何况这些无助的轻微的菱蔓和杨花呢。由此,又触动了诗人进一步的思想。动后如何复静,静与物体的重量没有直接关系,静是与心尤其是本心相联系的。
颈联承颔联,撕开一颤动小口,但隐而不显。因为像菱蔓和杨花这些无质感的事物,即使不是出自诗人的感悟,照一般人的眼见,也是易飞难定的轻物。所以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发现隐藏在世俗的见识里,显得隐含而不露。但是,诗人还是原谅了这种本于生命无内在的质的轻浮。
最后两句,表示时间变化与生命之叹。诗人说这日日晨往的东皋,唯其草色自春而绿意盎然,显得与自然最为贴切,没有什么与之相符了。既不轻浮,也不随波逐流,是“无心”中有一份“本心”在。所谓惆怅,并非诗人自身失意于世,乃伤怜于菱蔓、杨花不能坚定自持地浮转飘随。而其一“掩”字,则是诗人坚定的选择,也是本诗的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