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
- 吴礼明
- 1329字
- 2022-08-11 11:25:11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首联言夕阳西下,群壑一时昏暗下来。是叙述,也是必要的场景氛围与时间交代。颔联写入夜之景,谓月光透过松林洒下,山间的夜显得分外清凉;而清风吹拂下,山泉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一联如诗如画,入景于心,而心旷于野,清凉寂静的禅意很足。
前四句写黄昏与入夜的情形,勾画了一个动止静生的特别环境。随着太阳的下山,黄昏在此山壑之中开始沉静起来,而夜月、山风之下,这个世界终于清静了。诗人感受很细腻,也很画意。尤其是诗作中的颔联,以动衬静,充满了禅语妙思。整个过程与画面虽然很是静寂,但并非死寂一片,它揭开了自然神秘的另一面,仍然充满了生机与趣味。
后四句言人事。第五、第六句是继续写山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动,其景致也跟着变化。随着樵夫的走尽,山中又还原成一个原始的世界,夜色中的山鸟这个时候也真正安静了下来。世界可以说进入了真实的宁谧之中。当然,“初定”二字,仍然可以感受到鸟雀从喳喳而鸣到偶尔而喧的渐渐止息的情形。这个世界并不反对动静,但主旋律是趋静的、温馨的,这个方向不会改变。这个静,充满了以自然为导向的静思和默想,当然也关乎依顺自然的人事的种种深邃的思考与清虑。
最后一联说,丁大先生说晚上来,可到现在仍然未见人影,那好,在此空山,容“我”一人张琴弹奏一曲,以消时间,全为等待。所谓“萝径”,乃是藤萝枝蔓缠绕着的似有似无的小路。只有识别山路的幽人才知道路径的延伸和判别之法。
当然,本诗所写为诗人在山中等待友人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尽管有些焦虑和意有不足,但独坐山中,感受山光月色、清泉鸟鸣的夜景幽趣,弹琴自娱,消忧忘俗,自然是别开了一番新境。于是,“等待”成了一段别样的富有情味的新趣。至于人生与人际的遇与不遇,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依顺自然的安排,本心不为他事所牵,不为他情所苦。不断地守住心灵的正与定,那么人生也可谓“无失”与“无患”了。
有意思的是,崇拜孟浩然的大诗人李白,还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倒是写了一首与友人相遇相游的诗篇,与这首诗潇洒的襟怀,颇有些类似。其诗题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曰:“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李诗处处步随渊明(指其《归去来兮辞》),又处处脱离渊明,由独徘徊变成相与欢。特别是诗中写山月有情,而人亦有深情,对山、对月、对山林,处处能见情。而对友人庭园居室的描写之中,又见出一贯的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的豪情,以及忘忧忘俗忘机的真情。
两诗作可以共读,而能互补其有无。来与不来,共游还是独行,其实并非致命,关键在如何处心、如何待己。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40岁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畅游东南等地。后隐居在家。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疽发背卒。诗与王维齐名,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长于五言诗,清新自然,古朴超迈,对当时与后世深有影响。有《孟浩然集》3卷。《全唐诗》存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