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张说的《蜀道后期》一诗,作得精巧婉致,耐人寻味。

先说题意,所谓“后期”,指后于所定归期,即归期有延滞,诗作内容大约依此而感发。

所谓精巧,从开头两句即可看出。诗作有意倒装,而将客蜀的思归之心做了凸显。这两句言事兼言归心,大意说,客居于蜀,往返洛阳(当时首都,武后称帝定都所在)的时间和路程都已预先定好,而现在,思归之心真是与日俱增啊。言下之意,已暗含了归期延滞。不过,前两句虽含心情,总体而言较为平平。然而,千万不要小瞧了这所谓平淡的叙事。它往往是作家的有意而为:如若没有这个平淡,后面的翻空出奇则无法做成(况且,在结构上,“平淡的叙事”也在不动声色之中做了铺垫和伏笔)。常常,甚至为了后面的翻空出奇而有意要将前面的部分作得平淡无奇。

再看三、四句。在逻辑上,不过是将前两句字里行间的意思(即所谓“归期延滞”)说出来而已,但是,给人的感觉是诗人突然宕开了一笔,居然天马行空地说到了“秋风”如何。后两句大意说,“我”明明与秋风商量好了,要一道回洛阳去(大约诗人的归期定在了夏秋之交,故有“秋风”,云云),可它居然不等人,自己急匆匆地趁先跑到了洛阳(现在已是秋天了,而“我”仍然滞留在西蜀啊)。

这宕开的一笔,更见精妙。我们看,诗人的心情由前面的焦躁变成嗔怪,语气也由之前的急切变成惊讶,甚至在表情上,由一脸的认真变成耸肩解嘲,将诗句前两句聚集起来的紧张通过幽默一下子化解掉了。秋风如人,这一喻拟手段的运用,既避开了写作上的平铺直叙,又使诗作增添了一份意外的情趣,让烦恼也因节制和变相表达而变得轻松起来。这就是艺术(手段)的魅力。在这方面,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的见解,可谓众里最显:“人知其借秋风作解嘲,而不知其将秋风来按捺日月,故‘争’字奇,‘不相待’更奇。”

【作者简介】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早年制科考试,策论天下第一。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因不肯依附张易之兄弟,忤旨,曾被流放钦州。中宗复位,被召回,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711年任宰相,监修国史。玄宗时封燕国公,任中书令。因与姚崇不和,贬为相州刺史,再贬岳州刺史。721年,复为宰相。掌文坛30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全唐诗》存诗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