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抱《和乐记室忆江水》

遥想观涛处,犹意采莲歌。

无因关塞叶,共下洞庭波。

作者庾抱在隋开皇(581—600)中期为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参军,这首诗可能就作于此间。题目中的“乐记”,军中文职,掌章表书记文檄,或称记室督、记室参军等。说是“和”,当有乐记室写有诗歌原作在前,只是今天已无从读取罢了。

庾抱的《和乐记室忆江水》诗,语言整饬,抒情达意,扣题甚紧。诗歌不离“忆江水”三字,处处关乎南人的风土人情,从而恰切地表达出诗人的缠绵而浩荡的乡关之思。

从诗作“观涛”“洞庭波”等相关词汇似乎不难知,本诗当作于秋八月时,正是秋气浩荡、秋思满怀之时。

首句即点“意”(即“忆”)字,诗人想起了长江一带的“观涛”和“采莲”这两件最具江南特征的事件,所触发的情思并不渺细。观涛,自然可以想象江潮的起落捭阖的壮观。而采莲,秋季正当其时,当然也是青年男女劳作兼传情与游戏的盛大场景。又据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所示,采莲涉及恋歌、离歌和南音三种抒情功能,与这里的诗作主题自是深度吻合。另据诸葛忆兵《“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采莲歌可能是自南朝衍化而来的大型歌舞。

诗歌后两句,语句亦甚整齐,说当此深秋,边地风烟弥漫,秋叶纷飞,诗人由此想到此时的江南一带,亦当秋风袅袅,“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诗人身处边关,于此秋风强劲之际,由塞外想到水做的江南的是是处处,是秋风与黄叶做媒,让两地紧紧相连。其实细细推究起来,这背后的江南人的情,故土之情,充作了两地的黏合剂。“无因”,是无故、无端的意思,由此说明故土情感的执着与深挚。

综合这四句,诗人有意以一份远距离的回念(即“忆江水”),来表现从军边地的孤寂与寡欢,同时北方风土的荒凉与枯涩都曲折地获得了表达。于是北方关塞的艰苦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别样的呈现。

【作者简介】

庾抱(?—618),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隋开皇中,为延州参军,入调吏部。尚书牛弘给笔札令自序,援笔而成。为元德太子杨昭学士。及在陇西府,文檄皆出其手。后为唐高祖记室,迁中书舍人。转太子舍人,卒。著有文集10卷,《两唐书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