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孔绍安的《侍宴咏石榴》一诗,抓住石榴开花的时令特征,托物寓意,以摆脱自身的尴尬与不适,也可谓表达贴切。

《侍宴咏石榴》原本是一首应诏诗。《旧唐书·文苑》记载:“绍安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时高祖为隋讨贼于河东,诏绍安监高祖之军,深见接遇。及高祖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高祖见之甚悦,拜内史舍人,赐宅一区、良马两匹、钱米绢布等。时夏侯端亦尝为御史,监高祖军,先绍安归朝,授秘书监。绍安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曰:‘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时人称之。”

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际关系往往显得很微妙。当年在隋朝时同为监察御史监督李渊军队的夏侯端,因为先行一步,已经高高在上,做到秘书监了。对此情形,为官内史舍人的诗人,一不能摆出不高兴的神色,二更要小心对待,对夏侯端自然不可以乱来,而于皇帝李渊更要倍加恭顺。这是封建集权时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和无奈。

为化解心头的不快,也为显示自己对新朝的态度,作为行事机警而敏捷的诗人,“应诏咏石榴”,巧妙地借助于所咏之石榴,既化解了酸味,也消解了自身的尴尬与不适,做到了斯文不坠,得体雍雅。

下面看看这首诗。先看前两句,有可惜可爱、令人垂羡之意。庭中树,指石榴,以树言之,可见石榴树的高大;置于庭院之中,当然见出备受呵护和珍爱,显得高格一档。而“应诏咏石榴”,却先从树说起,可谓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迂徐有致。以为是要咏石榴,所谓物赋一类,但接下来却将时间上延到750多年前西汉张骞从西域引进石榴事,则含着诗人引典的另一意图。据《齐民要术》引《博物志》:“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但俏皮的是,诗人不说张骞如何引进,而是说“移根逐汉臣”,是石榴主动追撵着汉臣张骞进到中国,一下子使诗面活泼起来。显然,在这里,诗人以石榴自喻,引说旧典,表达自己主动投靠新朝的心情。由于用典,藏而不露,也使诗歌的表达显得颇为含蓄。

接下来,在后面两句里,诗人再借题发挥,表达自己晚来一步的歉疚。诗作说,庭院中的石榴树甚是可爱,其根苗当是追随当年的张骞而移植进来;只是因为来时晚了一步,故而开花没能赶上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只好开在这四五月里。所谓春天,当然是指李渊为新旧臣子所拥戴的新朝新气象了。

首联第二句表达心愿,后两句申述客观原因并表达歉意,使得诚意十足,各方面都兼顾了。当然,诗人历陈、隋、唐三朝,自有迫不得已的情势。而此诗作宛转附志,“时人称之”,可以理解,但亦难免有为后世所讥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