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中国近代史上的1912—1928年,即民国前期,史称北洋时期。我们这一代读的小学、初中、高中历史课本把其描述为军阀肆虐、战乱频仍、丧权辱国,总之是一团漆黑、漆黑一团。后来攻读研究生学位,遇上了改革开放时期,有了广阔的搜罗阅读空间,翻检了些原始资料,才发觉脑中装着的固有知识太过片面,才知道那又是一个小百家争鸣的年代,所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提倡。对于我们这种捧中国法律史饭碗的小众人群而言,还知道那是中西法律文化碰撞和交流最为壮观激越的时代,晚清变法修律的成果及未竟之业在这一时期得以固化、承续,有了新发展。中国法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何其艰辛!一波三折有之,进三退二有之,走一步退两步有之,峰回路转亦有之。我们的先贤总是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前进。其中的胸襟、勇气、担当、毅力、智慧,令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后学敬仰之余,不免心生羞赧。无论是法制人物,还是法制故事,这短短的不满二十年中所积聚的资源,都是值得发掘的一个富矿。

北洋时期法制领域的中西冲突与融合,最为人称道者非大理院司法莫属,其中尤以民事司法独领风骚。那时的刑事司法领域,或可称“有法可依”,而在民事司法方面,唯有“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这样一个仓促中暂行的法律可供参酌,而它却又是那样残缺不全。幸亏大理院有个兼通中外、法学素养极高的精英团队,抓住司法不受走马灯一样变换城头大王旗的军阀政府干预的难得机遇,创榛辟莽、以启山林,硬是将这个清末旧刑律未去刑化的所谓“民事有效部分”作为民事法源,通过高超的司法适用,演绎出一幕幕“刑律”与“民法”、“司法”与“立法”、传统与现代连接与交融的活剧。他们是法律界“知行合一”的先锋!是开创现代中国法制与法治事业的智者、勇者、仁者!

大理院与“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其研究难度也同样可想可知。

2004年起,西南政法大学先在刑事法律史,继而铺开在中外法律史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我自知教学生涯已近尾声。烛之将尽,其焰也赤;教之将终,其言也切。于是吁请新科博士生要有“逐鹿中原”的志向和勇气。意思是,学术研究要瞄准法律史和中华法系的主线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尽管地处重庆,未被列入“211”高校名单,然老“五院四系”的底色未减,应当继续与北京等的“211”“985”高校中的法律史兄弟学科相互学习,相互砥砺,在法律史和中华法系的重大课题上同台竞赛,切忌自我偏远化、外围化。

鉴此,在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我提了一个“三性”的参考意见。一曰“可研性”。即要有学术上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越高,可研性越大。其中,有无原创性、原创性的多与少,是评价研究价值的核心指标。二曰“可控性”。这一条包含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必须掌握或能够掌握足够的资料,某些关键性资料即便尚未收集到手,也是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即资料在可控范围之内;主观方面,指研究者对所欲研究的问题有相当的驾驭力、掌控力,而不是高不可攀,超过自己的研究能力。三曰“可持性”。指这一选题能够做持续不断的延伸研究,如能成为研究者的一块学术根据地,则更是理想选题。“三性”之中,“可研性”是基础,“可控性”是关键,“可持性”是提升。

理想不能说不丰满,现实也免不了骨感。能心正意诚地接受我“忽悠”的不是多数。其中还有一些是经过多方面综合考量,由我主动提出来降低选题标准的。那些年带过硕、博士生的同行同辈书生老友们恐怕都懂,都有过这样的无奈。今天,若有人指着鼻子骂我“乡愿”,我不会抗辩,还会真诚作揖致谢。因为,能够理直气壮开骂的师友们一定可以不再“乡愿”,不用“乡愿”了。

本书作者段晓彦博士是2008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的。她并非法律史硕士科班出身。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却听信了我的“忽悠”:“老师!我想选一个可以持续研究下去的题目。”进入学位论文选题阶段时,她一脸认真地对我说:“我身体好,能熬夜,不怕难,一定好好做。”这就是她做“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研究的缘起。事情就这么简单。

事情的不简单是此后的研究过程。她用心做,我自然要用心教。她恶学,我也得恶补。我的带生方法很老套。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从立意、备料、谋篇布局、篇章结构、注释规范,直到文字打磨,都一一关注,适当参与,有时甚至免不了手把手。但此后就逐一放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段晓彦过好了这一关。选题获得学科导师组通过后,她先后赴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以及武汉、重庆等地的图书馆搜集相关史料,摘抄复印、爬梳剔抉、析分斟酌,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饭。其中之艰辛困苦,唯有她心底自知。

我一向以为学无常师,方得真经。青年学子,能真学真研,求知若渴,自会感动名师。这是宋代“程门立雪”典故传下来的精神与经验。台湾地区著名法律史学家黄源盛教授是我交往多年的学术好友,恰好又是研究清末民初法制和大理院司法问题的权威专家。当他得知段晓彦有志于研究“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后,那不是“热情支持”四个字形容得了的,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倾囊相助、尽心尽意、悉心指点,颇有忘年之交的味道。世上自有真情在。成语云“得道多助”,其实,还有“好学多师”。

天道酬勤。三载研修,乐此不疲;埋头耕耘,总有收获。2011年初夏,段晓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对她的论文给出的评价都非常地高,这又大大增强了晓彦博士继续研究的信心,学位论文答辩起到了加油站的功效。确实,毕业八年来,她一直持续着这一课题,眼前的这部著作便是明证。她用自己将近十载的青春年华证明着古老的箴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至于对此著作的评价,学术界和读者自有公论,我作为作者曾经的博士阶段指导教师,并不适合在这里喋喋。

是为序。

俞荣根

2019/11/18

于海南海西盈滨双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