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的理论及实践
- 范刚
- 8625字
- 2024-11-02 14:14:28
第三节 心理测试技术的相关基础学科及心理学知识概要
一、心理测试技术的相关基础学科
心理测试技术是心理学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在案/事件调查审理及人员审查中的应用。因此,心理学有关学科是心理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学科,是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石;而侦查学、物证技术、法医学及电子信息技术是心理测试技术在犯罪案件调查审理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另外,生物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也是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学科共同构成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学科基础,其中与心理测试技术关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如下。
(一)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是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和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它同样是心理测试技术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心理测试技术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二)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科。它是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心理测试技术的实质是一项心理实验,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条件,都是实验心理学原理、方法和条件的具体应用。因此,实验心理学同样是心理测试技术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
(三)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机制,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同样是心理测试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
(四)心理生理学
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或行为如何与生理的变化相互作用,研究心理刺激条件下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过程。心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心理测试技术的身心中介机制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而且为进一步发现和利用新的更为有效的心身指标提供了可能。因此,它同样是心理测试技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五)犯罪与司法心理学
犯罪与司法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和司法有关的心理活动以及揭露、打击、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心理学方法与技术的科学。犯罪与司法心理学关于犯罪心理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犯罪心理产生形成的原因,犯罪心理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犯罪动机的相关问题,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及其外化规律,犯罪人在犯罪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条件下以及犯罪嫌疑人在诉讼活动的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变态心理与犯罪,犯罪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侦查、审讯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理论与方法,证人证言及辨认中的心理学问题等,都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案应用必然会涉及的问题,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主测人员必备的知识。因此,它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践应用的重要学科基础。
(六)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注意、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内部机制和过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科学揭示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它的研究将影响整个心理学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七)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是研究情绪现象的产生、过程、表现、特征、功能及其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其中情绪与生理的关系,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与态度、动机的关系,情绪与人格的关系,情绪的功能等问题,是情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它们都是心理测试技术科学研究和应用所必须认识与解决的根本问题。所以,情绪心理学是心理测试技术的又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八)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形成及人格特点的学科。它对科学认识和把握被测人的人格特点及其身心差异,从而正确地研究和应用心理测试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九)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与犯罪和社会侵害行为关系密切。同时,一些变态心理又影响心理测试的效果。因此,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研究和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十)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是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不仅对犯罪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一)刑事侦查、物证技术、法医学及电子信息技术
刑事侦查是对各类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活动所采用的各种侦查技术、措施和方法的总称。物证技术是对案件中可能成为物证的物品、物质、文书和痕迹进行发现、识别、记录、提取和鉴定的各种科学方法的总称。法医学是物证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伤情、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等进行科学鉴定的学科。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日益重要的侦查技术。它们是犯罪案件侦查审理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同样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实践应用中的重要学科知识。
(十二)生物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
心理测试技术是生物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因此,生物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知识技能,也是心理测试技术应用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方面。
上述学科,是心理测试技术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基础学科,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心理测试技术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学科知识。
二、心理测试技术的相关心理学知识概要
上述有关心理学科,是心理测试技术的基础学科,心理测试技术的学习、研究与应用,应该对以上学科予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为了便于对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重要问题进行理解和掌握,本书就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心理学知识概要如下。
(一)心理、心理学和基本的心理现象
1.心理:客观事物及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其表现形式众多,统称为心理现象。
2.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研究领域,可分为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基本的心理现象:如图2-4所示。
图2-4 基本的心理现象
(二)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心理过程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彼此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影响和支配着人的心理及行为活动。
三者的区别是: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感则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仅反映客观事物与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外界刺激向主观意识的转化,而意志则是内部意识向外部行为的转化。
三者的联系是: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活动的基础,是它的材料来源,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而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又不会无动于衷,必然以已有的态度体验来评价对待客观事物,从而影响认识活动,因此,情绪情感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的认识活动;情绪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人的情绪情感;意志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反过来,意志又制约和支配着人的认识活动。
因此,对心理学及心理测试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必须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统一性。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科学认识相关生理指标与图谱变化的原因,从而做出正确的评判。此是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必须重视的方面。
(三)个性心理及其与知、情、意的关系
个性是在人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生活实践形成的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反映个人心理特点;个性是通过知、情、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在知、情、意方面具有不同特点。
在心理测试中,被测人存在个性差异,会对同一问题刺激产生不尽相同的反应,有关生理指标和图谱也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因此,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必须注意个体差异,尤其在图谱评判时须坚持评判的个别化。
(四)影响刺激—反应的主体因素
S—O—R是心理学的基本公式,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刺激—反应活动不仅受刺激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还受主体状况及其特点的制约和影响:①受主体感受性的影响;②受个性特点的影响;③受心理状态的影响;④受认知状况的影响;⑤受生理状况的影响。所以,刺激—反应活动,即S—O—R受中间环节O(主体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心理测试技术通过观察被测人在特定问题刺激下的反应情况来评判其与案/事件的关系,而被测人有无对相关案/事件的认知及相应的心理痕迹,是决定其反应的关键。然而,由于影响刺激—反应的主体因素较多,有时一些主体因素(如个性特点及其感受性、心理状态、生理状况)可能会影响对问题刺激的反应,因此,研究影响刺激—反应的有关主体因素,总结把握其规律,对心理测试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影响感知的因素
综合已有研究,影响感知的客观因素有:刺激的特点和性质、刺激的程度、感知的时间、光线、天气、地形和位置、遮蔽、背景等。
影响感知的心理因素有:心理活动的兴奋性程度、情绪状况、注意的状况、认知特点、知觉补充性、错觉和幻觉、适应、偏见、感知能力和经验等。
(六)影响记忆的因素
综合已有研究,影响记忆的因素有:感知的状况、时间间隔、记忆对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情绪体验的程度、识记对象的差异程度(辨认难易)、记忆的态度(有意或无意)、记忆的内容、记忆能力和特点。
了解和掌握影响感知和记忆的因素,对正确分析和把握涉案或涉事人对案/事件相关情况的认知状况,从而科学准确地选择和编制目标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心理测试技术的情绪心理学知识概要
1.情绪是神经系统多级神经活动的结果
情绪的产生在神经生理上是多水平整合活动的结果,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生理生化活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调节控制着皮层下各个部位的活动。但是,情绪发生的核心部位主要在皮层下部。在情绪刺激的作用下,整个丘脑系统、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皮下神经节等部位的活动都被卷入,从而形成极为复杂的情绪的中枢机制。
除了中枢神经系统从低级到高级部位参与情绪的整合外,整个外周神经系统也均参与其中。其中,躯体神经系统,在与大脑高级中枢的联系中,介入各种表情的发生或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过程中由于被脑的低级部位所激活,对情绪活动起着加强和延续的作用;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与情绪唤醒的关系更为密切,多种激素除影响有机体一般生理过程从而影响情绪外,某些激素作为神经化学可直接激活情绪。因此,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整合活动的结果。
自主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支配的一个特殊系统,它专门控制与调节有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活动。在情绪刺激的作用下,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广泛激活有机体各器官和组织,产生明显的、超出常态生理节律的生理反应。但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并非情绪产生的中枢机制,它的活动对情绪起着支持和延续的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个分支系统构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控制与调节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等,外部腺体——唾液腺、泪腺、汗腺等以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等的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作用是对立的,二者互相起拮抗的作用。这种作用使由交感系统激活的有机体恢复平静,以限制和保存机体的能量消耗。
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不随意的,它与情绪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人受到情绪性刺激、所引发情绪的激动度和紧张度增长时,生理唤醒水平和器官激活的程度也会提高。但是,对于各种不同情绪是否具有生理激活的特异化模式的问题,尚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和明确的验证。迄今为止只能做到对某些情绪发生时生理变化的描述。例如,焦虑引起消化道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被抑制;愤怒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心血管活动加速,血压、血糖升高,皮温升高;恐惧则导致外周血管收缩,面色苍白,咽、口部发干,皮温下降,出冷汗等。
2.情绪的生理测量
鉴于有机体在情绪状态下会出现许多生理反应,因此可以运用各种生理记录仪器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作为情绪活动的客观指标。例如,心率、血压、血糖、呼吸、脉搏容积、皮肤电阻和导电度、肌肉紧张度以及脑电变化、脑神经化学物质变化等,均可被测量。
(1)呼吸
呼吸的变化可通过呼吸描记器记录下来,根据记录曲线,可以分析情绪状态下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高兴时呼吸深度不大,频率略快于平常,整个呼吸曲线基本上较有规律;悲伤时呼吸频率很慢,每次呼吸之间的间歇时间较长;处在兴趣、积极思考状态时,呼吸频率稍慢、均匀,反映了集中思考时的特点;恐惧状态中,呼吸频率变得非常快,但有间歇、停顿的迹象,振幅变化没有规律,反映出恐惧时的战栗状态;而处在愤怒情绪状态时,呼吸频率也大大增加,呼吸深度异乎寻常地增大。另一个呼吸记录指标为呼气与吸气的比率,一般正性情绪下呼气与吸气之比小于1,表明呼气时间短,吸气时间长;而在多数负性情绪下,呼吸比率大于1,表明呼气时间长,吸气时间短。情绪状态下呼吸的变化一般只标定激活水平而不标示情绪特异性。
(2)循环
情绪状态下循环系统的活动一方面表现为心跳速度和强度的改变,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周血管的舒张与收缩的变化。例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用心动电流描记器和心电图仪可以把心脏活动的变化曲线记录下来,用血管容积描记器可以把外周血管容积的变化记录下来。
(3)皮肤电反应
在一般情况下,皮肤电流运动具有一定的电阻参数。情绪状态下皮肤内血管收缩的变化和汗腺分泌的变化,能引起皮肤电阻的变化。当人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时,皮肤导电电流增加,皮肤电阻下降。
(4)多导生理记录
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可以同步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脉搏容积、呼吸与皮肤电反应等多项指标,可同步取得多项数据,用以进行综合分析。鉴于生理变化受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支配,不受人的主观控制,因此测量结果是比较客观的。
多导心理生理测试与一般生理测量一样,在测定基础水平后,向被试提出一系列要求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中性问题或参照问题和有关键意义的鉴定性问题,问题之间有足够的时间间隔以使生理指标恢复常态。若被试在回答鉴定性问题时产生紧张情绪反应,各指标则会出现同步变化,即可作为有相应心理活动——认知及情绪反应的一种参考指标。
(5)声音紧张分析
声音紧张分析器可以用来测量人耳所不能觉察的语音的某些变化。所有的肌肉(包括声带)在活动时都会发生轻微的振动。当说话的人情绪紧张时,发音器官的正常颤动便被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所抑制。由于人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不能被随意地控制,因此使用声音紧张分析器对人的语声进行记录,声音图像便显示出来,可进行相应的心理分析。
3.情绪反应的表现
(1)主观体验(认知变量)
(2)生理变化(生理变量)
(3)行为表现(行为变量)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语调表情。
4.关于情绪发生机制的学说
(1)詹姆士-兰格:情绪的外周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这一理论主张“当身体产生(生理)变化时,我们感受到这些变化,这就是情绪”,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该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2)坎农-巴德:丘脑整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并非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坎农认为,当刺激引起的感觉信息传到皮层时,激活了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唤醒丘脑活动,导致特定模式的情绪产生。丘脑同时向大脑皮层和身体的其他部分输送冲动,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坎农的丘脑学说强调被唤醒的丘脑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提出了情绪的特定脑中枢,因此比詹姆士-兰格理论前进了一步。但是,丘脑学说忽略了外周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3)阿诺德:认知评价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Arnol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该学说强调情绪来源于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认为情境、认知评价、经验、个性等都对情绪的产生有影响。
阿诺德举例说:人在森林里看到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熊却不产生恐惧。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境对人的意义。因此,阿诺德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的倾向,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
依照阿诺德的学说,情绪是这样产生的:情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后再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人对情境的评估。这时情境被评估为对有机体有足够重要的意义,皮层兴奋即下行激活丘脑系统,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使器官发生变化。这时外周变化的反馈信息又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并与大脑皮层最初的估价相结合,纯粹的认识经验即转化为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阿诺德的学说接受了詹姆士-兰格学说的外周反馈观点,而不同意坎农关于丘脑抑制的观点。她认为整个情绪过程均为大脑皮层兴奋的结果。她与詹姆士的不同可从如下模式中表明:
(4)伊扎德:动机—分化理论
该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认为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着重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正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
伊扎德的动机论则容纳了更复杂的内涵,他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提出人格具有6个子系统——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人格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还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其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各种情绪体验是驱策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含着更完整的内容,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与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情绪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使得其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产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关于表情的学说。从情绪的分化观出发,十分强调面部表情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人类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程序化的模式,而且先天的面部表情参与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面部运动的感觉反馈激活情绪体验。伊扎德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描述了外界刺激事件引起感觉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兴奋,激活在下丘脑或杏仁核内贮存的先天情绪模式,从而在面孔上显露为一种反映具体情绪的表情。这一表情活动向脑内的感觉反馈引起皮层的整合活动,从而使人产生情绪体验。这就是表情的“面部反馈”功能。
在对情绪性质的阐述方面,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的产生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八)心理测试技术的实验心理学知识概要
1.变量
变量是在数量和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即S—O—R的变化及现象。
根据S—O—R公式,心理实验的基本变量有:
(1)自变量(刺激变量),即由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机体变量(被试者变量),即被试者的特性因素,如性别、年龄、生理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等。
(3)因变量(反应变量),即由自变量引起的反应。
(4)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即除自变量以外的刺激和干扰因素。
2.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自变量通过机体变量(中介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并受机体变量的制约和影响;额外变量会干扰自变量,并影响因变量。
3.实验设计及心理测试中的变量问题
(1)科学准确地确定自变量;
(2)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
(3)正确认识和评判因变量。
4.实验及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条件。
(2)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5.实验及测试中主试与被试的关系问题
(1)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主试者效应对被试有着重要影响。
(2)要注意避免影响测试的不良因素。
6.实验及测试的仪器
(1)仪器的设计。多导心理生理测试仪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实用。有关生理指标只选取有效的指标,意义不大和效果不显著的指标无须设置。
直观。应便于主测人对各项指标变化进行观察。
便携。但体积不能过小,应保证对被测人应有的心理压力。
(2)仪器的性能:灵敏,有效,稳定,可靠。
(3)仪器的安装、连接、佩戴和操作。须按相关要求正确进行。
[1] 即将受诸多因素影响、制约的问题刺激与图谱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是简单的一因一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