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行走世界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桥梁。面对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怎样的认知?在汉字行走世界的环球旅行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这是曾经我最爱听的一首歌《中国话》里的歌词,如今这句歌词是汉语在全球发光发热的真实写照。

我的家乡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是汉字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文字之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甲骨文不仅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而且还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在鲁迅先生看来,不断发展传承的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对我们来说,汉字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载体、一个媒介,它能搭起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开通探索人类多彩文明的大道,它是中华文明之光,也是中华文化之根。

当看到“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开始沉醉于汉字的魅力时,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据统计,当前全球有超过1亿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面对这么多汉语爱好者,我感觉到借持续升温的“汉语热”和家乡丰富的文字资源,可以结交更多世界各地的朋友,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思想有多远,行动就应该有多远,我们积极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最终,我们将一系列以“汉字”为主题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呈现给了世界。

中国汉字 走向世界

面对面观看殷商时期甲骨片上的占卜文字,感悟司母戊鼎内壁铭文的秘密,饱览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直至楷书绵延几千年的发展流变……2013年8月13日,记述中国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正式开启了汉字行走世界的旅程。

以汉字发展历程为主线,《汉字》国际巡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讲述汉字的起源及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第二部分是汉字的研究与传播,讲述汉字的研究成果和印刷技术的革新;第三部分是汉字的艺术与创意,讲述精彩纷呈的汉字书法与篆刻艺术。巡展在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明发展线索背景下,将历代与汉字发展相关的人、事、物作为闪光点,呈现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安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携《汉字》国际巡展跨过喜马拉雅山,相约南亚大陆,飞越太平洋,拥抱拉丁美洲……《汉字》行走于世界各个角落,以其独特的表意性及其形体内部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如同一块块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轨迹。

《汉字》国际巡展,运用图板、实物、拓片、书法作品等形式,全面生动地向世界介绍汉字的演变与发展,还通过现场书法表演、活字雕版体验,让参观者切实感受汉字作为古老中华文化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汉字》国际巡展,每到一处,都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在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作为志愿者负责给参观者讲解汉字历史。他兴奋地说:“来自中国的《汉字》展让我有了用武之地。”在斯里兰卡,书法家现场指导当地中学生用汉字写下“你好”。

《汉字》国际巡展不缺精彩的故事,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在毛里求斯发生的一切。《汉字》国际巡展在毛里求斯的开幕式是与当地中小学毕业统考汉语优等生颁奖典礼结合在一起举办的。毛里求斯议长哈努曼吉说,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预示着汉语将拥有更重要的国际地位,毛里求斯想要跟上“中国龙”的步伐,就必须鼓励更多学校开设汉语课程,让更多毛里求斯孩子学习汉语。

我们在毛里求斯专门安排了雕版印刷体验,许多观众为了体验排起了长队,无论等多长时间,体验之后的新鲜感和满足感都会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庞上。侨领杨宗贵排队等候了半个小时,只为请书法家帮他写下他的名字留作纪念。他说:“我已经不会说中文了,但我的中文名字永远是我作为中国人的象征。”

书法家与斯里兰卡学生共同写下“你好”二字

时任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李立对《汉字》国际巡展走进毛里求斯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近年来,随着中毛两国经贸、旅游、人文等各领域合作的不断发展,毛里求斯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汉语热,学习中文和到中国留学已成为毛里求斯青年人的时髦做法,汉语培训班一直供不应求,汉语考试也热度不减。有朝一日到中国走走看看,用学到的汉语交几个中国朋友,品尝地道的中国美食,听听中国戏曲,看看中国功夫,是很多毛里求斯人心中最真实、最质朴的想法。”

国际汉字大会 搭建互鉴平台

《汉字》国际巡展先后在加拿大、尼泊尔、德国、法国、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和热烈反响,它不仅开辟了讲述中国故事的全新路径,而且是践行为国交友使命的具体行动。每一场巡展后,我们都能认识一些汉学家和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朋友。为了对《汉字》国际巡展进行阶段性总结,也为了邀请这些汉字和中华文化热爱者来华亲眼看看中国的汉字之都,亲身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我们于2015年10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搭建了一个高层次、可持续、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文化对话和文明互鉴平台。

来自29个国家的68位外国嘉宾,以及国内2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协会的52位专家学者,齐聚安阳,以“汉字里的中华文化”为主题,以“汉字论坛”和“汉学家进校园”为主线,通过历史溯源与现实考察结合、文字研究与文明探讨结合、文化对话与社会互动结合、学术进步与地方发展结合,促进中外之间的沟通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在致辞中说:“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为悠久、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体系,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愿与世界各国的朋友通过汉字来共同开发和享用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伟大文明宝藏,并去创造新的更大的文明。”

“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摹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在第二届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天树这样表述,“汉字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民族思想和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

美国著名汉学家理查德·西尔斯告诉大家,他最初学习汉字时吃了不少苦头。面对5000个汉字和60,000种组合,他常常被绕晕头。但是慢慢地,通过研究汉字的来源和演变,他逐渐明白了汉字的魅力。他说:“不少正在学汉字的人,都是死记硬背,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

国际汉字大会举办地——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中国,理查德·西尔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他花费了20年时间,整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创办了“汉字与词源”网站。大家在网站上输入一个汉字,就可以查到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看到它的各种字形,而且它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理查德·西尔斯希望通过“汉字与词源”来分析汉字,让全世界的人,特别是外国人可以知晓汉字背后的故事。

“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

历史上,汉字曾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说:“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通过汉字沟通交流,互学互鉴,构筑了深厚的东亚文化底蕴。”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的大力支持下,首部《中日韩共用汉字词典》于2018年8月面世,从文字上为加深三国的相互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字所承载的深厚含义之外,大家普遍关注的,还有汉字书法的艺术美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尼泊尔前副总理兼外长苏加塔·柯伊拉腊说:“从汉字的艺术形式能感受到中国艺术的根,不懂汉语的人,但能感受到中国书法的美。汉字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传播,将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与繁荣的远大目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敏希望通过设计汉字字体,让人们看到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汉字,从而让汉字说话。

汉字为媒 结缘中国

每一个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都有一段特殊的与汉字的故事。2017年9月,借第二届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召开的契机,我们专门举办了“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喀麦隆、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10名选手讲述了自己与汉字的故事。来自瑞典的参赛选手魏明瑞说:“我曾去过30多个国家,但最终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让我选择留在中国。我最爱的国家是中国,最爱的语言是汉语,最爱的文字是汉字。”魏明瑞与汉字的结缘要追溯到2012年。这一年,魏明瑞与中国第一次直接接触。刚到中国,他时常盯着路边广告牌上方方正正的汉字发呆,虽然看不懂那些就像美术作品一样的文字,但心中却升腾起真切的喜欢,而且他预感自己和汉字将会有一段不解之缘。2014年,魏明瑞再次来中国,开始了与汉字的亲密接触。

魏明瑞在演讲

“民以食为天”,魏明瑞学习汉语是从饭馆菜单上的汉字开始的。他将每次去饭馆吃饭当作学习汉字的最佳机会。菜单看多了,他逐渐发现了一些汉字的规律,从偏旁部首中领悟到些许汉字的造字精华。在他看来,“肉串”的“串”字很有意思,因为“串”字的形状就像肉串起来的样子,即便他不认识这个字,也能猜出它的意思。接触越多,就越无法抑制对汉字的喜爱。魏明瑞认为,仅靠日常生活中零星的学习无法真正掌握汉字的精华,因此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瑞典主修汉语专业,系统学习汉语。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魏明瑞发现了汉字更多的奥妙。他发现菜单上很多的汉字下面有四个点(灬),查词典后他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是指做饭的方式,如“煮”“煎”“蒸”等,而“热”字也有四个点,他意识到这四个点和“火”肯定有某种联系。他脑海中浮现的,是熊熊燃烧的柴火上烹饪可口的饭菜。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有一次,魏明瑞点菜时,把凉菜“小拼”看成了“小饼”,当服务员递给他一盘凉菜拼盘时,他傻眼了。后来他才明白,“饼”跟食物有关,所以是食字旁(饣);“拼”跟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扌)。没能吃到心心念念的“小饼”,却更激发了魏明瑞学习汉语的热情,他决心成为一名“中国通”。

汉字蕴含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和思维特点,如果汉语学习者都能像魏明瑞一样深刻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那么民心相通的工作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比如“善”“义(義) ”“美”等,多用字符“羊”来会意:“善”是“对言如羊”,“义 (義) ”是“以羊示之己之威仪”,“美”是“羊大为美”。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是“吉祥如意”, 社会理想是“祥和美满”, 这里的“祥”也是以“羊”为构字部件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渗透在文字中的生动实例告诉全世界, 中国人崇尚善良、温和、和平。通过汉字与其他语言文字的比较研究,我们也能让大家了解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共同性、共通性和共融性。举例来说, 汉字的“笔”从竹()从毛会意, 这是毛笔的符号化表达方式。英文的“pen”来自于拉丁文“penna”,而“penna”又源于“feather”(羽毛)。由此可见, 无论是中国人, 还是西欧人, 其写字所使用的工具, 在历史上都与“毛”有关系。这样的文字对比, 有利于拉近异源异质的文字之间的距离, 也有利于拉近文字使用者的心理距离,从而促进中外文化对话,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1

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难学,汉字难写,但仍有许多外国人一直热衷于学习汉语、汉字。日本汉学家佐藤利行说:“中华文化走出去应从汉字走出去开始。”我们将继续带着汉字行走世界,并以汉字为视角,将抽象的符号变为生动的故事,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抓手。

供 稿: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樊晓星

专家点评

河南安阳外办选送的“汉字行走世界”案例,对近年来我国围绕“汉字”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充分说明相关活动在对象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其他同类活动相比,这个案例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借助于“外脑”和“外口”讲好中国故事。例如,毛里求斯观众体验印刷术、来自美国的“汉字叔叔”现身说法、各国留学生踊跃参加国际汉字大赛,等等。长期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自说自话”,甚至“自卖自夸”等违背国际传播基本规律的做法,这个案例有意识地规避了这一倾向,从而获得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案例中提供了大量有说服力的直接引语,用来说明国外受众对相关公共外交活动效果的评价,这充分体现了活动组织者和案例写作者所秉持的鲜明的“受众意识”。在汉字的文化传播中,策划者还有意识地挖掘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集”,例如汉语“笔”与英语“pen”在词源上的相似性,这样会让国外受众产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也符合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接近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围绕汉字而展开的各类公共外交活动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精心的整体策划,缺乏“战略传播意识”。因此,这些活动显得较为零散而琐碎,未能将汉字传播提升到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的高度。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孟德宏《利用汉字抓手 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