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更应重视本科教育注8
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就成为每一所研究型大学责无旁贷的任务。研究型大学如何进行本科教育随之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离不开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构成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之道首先是必须抓好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基石
纵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都是靠本科教育扬名于世。例如,牛津、剑桥在成立之初形成的导师制,19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和学分制,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等,都直接指向本科教育,并直接催生了这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即使是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化、上移之后,本科教育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石。因为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本科生始终具有量上的优势。
其次,研究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西方的大学理念中,最初就已经形成了“只有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观念。直到今天,这一观念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正是在这一观念下,国外的许多大学并不把教授指导研究生纳入工作量范畴,而把带研究生看成是教授行有余力的事情——有经费、有精力,就可以由自己选择带或不带,带多或带少。这样的制度设计是防止冲击本科教学。
在我国,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似乎研究型大学就是研究生教育,又把研究生数量和硕士、博士学科点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研究型大学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一思维模式直接造成了研究型大学工作重心的上移,造成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本科教学资源的紧张,实际上是一种不可取的发展观和大学理念。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国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关系来看,研究型大学并不排斥本科教育,而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厦门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从自身的区域特点出发,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学校各个层次的发展规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克服单纯的数量发展观,而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科学发展观,在适度发展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严格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坚决从低层次的办学领域退出来,从而把学校的精力从对教育“量”的关注真正转入到对教育“质”的关注。
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确立多元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
传统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学科型精英人才的大学。但是,随着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种以学科型为主的精英教育不断受到挑战,如何保护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质量,是提高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一般设有共同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而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标准趋向多样化,在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均各不相同。
显然,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标准多元化的预见,对研究型大学保持精英教育质量标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种意义在于研究型大学应在坚持精英教育办学层次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学科型为主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从学科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多元化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所以,无论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层次上,均应打破单一狭隘的数量比例,而从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的相互衔接来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以研究生教育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以本科教育确保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本科教育应改变以培养学科型为主的思路,树立学科研究型、实际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元化的人才类型理念,研究生教育也应改变单纯的培养学科理论研究型人才的模式,突出实际应用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从而构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构建灵活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就思想渊源而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源于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其思想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为世界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并为各国高等教育广泛吸收和借鉴。当今,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无不在学生的自由学习上下功夫,为学生自由学习创造充分的空间。
作为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大学,厦大同样有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引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1998年厦门大学尝试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实践;2003年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本科课程体系以大类平台设计为主干,除少数专业外,均按大类招生,大类制订教学计划,允许学生在学习学科类通修课程的基础上选修不同方向的课程组。同时在学制上推行弹性学制,允许毕业生提前或推迟毕业。与此同时,为鼓励优秀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学校近期又启动了三学期制、主辅修制以及双学位制,这些方面的改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充分的空间,也为学生个性合理充分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推进教学运行机制改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梅贻琦先生曾对师生关系作了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即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
综观世界研究型大学,无不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方面不遗余力,就是推行以学年制为主的普林斯顿大学,仍然以其细致关怀的导师制而著称于世。所以,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鼓励老师热爱教学,尽职尽责,真心实意地引导本科生尽早进入科研训练,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关键。这不仅需要从师德上大力提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而且必须从机制上建立必要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
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厦门大学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学校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以构建本科教学运行机制为契机,鼓励“一人多课”和“多人一课”,鼓励教师尽量压缩课时,增加课程门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以课程门数而不以课时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量考核的依据,为教师自我创造研究争取更多的时间,促进教师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引导教师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动态,重视教学改革实践,自觉把自身科研的优势转化成为教学的优势,吸引本科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
显而易见,研究型大学处于现代大学体系中的“金字塔”塔尖的地位。在经历了近几年扩招和就业政策的市场化改革的阵痛和困惑后,应当树立以培养社会精英、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己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