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同东盟10国建立的“10+1”自由贸易区。其不仅是东盟作为整体与外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之间一次革新性的尝试。该自由贸易区覆盖了1300万平方千米,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1997年,中国同东盟国家一起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使双方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彼此加强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才能形成强大的合作效应,从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得到发展。

2002年11月4日,中国同东盟10国就经济合作方式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11月29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对7000多种税目降低税率,并从2005年7月开始执行。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开放60多个服务部门,极大地提升了本地区的开放水平。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10国就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内容达成一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历经近10年,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为双方发展勾勒出新的蓝图。

相关数据显示,自由贸易区零关税的实施对促进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中国同东盟的双边贸易金额上升到2928亿美元,环比增长37.5%,创下双方建立对话关系以来相互贸易的最高点。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达到1382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30.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1546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4.8%。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1[M/OL].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双方均受益匪浅,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更是在2010年达到10%,双方联系愈加紧密。数据显示,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在中国进口货物市场排名第三位,在中国出口货物市场排名第四位。同时,中国也是东盟对外贸易额最多的国家之一,2009年中国成为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了双边贸易联系,彼此互相渗透,使各自成为对方贸易方面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中国与东盟虽然在货物贸易上相互依存,但是在服务贸易上还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双边服务贸易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建筑等领域,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合作却很少,如金融业、咨询服务业。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服务贸易总额仅233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双边货物贸易总额的10%。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市场开拓空间很大,有待双方进一步合作。

中国和东盟的直接投资极大地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200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只有2.3亿美元,到2009年增加到30亿美元;同时,2003年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为29.3亿美元,到2009年增加到46.8亿美元,增幅达50%以上。自贸区建设推动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增长[EB/OL].[2010-07-27].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shz/new/201007/20100707044778.html. 可见,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壁垒的降低,东盟对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双边投资规模大增,双边货物贸易势必迅猛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随着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相应地,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也在不断加深。截至2008年底,东盟有6个成员国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这样不仅减少了双边贸易参与者因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同时贸易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增加,人民币的覆盖面有所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外汇储备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为进一步扩展自由贸易区的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

第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为中国和东盟建立货币联盟奠定了理论基础。蒙代尔认为在两个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使生产要素具有高度流动性,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这样才能使两个相互执行固定汇率的国家之间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从而有利于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MUNDELL R.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657-6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稳步前进。虽然在劳动力方面,各国因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对跨国劳动力流动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所以自由贸易区的劳动力流动相对较少;但是在资本要素方面,东盟多数国家的金融环境比较优越,对境外投资者的资金管制比较宽松,资金流动性强,所以区域内市场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中国与东盟已经初步符合最优货币区市场要素的流动性标准。

第二,麦金农认为要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另一个条件是经济开放。MCKINNON R.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9):717-725. 在自由贸易区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不断增加,双边经济开放度(出口额与GDP的比率)加大,彼此联系更为紧密。为了满足区域间合作的高效性,区域合作组织倾向于统一使用某种货币进行结算,或者创造一种新型货币作为区域内贸易的结算单位,由此产生区域的国际结算。东盟国家虽然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经济结构单一,内部经济发展受限,但自21世纪以来,东盟国家改变了对外发展思路,加大了对外经济开放力度。以上条件正好符合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的自身经济规模小、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国家适合

第三,最优货币区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同一水平,是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最优货币区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越高,在遭受外部冲击时,反应成本越低。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规模明显不均,存在显著差异,如2009年GDP最高的国家与GDP最低的国家之间的差异达到4984920.8百万美元(见表1-1)。各国经济总量迥异,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不均。相关数据显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四国的经济总量相当,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的经济总量相当,基本符合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条件。比较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我们发现:首先,虽然中国同东盟的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但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并呈现阶段性。中国GDP增长呈现周期性波动,同时东盟国家GDP平均增长速度快,经济增长呈现相似的波动性(见表1-2、图1-1)。其次,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解释,东盟国家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导致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需求增加,是中国和东盟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力。东盟国家GDP高速增长,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市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GDP增长具有相同的周期性,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呈现同步性,因此有可能实施类似的经济政策。

表1-1 中国和东盟国家2009年的GDP和人均GDP

续表

资料来源:东盟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http://172.16.9.80:81/;中国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2011),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jzgj2011/。

注:GDP和人均GDP按照现价、美元计算。

图1-1 2001—2009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GDP增长率变化趋势

表1-2 2001—2009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研网,http://172.16.9.80:81/。

注:GDP增长率是按照本国货币,以不变价计算的。

第四,最优货币区参与国具有相同的通货膨胀偏好。哈柏勒HARBERLER,GOTTFRIED.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discussions[J].Approaches to greater flexibility of exchange rates,1970(4):115-123. 和弗莱明FLEMING M.On Exchange Rates Unification[J].Economic Journal,1971,81(9):467-488. 认为,如果最优货币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趋于一致,那么各国央行制定的宏观政策就具有相似性,有利于最优货币区的货币价值稳定,避免汇率波动带来负面影响。2002—2008年东盟国家平均通货膨胀率为6.77%,略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符合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见表1-3。

表1-3 2002—2008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通货膨胀(平均消费者价格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亚洲开发银行(ADB)数据,http://172.16.9.80:81/DRCNet.OLAP.BI/web/ChannelPage.aspx?channel=sjjjsjk。

由此可见,2008年以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货币合作还不能达到像欧盟货币一体化那样的标准。但是,这也反映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开放水平有一定的增长性,两者都有自身经济增长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而且最优货币区本身带有一定的内生性;中国与东盟各国还需要通过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能达到西方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水平;同时,双方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加强分工合作与贸易关系,才能促进货币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自2010年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合作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为双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使双方联系愈加紧密,中国和东盟初步具备建立货币联盟的条件。中国和东盟应该在货物和服务贸易基础上构建货币合作的框架,逐步推行货币一体化,最终建成货币联盟。货币联盟的建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在货币联盟区域内,各成员国可以通过统一的货币自由交换节约兑换成本,避免汇率风险。欧盟委员会对欧元的调查结果显示,引入欧元能够节省130亿—200亿欧元的兑换成本,约合欧盟年GDP的0.5%。另外,还可以节省因采取措施规避汇率风险引发的成本、兑换货币的手续费,以及因大汇率风险而丧失贸易机会的成本。单一货币的实行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区域内各国交易和兑换的成本,而且会对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有助于市场实现一体化,提高透明度。目前,建立市场一体化遇到的极大障碍是国家货币的存在,以及国与国之间对商品价格的歧视。所以,只有实行了单一货币,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好处才能真正体现,区内贸易才会更好地发展。

第三,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货币联盟区使用统一货币、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货物的流通和物价的稳定,同时消除汇率风险;有利于成员国资金的自由流动,并刺激投资,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

第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维护自由贸易区内部经济稳定。自由贸易区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使货物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稳定了货物交换价格,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为成员国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提供了适宜的经济环境。

第五,有助于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产业结构升级及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促进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趋同,经济互补性较差,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过大,所以只有建立货币联盟才能使各成员国加快从技术引进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步伐,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生产力,通过区域内贸易代替原有的贸易转移来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

第六,在建立货币联盟过程中,自由贸易区应成立共同基金,并且设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共同基金不仅能够很好地协调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并对其金融市场进行很好的监督管理,而且有助于各成员国自觉规范财政预算。对一切有经济动荡的现象一经发现便及时制止,这样可以保证经济更稳定地发展。

综上所述,深入分析中国和东盟国家建立货币联盟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