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指数的形成方法、数据说明和权重的生成

0.1.1 指标处理与数据说明

根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所构建的基本理论框架,我们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六个维度(见表0-1),对201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进行考察。本部分遵循原有指标体系的基本逻辑,并且在原有基本理论框架之上,作了相关延伸和拓展。

本部分根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方面维度,及2019年度地方数据的可获得性,沿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20)》的指标体系,形成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六个方面维度43个基础指标,如表0-1所示。

表0-1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构成一览

续表

本章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经数据库以及2019年各地区统计年鉴、统计汇编以及统计公报等,由于数据标准的原因,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而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和特殊性,西藏虽列入统计但未进入排序。由于选取的测算数据是截面数据,数据缺失部分使用时间序列趋势方法进行填充,由于缺失的数据不多,整体上数据集质量较高,可以认为根据此数据集测算得出的增长质量指数的可信度、准确度以及现实符合度也相对较好。

在基础指标计算方面,个别数据需要具体说明:在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和资本生产率4个指标都涉及资本存量的计算,参考张军等(2014)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2000—2019年各地区的物质资本存量。另外,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进行估算。选择测算出的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资本存量来进一步计算资本生产率。在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中,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数据采用各省份在年度统计公报以及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中,有关经济波动率的计算,先算出年度各地区生产总值的真实值,再进一步算出各地区的经济波动率。

书中涉及的具体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指标的公式如下:

(1)正向指标、逆向指标的去量纲化处理方法
(2)基期、真实GDP测算

对于真实GDP的测算,我们以2000年作为基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来计算定基GDP指数,即计算各个时期环比指数的连乘之积来求得以2000年为基年的定基指数。用名义GDP除以GDP平减指数(2000年=100)得到真实GDP的值。其中,GDP平减指数的环比指数公式为:

(3)各维度具体指标的测算

①经济增长的效率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DEA法。

选择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201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我们利用缩放因子之比构造消费数量指数,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指标,具体使用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为基础指标,使用DEAP软件进行编程,由此求得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第二,资本生产率。

对资本存量的估算采用永续盘存法,具体估算公式为:

其中,i指第i个地区,t指第t年;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度量当年投资I;对于固定资本价格指数,直接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求得2000年为基年的不变价格表示的真实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基期的资本存量我们按照国际常用方法计算:

其中,K0是基期资本存量,I0是基期投资额,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经济折旧率δ采用张军等(2004)的研究成果,为9.6%。

资本生产率=GDP(2000年不变价格)/资本存量

第三,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GDP(2000年不变价格)/从业人数

②经济增长的结构第一,产业结构。

工业化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即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第一(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第二,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反差指数: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即|非农业的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其中,非农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产出波动。

经济波动率: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的绝对值(其中经济增长率为真实GDP的增长率)。

④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dist代表t时期的泰尔指数,i=1,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地区,zit表示t时期城镇或农村的人口数量,zt表示t时期的总人口,pit表示城镇和农村的总收入(用相应的人口和人均收入之积表示),pt表示t时期的总收入。

⑤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电力消费总量/GDP。

⑥国民经济素质

科学技术支出占比=科学技术支出/财政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