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有28个人口较少民族,这些民族人口数量少,但民族族别多,超过我国少数民族总数的1/2;所处地理位置重要,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在陆地边境线地区,这些区域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前沿节点和枢纽,而且贫困程度深。近年来,虽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发展较快,生活水平已有明显的改善,但是,这些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远,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处于整体性贫困状态。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不仅等于解决了1/2以上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而且能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团结稳定,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2005年开始,为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人口较少民族能够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我国政府专门制定并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规划与政策。至今,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已实施十多年,扶持政策目标完成的程度如何?扶持政策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的实际效果与政策制定的目标是否相符合?符合的程度如何?其中是否存在差异?又该如何优化与完善这些政策?这些问题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本次研究把研究范围确定为滇西边境山区,因为滇西边境山区是一个集民族、边境、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具有典型性的区域。它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是藏彝走廊“三江流域”的核心地区,也是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被确定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为此,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7—8月和2015年7—8月到云南西部边境山区的3个州6个人口较少民族乡村进行实地调研,甚至进入与世隔绝的独龙江乡实地调查,收集了这些地区长达10年的政府报告、农村经济年报、地方志、县志、统计数据等各类资料数据,同时在每一个乡村做了入户调查与深度访谈,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本书构建了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应的评价标准与效应分析的理论构架,同时基于实际调研获得的滇西边境6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村的统计数据和政府报告,对6个乡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应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提升效应明显,但减贫效应不佳且出现区域性差异。在分析扶持政策减贫效应不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 扶持政策 效应 滇西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