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公共服务: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 刘银喜等
- 2315字
- 2022-07-27 16:39:20
前言
新时代,中国迎来了新的改革发展机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快速城市化和政府职能转变共同形成了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与革新的合力。在公民意识快速觉醒、社会力量在政府管理的嵌入式发展阶段下,政府管理出现了多元化、复杂性、耦合性的特征,以往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已然在庞大且多层次的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资源总量、民族分布、地理环境的差异下进行更加精准的公共服务供给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现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转变下,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逐渐显现。从地理位置而言,我国的地区发达程度逐渐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衰减;从人文社会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群体多分布在西部、南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合性。边疆民族地区的复合性和特殊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领域亦是如此。
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需求多元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真实写照。从21世纪初开始,由“行政区经济”到“城市群”的发展,我国的地方经济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正向协同的局面。但边疆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结构单一、基础较差,城市群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依靠城市群的协同治理以及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的腾飞。而且,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差别主要体现在“边疆”和“民族”两个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多处于我国的边境地区,其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负担对外交流、维护边境稳定和安全的职责,因此存在一定的公共服务需求复杂性和供给难度。另外,边疆民族地区内,少数民族群体分布较多。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均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因此在公共服务的需求上也较为独特。可以说,经济发展的落后与公共服务需求的多元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障碍。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边疆民族地区的占比接近50%,但却仅仅分布着不到5%的人口数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而且,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内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较为流动,这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覆盖的难度。现有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辐射半径有限,难以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全覆盖,造成了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满足自身公共服务需求的成本上升、可及性和便捷性降低的现状。在政府现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难以满足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需求的实态下,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方式之一的流动公共服务得以提出并能很好地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现实。
流动公共服务的出现,是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边疆民族地区为了满足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降低公共服务供给难度的有益探索。流动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体现了政府“主动上门”的服务理念,蕴含着均等化、精细化的理论精髓。其“主动、灵活、无缝隙”的服务原则进一步体现出我国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方面的价值取向。流动公共服务将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打破了公共服务供给设施的时空限制,通过流动的载体将多元化的服务送到人民群众的身边。与现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相比,流动公共服务体现出“需求导向、手段灵活、上门服务、整合资源”的核心特征。
刘银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流动公共服务: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流动公共服务: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一书。该书的出版不仅意味着流动公共服务已经从概念提出和现象归纳的研究走向了更加深入的阶段,也体现出目前地方政府在流动公共服务领域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首先,本书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流动公共服务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源于实践、理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流动公共服务不仅体现出一定的现实性,也与许多公共服务和政府改革理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本书进一步对流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进行了探索。刘银喜教授独辟蹊径,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的流动公共服务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供需向度”和“驱动方式”的类型模式,并深入地指出每种类型下运行模式的实质和规律。
再次,本书着重对流动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构建。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理念驱动、制度设计、行为方式”为层次的流动公共服务体系,将流动公共服务的主体、对象、供给手段、指导理念、行为方式甚至监督评价等内容囊括在内,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最后,本书提出了未来流动公共服务的创新所在及展望。作为一种基于现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改进,流动公共服务在理念、方式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表现为在继承现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在未来,可以从体系扩展和维度升级等方面对流动公共服务进行进一步探索。
现在,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都需要真正“接地气”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流动公共服务的出现不仅是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大胆尝试,其多元主体、精准供给的思想也进一步体现出我国政府在社会治理、政府管理改革方面的创新。可以说,流动公共服务蕴藏着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亦关系着国家治理和政府转型的未来旨向。在《流动公共服务: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一书的总结和启发下,流动公共服务未来在学术界、政府管理实践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有理由期待在未来关于流动公共服务的研究能够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