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第一,本研究从学术层面首次提出流动公共服务研究假设并进行系统论证,提炼流动公共服务的创新理念,构建流动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理论框架。

第二,本研究将流动公共服务置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视角下进行研究,为创新社会治理探寻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尤其是对于祖国边疆地区而言,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都具有开创性。

第三,本研究对流动公共服务的普适性进行了论证。

第四,本研究对流动公共服务的体系进行了完善。目前,学界对于流动公共服务的文献多基于对“流动公共服务”这一概念本身的阐述,对流动公共服务的理论体系没有进行构建,而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而言,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某一类流动公共服务的文件,然而却没有提出“流动公共服务”这一宏观概念。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层次分析来对流动公共服务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从而让流动公共服务的概念更加丰满。

第五,本研究对现有的流动公共服务实践进行了二维类型学分析,从而概括了流动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目前流动公共服务在不同公共服务领域内有不同的实践经验和做法,甚至不同地方政府的流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也不尽相同。为了厘清流动公共服务的特征,弄清楚流动公共服务的本质,本研究构建了类型学框架将现有的流动公共服务实践囊括在内。

第六,本研究通过文本挖掘的技术来寻找和分析有关流动公共服务的案例。首先,通过网络爬虫,本研究能够快速且尽量全面地查找到关于流动公共服务的做法;其次,通过文本挖掘,对不同类型流动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和资源整合的情况可以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不足之处

本书对流动公共服务的类型分析虽然基于大量的案例,但仍然有许多地区的流动公共服务做法没有被收集到抑或其本身没有任何宣传报道,所以本书只能在目前已公开的案例基础上进行流动公共服务的类型学分析。另外,限制于研究难度,流动公共服务的类型学框架采用的是二维维度,没有将时空维度作为分析维度,所以只能探讨在一定时间节点内的流动公共服务特征,不能对流动公共服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做法、不同特征以及流动公共服务在全国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