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研究
- 任文
- 4433字
- 2022-08-09 17:17:55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显著的粗放型特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在经济规模总量增加的同时,产出的有效性下降,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稀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来,鉴于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的考虑,社会各界给予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关注,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到重要日程上来。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成为经济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最高目标。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社会经济模式转型,重视资源节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并且突出强调解决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问题,突出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共同之处在于,均包含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以及利用物质资源进行生产的形式和途径。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经济发展方式,均离不开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是任何社会持续繁衍的物质前提。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发展方式既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也涵盖经济增长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等领域全方位的转型与调整,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凭借和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也有利于优化地区生产力布局、降低物质资本消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各类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关系改革的成败、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关系经济安全运行、科学发展程度提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手段包括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增加地区资本存量、大幅降低物质投入、有效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内容广泛,既有微观领域的要素利用及配置效率,也涵盖中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工业化演进和城镇化推进,还关涉宏观层面的地区经济规模、经济增长质量、经济结构、产业聚集、宏观经济稳定性。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三大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地处西部边陲地区,涵盖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该地区地广人稀,地形地貌复杂,多山地、丘陵、高山、峡谷,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沙化状况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地区贫困特征显著。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深入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地区经济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国家综合运用财政支出、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优惠政策,逐步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地区财政补助标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与中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新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阶段,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的规划之年,西部大开发建设也在这一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为西部地区解决发展问题、增强发展动能,也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三个阶段,西部地区将在新时期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进行了“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研究”,力图探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
本书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背景和基础理论阐释。该部分主要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目的、研究方法、逻辑结构、创新与不足,系统阐释了本书研究重点、出发点和归宿。第2章主要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域概念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西方财税基础理论以及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现状分析主要体现在第3章,该部分主要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规模、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形成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
(3)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该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书的第4章。本章主要对地区经济发展能耗、主要资源能源消耗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二元结构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状况等进行分析。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能耗情况,主要从能源消耗总体状况、主要资源能源消耗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实证分析;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和行业发展状况,主要从西部民族地区二元结构、地区就业结构等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关于西部民族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状况,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地区需求结构、地区生产率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等进行分析。
(4)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该部分研究主要体现在第5章。西部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于中东部地区,也不同于东北地区,其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现状和发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这是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前提。该部分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区位条件等要素禀赋状况,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城市交通、城市人口、市场价格等城镇化发展状况,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动力,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稀缺性以及大气、水、土地以及城乡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在新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和未来的“十四五”时期西部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的结论。
(5)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及措施。该部分主要为政策建议部分,其主要体现在第6章、第7章、第8章和第9章。
第6章为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评价及目标模式选择。结合本书第3章、第4章、第5章的分析,进一步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进行评价,并分析该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回顾了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演变历程,通过对长期以来国家给予西部民族地区的财政优惠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新时期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目标,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既定的目标框架下,结合对新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理性预期,科学、合理选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模式,适时选取扩张性的、提高民族地区自治性的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优化型的财政政策,支持和引导西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7章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财政政策。在宏观分析的视角下,新时期,中央和西部民族地区政府要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财政支出总量和财政支出结构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扩大就业规模,加强通货预期管理,逐步扩大财政支出总量和地区投资范围,强化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配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支持西部主体功能区域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
第8章为支持西部民族地区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采取产业引导、财政补贴、政府担保贷款等形式,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和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特色优势工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新型工业化发展。通过综合运用税收、国债转贷、财政补贴、政府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和引导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风能产业、水能综合利用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倾斜力度,通过采取绿色经济产业促进、低碳工业园区发展扶持、绿色消费引导等形式,支持和鼓励绿色经济发展;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对特色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旅游基地建设的投入,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外贸产业发展。
第9章为提高西部民族地区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完善西部民族地区资本积累的财政政策,构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盘活有效资本存量,积极培育西部资本市场,提高地区储蓄—投资转化率;二是运用优化西部民族地区需求结构的财政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城乡消费水平,调整优化消费结构,引导和规范消费行为,倡导理性、低碳消费,提高经济开放度;三是采取完善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城镇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力度,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人才队伍结构;四是采取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加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投入保障机制;五是采取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城市排污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