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王健等
- 7805字
- 2022-07-26 18:48:56
6.1 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6.1.1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一)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产业基础
1.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西宁地区是青藏高原上GDP总量最大的地区,是青海省内发展特色经济基础最好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是青藏铁路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日趋发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西宁市是整个青藏高原上唯一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也是青海省乃至整个青藏高原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1)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建设“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的战略部署,将极大地促进西宁地区在青海省社会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使该地区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获得新的支持,增强在全省的发展引擎辐射功能和维稳支撑作用。
西宁市历经多年的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业发展更显活力;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藏毯国际展览会等会展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抢渡黄河国际挑战极限赛、青海国际攀岩赛等知名赛事的成功举办,使西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西宁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5.7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7.3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530.6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497.73亿元,人均GDP为46762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54∶49.81∶46.6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630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76.61亿元。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6元(2)。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空间不足,中心城市功能受到制约,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大、空间狭小、交通拥堵,建设用地明显不足,有限的城市空间与多元的城市功能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城乡居民收入不高,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有限,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实现;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尚不足;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龙头带动效应不强;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日益趋紧,实现绿色发展的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和谐社会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
2.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西宁地区现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锡、铁、汞、煤、石油、天然气和大理石等20多种,主要分布在海东地区、海北州和海南州。其中,铜、锡、汞、钨、大理石的储量均占省内首位,且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尤其是鄂拉山成矿带铜矿金属储量达120多万吨,占青海省储量的60%,为全国七大铜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这些丰富的资源为西宁地区发展金属冶炼及加工压延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能源。
西宁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发展,西宁地区现已形成了以矿产、化工、建材、冶金为主的传统产业,以丰富的高原生物资源为依托的中藏药产业,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和高原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产业体系中工业体系较为完整,工业基础较好。同时,西宁地区也集中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像西北最大的特种钢材生产企业西宁特钢集团、全亚洲最大的电解铝企业中铝青海分公司、我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定点生产商青海制药厂和全国负有盛名的制胶企业青海明胶股份公司。这些都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载体,也使西宁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2014年西宁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13年的3.69∶52.58∶43.73调整为3.54∶49.81∶46.65,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最高。与2013年相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略有上升,增长了2.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则下降了2.77个百分点。
西宁地区拥有整个青海省绝大多数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人力资源丰富,是青海省名副其实的科技中心,其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也相对较高。在金属冶炼加工、化学化工原料加工和建材业方面都具有优势,生产规模较大,但同国内发达地区的同类产业相比,其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初级产品所占的比值较大,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尤其是在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民族纺织业上,仍以传统技术为主,导致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商业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不大的局面。这就需要更进一步提高技术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发挥西宁科技中心的作用,为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特征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普遍特征是依靠本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依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区域间贸易的唯一原因就是资源禀赋的差异。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属于典型的资源要素丰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宁地区特色工业尤其是矿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丰富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为高原特色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十分明显。
西宁地区的特色工业逐步呈现出高科技含量及高附加值的特征。唯有在高技术含量的支撑下,才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及压延加工业为主的特色高原工业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有色金属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纯度高、强度大的铝、镁合金及其他轻质、重质高强度合金;逐步建成了国内重要的以铝、铜、铅、锌、镁为主的有色金属生产、压延加工及新型合金材料生产基地,并已发展为西宁地区的优势主导产业。
西宁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农业综合开发带动型的特征。青藏高原特有的冷凉性自然环境和特色资源,为西宁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产业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条件,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其中,乐都富硒大蒜、循化线辣椒已经成为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产品,青海蚕豆更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蚕豆。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多种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不仅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更为他们打通销售渠道,部分产品甚至远销海外,更好地推动了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会展效应突出。作为中国夏都,青洽会、环湖赛、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一系列大型会展、赛事的举办,不仅提高了西宁的城市知名度,更为西宁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会展及赛事的举办本身促进了西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带动了特色旅游业、藏毯业的发展。以藏毯业为例,青海作为最佳原料地,近年来藏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初步显现区域性产业集聚趋势,在国际藏毯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工业园区已成为西宁地区特色工业发展的新亮点。西宁市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甘河工业园、东川工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南川工业园是集冶炼、精细化工、新材料、特色资源开发、医药、食品等为一体的综合工业园区。近年来,园区的集聚效应及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与日俱增,目前,东川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化工、食品、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中藏药、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特色民族用品、保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甘河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材料为主的企业集群。(3)日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和简捷的管理服务体系,为西宁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品牌效应日渐显现。青海明胶、互助青稞酒、乐都兴农果蔬等都在区域内甚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夏都”的城市名片和“大美青海”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优良的质量为特色产品增强了品牌竞争力,品牌为特色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市场效益。
西宁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中藏药产业、藏毯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灵魂,传承历史、发扬民族文化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容小觑。
6.1.2 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格尔木资源富集,所处地理条件优越,依托资源优势,以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特色经济发展,目前特色经济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
(一)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产业基础
1. 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格尔木是青海省西部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是青藏铁路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我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西南边防的战略支撑点,是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和大型“旱码头”。格尔木在确保西藏和西南边防的物资、能源保障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格尔木是青藏高原上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其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格尔木地区生产总值为318379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1210万元,增长22.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13657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8930万元,增长7.5%。人均GDP为134025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15345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22300万元;完成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7057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22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3元。(4)
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了格尔木在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但是格尔木地区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解除。大部分矿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自然条件较差,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均较弱,限制了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地勘工作程度低,后备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资源规模开发与规划项目建设需要。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水资源瓶颈问题已经显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高技术专业人才短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差。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难题。
2. 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1)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区域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区内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涩北天然气田是全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境内有宜农土地86.6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4130万亩。全区有大小河流20多条,水资源总量23.85亿立方米。有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和200余种野生植物资源,其中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珍稀野生动植物。此外,格尔木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3200~3600小时,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年均风速为3米/秒左右,年均风功率密度在2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4—6月风功率密度可达30~40瓦/平方米,年平均有效小时数为3442小时。目前,格尔木地区已实施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25个、建成并网24个,实现安全并网发电573兆瓦,分别占海西州、青海省的59%、57%。(5)
(2)工业居于主导经济地位。格尔木是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试验区,也是全国优质钾肥生产基地,第二产业一直在三大产业中占最大比重,尤其是工业在格尔木地区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市的工业框架和基础。经过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钾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黑色金属采选冶炼、特色轻工业、新能源发展为主的产业体系。2014年,全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7%、78.4%和18.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6.0和1.5个百分点。
(3)特色优势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近年来,格尔木市大力推进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百万吨钾肥、格尔木炼油厂产品质量升级改造、万吨级碳酸锂、60万吨甲醇、250万吨铁矿采选、10万吨粗铅、500万箱矿泉水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青海盐湖集团、藏格钾肥、庆华矿业、胜华矿业、玉珠峰矿泉水等一批资源开发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格尔木被国家授予“全国优质钾肥生产示范区”称号,钾肥品牌战略及市场空间实现新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兴起,昆仑玉、矿泉水等地方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开发热点。
(4)园区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新格局,产业聚集能力明显增强,各工业小区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昆仑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察尔汗盐湖化工小区初具规模,实现了工业生产力的集中布局。地勘工作力度加大,累计矿产勘查面积3418.2平方公里,初步探明东昆仑成矿带祁漫塔格地区多金属大中型矿床5处,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二)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特征
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工业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格尔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该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特征,其中尤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地区的工业框架和基础。经过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钾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黑色金属采选冶炼、特色轻工业、新能源发展为主的产业体系。
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试验区,格尔木地区完全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从资源方面看,格尔木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组合全,如青海盐湖集团的矿区,上层是盐田,下层为天然气,既能生产钾肥、氮肥,也能发展天然气化工,同时还可生产多种系列产品。因此,格尔木地区在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积极发展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
市场规模优势是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有效的市场规模效益,能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格尔木地区主要以资源优势型工业为主导,其主要特点就是市场规模大,强大的生产能力决定了强大的市场供给能力,对市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交通运输是影响格尔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独特的地理位置,即使格尔木成为重要的交通要塞,又使格尔木的特色经济发展受制于交通运输。资源型产业产量大,产品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较大,而格尔木地区的特色产品主要销往内地,地区运输压力大,产品销路良好却难以运往销售市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瓶颈。
6.1.3 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一)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产业基础
1. 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西藏第一大城市。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一直是西藏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下,经济发展相较内地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支持和援助下,拉萨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拉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7.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7.7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06.77亿元,增长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4.79亿元,年均增长6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5.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057元,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258元,增长12.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青藏铁路、柳梧大桥建成通车,拉日铁路、旁多水利枢纽、青藏直流联网、机场专用公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六城同创”全面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成,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2∶23.2∶69.6调整为4.9∶30.3∶64.8,为“十二五”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拉萨地区的特色产业大致可分为特色农牧业(主要是农业、牧业和林业,尤其是林特产品)及其加工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特色旅游业、特色藏医药业、特色民族手工业(民族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民族(传统)文化产业(6)。
农牧业仍然是第一产业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9.44亿元,牧业产值11.3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1亿元。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8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4万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6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1万公顷。其中:青稞种植面积1.7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1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0.8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5.77公顷。油菜种植面积0.4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4.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0.4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6.46公顷。全年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农产品优质化水平提升,优质小麦、青稞比重继续提高,油菜全部实现优质化。全年造林面积16.9万亩,新增152.43万亩国家生态补偿公益林。全年肉类总产量与上年持平,达3.11万吨。其中:牛羊肉产量2.77万吨,下降0.33%;奶类总产量4.6万吨,增长9.19%。
第二产业总体前进,但工业实力仍然很弱。拉萨地区的优势产业是矿业和建筑建材业,但其并非拉萨地区的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民族手工业作为拉萨地区的特色工业,市场规模小、总量少,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较小,虽然从总体上看,一直不断发展,但其实力依然较弱。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旅游业飞速发展。2014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25.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915.64万人次,增长15.8%。实现旅游总收入111.67亿元,增长35.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92.67万美元,增长38.7%。
(二)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特征
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市场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经营效益差,经济总量少。拉萨地区的特色经济所涵盖的产业主要为特色农牧业、轻工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的共同特征就是分布分散,经济总量小,多为粗放式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整体上来看,拉萨地区特色经济的规模较小。
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与政策联系紧密。拉萨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特色经济发展没有良好的历史条件,其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非自发形成,而是由政策引导,在政策外力的牵引下,拉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完全符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因此拉萨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也相对较为落后。
与格尔木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其特色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并未形成工业的主导经济地位。近年来,基于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情,拉萨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正因为特色产业的规模小、分布分散,拉萨地区的特色经济具有劳动就业的特征。特色农牧业中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等的加工多为小作坊形式,虽然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不大,但在拉动就业方面却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拉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与外部援助密切相关。拉萨地区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中央及其他地方的援助,其财政收入亦多为中央补助。外部投资的重点在早期是工业,试图引导拉萨地区走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道路,显然这不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也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现外部投资重点主要倾向于特色农牧业和特色轻工业。外部援助投资重点的转移也是形成拉萨地区当下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