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书读懂30部人文社科经典
- 郭泽德 宋义平等
- 5473字
- 2022-07-28 18:38:14
哲学
04 《哲学原理》:借用理性,寻求确切的知识
解析几何之父——勒内·笛卡儿
勒内·笛卡儿(1596—1650),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且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黑格尔称他为“近代哲学之父”。他开拓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堪称17世纪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勒内·笛卡儿
一、作者生平
勒内·笛卡儿1596年出生在法国。父亲是法国一个地方法院的评议员,相当于现在的律师和法官。1岁时母亲去世,给笛卡儿留下了一笔遗产,为日后他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8岁时他进入一所耶稣会学校,在校学习8年,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学习了古典文学、历史、神学、哲学、法学、医学、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20岁获得法律学学位。
虽然笛卡儿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却认为除了数学以外,其他领域的知识皆是有懈可击的。从此,他没有继续接受正规教育,而是决定漫游整个欧洲,开阔视野,见见世面。笛卡儿的家庭经济富裕,足以使他优哉游哉。
从1616年到1628年,笛卡儿做了广泛的游历。他曾在三个军队中(荷兰、巴伐利亚和匈牙利)短期服役,但未参加任何战斗。观光过意大利、波兰、丹麦及其他许多国家。在这些年间,他系统陈述了所发现真理的一般方法。52岁时,他决定用此方法对世界做个综合性的描述。1628年,笛卡儿定居荷兰,此后的20多年一直生活在那里,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思想自由,还可以躲避巴黎社会的纷扰。
1649年,笛卡儿受瑞典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担任女王的私人教师,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感染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享年54岁。
二、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关于笛卡儿为什么写这本书,他在序言中给出了答案。序言中指出,在此之前发表的《方法论》一书,主要是为了陈述自己关于逻辑的主要规则,将理性主义精准地纳入哲学的思辨当中,以及陈述一些关于伦理道德的主要规则。之后发表的《沉思集》中概括了自己对形而上学基础的主要观点,比如,笛卡儿认为数字、物理定律这类超出感官的知识是通过理性思考得来的,是无法仅仅通过感官认识的。笛卡儿觉得前几部的论文已经使读者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推出这本《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是笛卡儿前几本书的衍生,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而且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并掌握其内容,《哲学原理》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写的。
笛卡儿在年少时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但是他对所学的东西颇感失望。在他看来教科书中那些微妙的论证,其实不过是模棱两可甚至前后矛盾的理论,只能使他顿生怀疑而无从得到确凿的知识,唯一给他安慰的是数学。在结束学业时他暗下决心:不再死钻书本学问,而要向“世界这本大书”讨教,于是他决定避开战争,远离社交活动频繁的都市,寻找一处适于研究的环境。
1628年,他从巴黎移居荷兰,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写作生涯,先后发表了许多在数学和哲学上有重大影响的论著。
三、研究的出发点:怀疑论
怀疑论是笛卡儿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笛卡儿哲学最重要的核心突破。
书中第一章第一句话是:“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所谓怀疑论,就是我们秉持怀疑事物不具备某一种恒久的确切性的一种态度。
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价值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地理上发现了美洲大陆,让被大众视为权威的《圣经》受到了质疑。另一方面,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兴起,也让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建立的世界观体系崩塌。在笛卡儿所处的时期,权威以及过去的知识都不再可靠,人们想要重新寻找解释这个世界的真理。在这样的背景下,笛卡儿不相信权威和以往的道理,而是选择怀疑一切。因为在他看来想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必须先找到这个体系所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怀疑论。
怀疑论的核心要义是要从怀疑周围的世界出发,不知道什么为真,因此可以怀疑一切。笛卡儿认为,在对全部思想的整理中,只要发现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要把它们全部抛弃。笛卡儿首先认为来自感性知觉的很多信念是不可靠的。他列举了一件事情:人有时候穿着长袍坐在火炉边看报纸,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情。但是人也常常做梦,梦见几乎相同的场景,同样坐在火炉边,穿着长袍看报纸。梦境的感觉与真实难以区分。笛卡儿认为,这个示例可以让我们怀疑眼前所有事物的真实性,因为可能当下也是在梦中。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梦中,一加一等于二,正方形有四条边,这些命题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笛卡儿认为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是上帝创造了我们。同样也有一种可能,上帝让一加一等于二、正方形有四条边,这样我们一直认为是真的命题其实是错误的。但他不能违背信仰,因为宗教神学的上帝是至善的,不会故意使人们犯错误。所以这个时候笛卡儿假定存在一个能力不低于上帝的恶魔,是他欺骗了我们。这也就是著名的笛卡儿的恶魔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真理的话,就得从怀疑开始。对笛卡儿来说,怀疑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要用普遍怀疑去寻找不可怀疑的东西,他要用这种方法为构建知识的大厦寻找一个可靠的出发点。
四、研究的核心观点:我思,我在
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是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里,他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但他又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至少证明了“我在怀疑”本身这件事情。关于这个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这个不可怀疑的确定性,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
笛卡儿说道:当我把一切的事物想象成虚假的时候,这个进行着思维的‘我’必然是某种东西不可。思想可以怀疑思想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它只能怀疑除开自身之外的事物。在这样的推论之下,笛卡儿认为,这种不可怀疑的确定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我在思考”这个事实;哪怕我思考的一切内容都是被某种恶魔或是其他什么东西所蒙蔽的,但是“我在思考”这件事情仍然成立,因为我的的确确在经历一些什么,哪怕我的经验是错误的,我所想的都是错误的,但是我的内心确实在进行一些什么,思考一些东西,这点笛卡儿百分百确认,与此同时,如果能够确认这一点,那“我”也是必定存在的。
笛卡儿通过这个不可怀疑的确定性,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也就是笛卡儿那句大名鼎鼎的断言“我思故我在”。但是,笛卡儿“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观点,并不是一个逻辑推论,而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换句话说,“我思”与“我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另外,笛卡儿这里说的“我”不是一个物质的肉体,而是一个思想的主体。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思想上的东西,“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而不是大家一看到就想到的从小长到大的肉体和意识的我。这个“我”是超越形体的,因为“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没有形体,不能摄取营养和走路,但是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我”没有思想。我想是“我”的一种本质的属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一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笛卡儿通过“我”在怀疑这一思维活动推出“我”的存在,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哲学的第一原理,他也正是以此作为根基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的。
第二,确定自我和上帝这个观念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为外界事物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笛卡儿认为,真正的认识论和科学体系必须通过直观和演绎严密地建立起来。最直观的就是笛卡儿提到的“自然之光”,也就是我们直接清晰了解到的观念与准则,比如冬天温度会降低、日出之后日落,这些都是在大自然中通过观察直接得出的观念,这些观念学术上被称作笛卡儿的“天赋观念”。通过这些观念总结推导出来而产生的新知识,就是演绎。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认识论体系就是我们去寻求确定知识的方法。
笛卡儿在证明“我”的存在后,除了“我”其他什么也不能确定,因为按照普遍怀疑的理论来讲,这一切依旧是可被怀疑的。笛卡儿所要证明的上帝可以说是“完美实体:一种确定性知识的体系与观念”。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这里的上帝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一种体系,上帝具有某种归纳世间万物的准则与能力,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或是某种可被代表的人或物。上帝定义了对与错、好与坏等一系列的认知观念。
神的存在与否就像一个梦魇一样,或者说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萦绕在笛卡儿的头脑当中,他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存在这么一个上帝,在笛卡儿自以为非常正确的一些认知上面欺骗他,完美的上帝并不让我们看见确切的真理。问题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底层的逻辑冲突,笛卡儿在考虑任何真理的时候都要面对这个问题,也就是上帝隐瞒真理并欺骗他的问题。笛卡儿索性先把上帝存在的问题给解决掉,然后再解决上帝是否在欺骗笛卡儿这样一个问题。笛卡儿实际上是想通过解决上帝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来避免他的怀疑。他必须认为存在的上帝应该是完美实体,并不会欺骗他。
与此同时,在“我思故我在”的怀疑论证当中,只是确定了一个“我”,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却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当中,也就是笛卡儿谈到的“观念”。在这个理解里,我们头脑中有上帝的观念,这个观念可以构想出来,并且这个观念如此强大、如此完美,是无限的、永恒的、自存的、至上的,拥有绝对的智性优越。我们可以把最完美的形容词都加在上帝身上,因为作为个体的人产生不了这样完美的观念。这样伟大的观念我们也无法构建出来,所以它一定有别的来源。至此,我们必须说:只有上帝这个完美实体才能赋予我们完美的观念,因为完美实体不需要通过除自身之外的事物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作为人是需要在“我思”这个状态下才可以确定“我在”的。笛卡儿为什么需要证明上帝这个完美实体的存在呢?因为上帝这个观念的存在,保证了我们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只有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我们才能顺利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我们对于一切这样“天赋观念”的认知,一定是来自上帝这个完美的观念本身。笛卡儿认识到上帝的存在,就获得了认识事物本质的确定知识,因为上帝这个概念对于知识具有的绝对正确的判断性已经被证明,而上帝同时具有存在的性质和解读自我的能力,所以像笛卡儿一样只能确定“我在”的普通人,必须借助上帝存在这个概念,才能寻求确切知识。
所以说,笛卡儿确定了自我和上帝这个观念的存在,而上帝的存在为外界事物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由此笛卡儿大胆走上了寻求确切知识的道路。
五、研究的方法:身心二元论
笛卡儿认为意识和肉体是两种完全不同且相互独立的基本存在,而区分意识和肉体是由它们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就是“思”和“广延”。
“思”就是意识的一种思考状态,所有的意识的性质都是思考的,比如:感觉、情绪、理解。物质的本质是“广延”的,比如:形状、大小、位移、颜色等,简单说就是占据着空间。比如我们现在思考在当下的空间里有一张桌子,我们思考有一张桌子本身这个思考状态,就是我们讲的“思”,而这个“思”与笛卡儿前面证明的“我思”是同一种东西,也是我们提到过的实体的存在,比如“我思”时,证明我本身的存在;而当我们描述桌子时谈论的尺寸、高低、四个角还是三个角,这些都是“广延”。“广延”也是占据空间的实体,这两种存在物的性质都是基本存在,因为不取决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
这就是笛卡儿二元论的基本观点:所有的物理运动和反映都可以用机械力学的定律来解释,比如我们可以描述一张桌子的大致形状、尺寸和运动状态,但人类思维的活动是无法用机械力学定律来解释的,人类的活动有物理性的一面又有精神性的一面,人类至少是由两种不同的存在构成的。笛卡儿称这两种基本存在就是意识与肉体。
笛卡儿认为意识是一个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思维,不占空间,也不能分解。可是每个人不仅有心灵,还有肉体。人是两种实体的组合,身体是物质的,意识是心灵的。同时笛卡儿认为意识和肉体有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比如说,我们看见一个物体是由于光线从物体上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后,再由神经信号传入我们的大脑而产生大脑中的某种反应,再在我们的意识中呈现出这个物体的图像。如果我们要去做某一动作,首先我们的意识要导致大脑里出现一系列的物理反应,然后才能移动我们的躯体。在人们还不知道大脑是神经活动中心的年代,笛卡儿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意识和肉体间相互作用的地点是大脑中的松果体,临床也发现松果体是大脑中的一个控制器官。
在将意识与肉体区分开后,笛卡儿也定义了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里,现代哲学研究开始进入两个不同方向,也就是笛卡儿身心结合的概念所带来的革命,人们开始通过数学、物理等学科研究所谓的“广延”,来探讨我们身体同所处世界的组成关系,比如我的身体与我面前的桌子的关系,我离桌子的距离,我碰到桌子时与桌子之间在物理层面的力的交互大小,等等。
当我们确定了身心二元论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独立于意识的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并且发展自然科学。而关于意识方面的探究,承认了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这一观念,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具有推动和进步作用的。笛卡儿利用二元论摆脱了神学对科学的绝对控制,将人们的思想引导至理性思维和具体研究上,由此可见,他的身心二元论是卓越且不可忽视的。
六、拓展阅读
(1)A Discourse on the Method /勒内·笛卡儿著
(2)《逻辑研究》/埃德蒙德·胡塞尔著
(3)《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
扫码获取附赠资料